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芬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之评介*

2018-12-01

江苏教育 2018年90期
关键词:芬兰公平课程标准

2015年PISA测试结果出炉,芬兰学生的成绩表现虽有所下降,数学位列12,但是其科学与阅读成绩仍很卓越,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中仍遥遥领先。2017~2018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芬兰基础教育质量全球排名蝉联第一,教育体系的质量排名第三,数学和科学教育质量排名第二。如此骄人的成绩令世界瞩目。本文从芬兰课程改革的历史说起,在分析芬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对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系马库·汉诺拉(Markku Hannula)教授的访谈,解析芬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试图为我国课程改革提供借鉴。

一、芬兰课程改革的历史和当下

自1970年芬兰首次发布国家课程标准以来,其后大约每10年修订一版新的课程标准,不断进行探索性的课程改革:1985年首次对基础教育国家核心课程标准进行改革,1994年芬兰颁布了第一个“不具体”的课程标准,2004年继续延续着“去中心化”的改革路径,直至2014颁布新的课程标准,这一过程不断体现着芬兰课程改革正是从中央到地方,再到以地方和学校课程改革为中心的“去中心化”过程。新的课程标准于2016年8月开始实施,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一些国际主流媒体对于芬兰课程改革与实施的理解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偏差,有媒体发文指出“芬兰学校的体系改革话题教学将取代学科教学”。虽然芬兰教育委员会紧随其后便发文更正,明确指出芬兰不会取消学科教学,但仍难以扭转理解上的偏差。实际上,芬兰新课程的实施并非从一个极端切换到另一个极端,反之,一些改革的理念在原先的课程中就存在。[1]总体而言,芬兰的课程改革是独特而平稳的。

二、芬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芬兰基础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人道主义情怀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教给学生未来生活中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培养积极的学习者,且坚信改革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

(一)倡导人道主义情怀

人道主义情怀的一个表现是推行“融合教育”,倡导“零拒绝”的教育哲学,主张残疾学生有权在普通学校中平等地接受教育,从隔离环境走到主流环境接受教育并取得成功[2],基于公平得到与其他学生之间的正常沟通与交流,其他学生应该关心这些残疾学生。这也体现了公平的教育理念。由此可见,新课程的主要原则不仅影响特定学科的教学方法,还影响整个学校的组织形式。学校需要基于国家核心课程标准的指导方针和原则考虑怎么在学校内部更好地将学生组织起来,关注到各级各类学生的需求。

(二)培养社会道德责任感

社会道德责任感在国家和地方课程中都是重中之重,马库·汉诺拉(Markku Hannula)教授举例说:课程教学之中逐渐渗透对于一些社会问题的关注,例如气候变化,环境危机,这些问题应该包括在具体地方课程之中,要把这些问题放进不同学科或者跨学科的学习话题中去。这些问题都能够体现并培养学生作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三)兼顾效率与公平

芬兰教育体系始终秉承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原则,既关注教育质量,又关注以公平的方式实现高质量教育。学生择校体现了兼顾公平与效率的教育理念。在1~9年级,学生都可以就近选择学校,如果其他学校还有名额空缺,也可以申请其他学校。在一些大城市,会有一些专门的课堂,如音乐课堂、体育课堂,并配备专门的设备,以保障教学。申请这些专门课堂通常是在小学阶段之后,即7~9年级,大约有10%~20%的学生会去专门学校。

(四)培养积极的学习者

培养积极的学习者是芬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这一导向之下的教师能够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而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对于自主学习表现出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学习者的培养主要体现在提倡“少教多学”、注重学生自主性发挥的课堂实践取向,以及以学生为本的课堂价值取向。

(五)平稳渐进的教育改革

研究者普遍认为,芬兰教育能取得今日的辉煌成就,主要归结于教育改革采纳了渐进式模式,这一观点有效解释了芬兰政策改革的持续性。以备受热议的“现象教学”为例,马库·汉诺拉(Markku Hannula)教授指出,虽然新课程聚焦跨学科教学、现象教学,但是跨学科的课程尝试以及现象教学并非在2004年芬兰课程标准基础上的彻底颠覆、解构与重构;反之,2014年的课程标准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原有课程奠定的平和稳定的基调之上,2004年的国家核心课程标准虽然没有明确清晰地提出现象教学,但是已经提出跨学科的理念。而时下芬兰正在努力践行的现象教学正是这一平稳过渡历史进程中的产物。

三、芬兰新课程标准从理念到实践

(一)2014年课程标准的诞生

芬兰新一轮的课程标准研发于2013年2月正式启动,2014年12月完成并发布国家核心课程标准,2015~2016年地方以及学校在国家核心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进行调试,直至2016年8月新课程在学校实施,这一理念落地的过程中,切身利益相关者以及广大民众都参与到课程标准的研发与实施的讨论中来。芬兰教育部门将课程标准制定的指导纲领等公布在芬兰教育委员会网站上以供全民参与讨论,所有人都可以进行评价,发表意见。这也是芬兰第一次试行在网上发布课程标准草案以获取各方评论,鼓励全民参与。总共经历了三次网上公开征集意见,2012年11月进行教育的宏观指导方针,2013年9月初进行学前教育,2014年4月是基础教育。在全民参与的基础之上,切身利益相关者于2014年9月就新颁布的国家核心课程标准提出评论建议。

(二)2015~2016年地方和学校课程的研发

2014年12月发布新课程标准,但是直到2016年8月才实施,其中主要原因在于新课程与旧课程之间必然存在着一些步骤性的转化与实施,时间上的间隔保证了后继基于新课程学习的准备;教师需要时间去做相应的调整和准备;学生也不能在原有课程的中间阶段直接从旧课程跳到新课程的学习,需要有适应新课程的新的教科书。

马库·汉诺拉(Markku Hannula)教授举了两个例子说明2014年新课程标准发布后到2016年实施前地方和学校需要做必要的准备。一个例子是,大多数学生在7年级开始学习第二官方语言。如果母语是芬兰语,则在7年级后段学习瑞典语,如果母语是瑞典语,则在7年级后段学习芬兰语。但是新课程标准对语言的学习做了变动,学生将在5年级而非7年级学习第二官方语言。为了不影响依据原有课程在5年级和6年级没有学习第二官方语言的学生,课程不能立即进行改变,需要一些调整。

另一个例子是对于高中阶段而言,他们有国家统一考试,但是新课程标准中的考试形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决定将最终考试形式改变为机考形式,可以使用一些专门工具或软件。为了适应这一变化,教师们现在就已经必须重视数字化教学。在考试时间的安排上,学生有自主决定多门科目的最终考试时间,他们可以在第二年就开始某个科目的考试。无疑,突然改变课程学习和评价方式对学生是不公平的。尤其是对于2016年秋季学期就读11和12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在原有特定考试形式的约束条件下已经进行了一定时间的学习,却要接受新形式的国家统一考试,这对他们是不公平的。

四、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借鉴与启示

改革之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芬兰多年实践与探索及其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为我国教育改革的多个方面均提供了参考与启发。追求公平与效率是芬兰课程改革和教育体系的核心理念之一,又是芬兰教育能够取得成功的保障。教育公平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公平。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在于,公平与效率从来不是此消彼长的。无论是牺牲效率追求公平,还是牺牲公平追求效率,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之中都是不可取的,也都会造成难以逆转与弥合的历史缺口。课程改革与实施应当注意兼顾公平与效率。芬兰的融合教育理念对于我国探索特殊儿童教育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为将其培养成独立、积极的学习者,应当进一步创设促进其主体作用彰显的学习环境,使其能够获得更多时间和机会进行自主学习。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依据自己的节奏组织学习、开展学习;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帮助学生解决个性化的需求,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和方法,实现学生从被动学习者向积极学习者的过渡。

不断“去中心化”的芬兰教育改革体现了教育权力的下放,使得教师和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人,他们有权决定教什么和以什么方式教,以及学什么和以什么方式学。也许我国在教育改革之中也可将这些问题纳入思考:我们的教育改革到底是要改什么?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什么?教师和学生在改革中的角色是主人还是客人?改革的内容是否契合学习者的需求?抑或背道而驰?我们在探索如上问题答案的过程之中,芬兰的教育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示范,值得借鉴与深思。

猜你喜欢

芬兰公平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公平对抗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权威出版
芬兰年轻女总理的“开挂”人生
笨柴兄弟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芬兰学校能治愈“厌学症”
必须公平
在芬兰坐火车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