APP下载

课堂渗透“乡根文化”的探索
——以道德与法治课为例

2018-12-01

江苏教育 2018年87期
关键词:无锡蒲公英方言

春天的田野,风是一个匆匆的过客,邀请蒲公英去远方旅行。在风的传动中,一瓣瓣小雨伞四处飞舞,从村庄到城市,坠入小溪流向河流;飘在天空,乘着云彩,飞向无边无际的远方……

我们学校就有一群这样的“蒲公英”儿童,他们跟随父母,从祖国的四面八方飘到了无锡,就读于芦庄第二小学。笔者以2017年9月入学的学生为样本作了如下统计:全校共计1041名学生,无锡本地学生有204名,其余均为无锡市以外的学生;在无锡市以外的学生中,本省学生417名,外省学生420名。外省学生主要来自安徽、河南和山东,其中已经在无锡买房落户的有26人。

一、“蒲公英”儿童“乡根文化”熏陶现状

“蒲公英”儿童自小的流动生活,使得他们稳定的情感体验和文化体验几乎不存在。他们既没有能够受到原来“乡根文化”的熏陶,同时又没有受到新入住城市“乡根文化”的影响,这样成长起来的学生,文化和精神脉络也注定是轻浮不牢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之本,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源泉。《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而新编的道德与法治教材更是增加了传统节日、民族民谣、传统美德、民族精神、古代辉煌科技成就等内容,突出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二、“乡根文化”的内涵及意义

“乡根文化”,是一个特定地域内发端、绵延千年、经久不衰并长期积淀下来的稳定的、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没有被外来文化吞没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生态文明的总和,是引领人文化成长的精神家园。

笔者在跟部分学生和学生家长的谈话闲聊中了解到,他们中的大部分已经或是准备在无锡落户,他们今后会在无锡生根,融入无锡社会并成为这个第二故乡的建设者,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对他们进行第二故乡“乡根文化”的教育,让他们对无锡有更深入的了解。笔者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以下简称德法课)上开展“乡根文化”体验活动,旨在让学生知道“我的家乡在哪里”“无锡文化从哪里来”“无锡文化的长与短”等。通过让学生追寻家乡的历史,了解家乡的传统文化,帮助他们找到童年之根、文化之根,进而激发其家国情怀。

三、依托课堂的“乡根文化”教育实践

1.追寻地域历史,挖掘家乡根脉。学生汇聚到无锡,无锡就成了他们的第二故乡,所以,我们首先应该让他们了解家乡的历史。执教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四单元《家乡哺育了我》中的《我的家乡在哪里》第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们说说自己的老家在哪里,接着引到第二故乡——无锡。笔者用学生喜欢的民间故事、传说帮助他们了解无锡的文脉:《泰伯奔吴》的故事让他们了解吴文化的起源,经典对联“无锡锡山山无锡”让他们知晓无锡地名的来历,《太湖的传说》让他们知道太湖居然跟孙悟空有关……一个个动听的故事,给学生们展示了家乡无锡的文化发展根脉。

2.结合地方和学校特色,放大家乡名片。锡绣是无锡的文化名片,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锡绣也是笔者所在学校的教学特色。在《请到我的家乡来》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在课堂上增加了一个环节——介绍“无锡锡绣”。笔者会展示锡绣作品供学生欣赏,让他们对无锡文化有更为直观的认知,并为家乡的名片自豪。

3.学习无锡方言,融入家乡生活。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方言作为地域性语言,具有浓烈的地方特色。无锡方言作为方言的一种,是无锡文化的缩影。如果学生能听懂并能说无锡方言,可以更好地帮他们融入家乡生活。

可无锡方言难听懂,更难说。怎么办呢?笔者想出了一个绝招——那就是在每一节德法课上设置了一个环节——“纳尼来讲无锡话”。这个环节包含“讲讲讲”(学说)和“猜猜猜”(解意)两个环节,让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活动中学习方言。除此以外,笔者还推荐学生观看无锡方言电视节目《阿福聊斋》,学习正宗的无锡话。有趣的无锡方言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上课时他们冷不丁冒出的一两句无锡话,让笔者感觉学生与无锡这个城市文化的距离又近了一步。

4.探究无锡习俗,感受家乡温情。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宛如一幅历史文化长卷,充满诗情画意,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礼仪形式。不同地域,过节的习俗也有所不同,都打上了地域历史文化的深深烙印。笔者总会在传统节日前后的德法课上,给学生们介绍无锡的过节风俗。寒假前,笔者会重点给学生们讲无锡年初一早上吃“糕丝面”的习俗,面里放年糕(寓意步步高升)、小圆子(寓意圆圆满满)、菠菜(寓意健健康康),人们用这种谐音的方式表达对新年的美好期待。端午节前,笔者会告诉学生,无锡人有打扫卫生,家门口挂艾草菖蒲,吃粽子等习俗;中秋节,我们要吃桂花糖芋头、吃月饼、吃团圆饭、赏月等;农历三月三的时候,无锡的很多地方都有庙会……这些小习俗总是能够让学生感受家乡的温情和美好。

传统的,才是民族的;民族的,才是自己的。“历史是当代的镜子,传统是现在的影子,活在现在,拥抱当下,传统的潜在价值才能得到实现。”唯愿我们的“蒲公英”们能在德法课堂上了解乡根文化、激发乡根情怀,并能从课堂走向生活,最终爱上无锡这方沃土,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猜你喜欢

无锡蒲公英方言
无锡一棉
方严的方言
蒲公英
无锡一棉
方言
蒲公英
无锡确定11月1日为“无锡企业家日”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无锡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