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嬗变与重构:论《虎妈猫爸》的伦理叙事

2018-11-30田宏宇刘学慧

文学教育 2018年12期
关键词:嬗变重构

田宏宇 刘学慧

内容摘要:家,作为家庭伦理剧永恒的主题,在传承和反映了传统文化道德观念的同时,也在时代的变迁中深入到个人的伦理内部,反映出人性和社会的多层次性和复杂性。家庭伦理剧《虎妈猫爸》,从表面上看来激起的是关于八零后教育的一场热议,实际上更深入的涉及到的是家庭伦理背后的种种矛盾和嬗变。它的出现,是家庭伦理剧在伦理道德和欲望选择方面的突破,并为家庭伦理剧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思考。

关键词:嬗变 《虎妈猫爸》 重构 伦理叙事

一.外在嬗變的丰富性—从传统社会伦理到多元价值伦理的转变

家庭伦理剧主要通过个体情感倾向来表达特定时代的伦理叙事。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世俗情感的表达,同样伦理叙事也呈现出不一样的面貌。在80到90年代,家庭伦理剧坚持的主要是传统社会伦理的叙事方式。它侧重的是生命个体对传统伦理道德的自觉遵从。比如《渴望》、《篱笆·女人和狗》等,都是通过塑造传统善良的家庭妇女形象,传达隐忍和牺牲精神,实现社会道德规范对人情感的统摄和指引。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和转型,人的价值观在市场经济影响下也发生变化。个体生命的情感与理性诉求,以及个人与他人之间利益价值之间引发的情感碰撞和纠葛,成为了家庭伦理剧的表达对象。这时,家庭伦理剧就从传统社会伦理走向了多元价值伦理。人物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得以充分体现。“电视媒体在实践中作为对整体主义至上的一定程度的否定,对个人本位的价值观给予某种程度的认可。从而,每个个体都可以更加充分地行使自己的权力。”①

表现在《虎妈猫爸》中,善恶、正邪、是非的观念已经不再是二元对立的模式,人物也不再匍匐在传统道德对男性和女性的约束之下,人物情感戏开始增加。每个主人公都在逐渐淡出善恶的伦理判断模式,呈现出多元价值观的融合。

比如虎妈的出现。在被教育问题逼得火烧眉毛的境地时,工作方面也开始面临重重竞争和排挤,虎妈刚一出场就是一个“夹缝”中生存的女强人形象。在火药味极浓的拼工作、拼孩子、拼智商、拼业绩面前,虎妈将其虎虎生威的劲头发挥到了极致:军事化生活管理、严酷的学习训练、暴力惩罚式的地狱培训都接踵而来。猫爸和兔妞紧随着出现。然而,尽管这样,人物形象并非走向刻板。虎妈的虎气不是模式的、单一的。她在管理的过程中尽管有时有暴力,但是不乏温情。“虎气”的背后有着工作的压力、婚姻的破裂,同时还面临着社会的指责。“虎气”有时承担着更多的东西,而当“虎气”面对朋友丈夫的出轨时,她的见义勇为,更显得虎虎生威。于是一个独立坚强、有自己主见,同时又对家庭负责,坚持底线的虎妈出现了。这个形象的塑造,打破了传统虎妈的单面特征,呈现出一个角色的多方面演绎和理解。她更富有了几点深度。这里虎妈的亮相,就打破了传统女性的形象。她不再是忍辱负重,而是强悍威武;她不再是苦大愁深,而是干练严厉;她不再是一味牺牲和付出,而是敢说敢言,能够捍卫自己和家庭的权力,有时甚至为了孩子上小学和丈夫出轨的事情屡次大打出手,具备了新时代辣妈的风范。

而与此形成对应的就是猫爸。猫爸是新时代出现的暖男形象。这个带有这种情感潜质的人,必然在生活中会遭遇各种情感敏感区。比如在婆媳矛盾中,他扮演着润滑剂的作用,呈现了暖男的特征;在家庭关系中,他扮演着灭火器的作用,随时扑灭来自虎妈的怒火,同时坚决捍卫着孩子的情绪和自由空间,带来一家的和谐;在夫妻关系中,尽管遭遇七年之痒的瓶颈,但是猫爸摆脱了传统中出轨者“人人喊打”的让人痛恨的角色,开始用情感和理性去靠近情感的禁区。他和唐琳的靠拢,不仅来自旧情的默契,而且也来自于价值观念和教育观念的相似。这里面所涉及到的情感和心理层面是深入的、多层次的,不能简单地用二元价值判断简单地加以颂扬或者否定。因此,综合来看,如果说虎妈的出现,平衡了社会外界各方面的人际关系,那么猫爸的出现,则深入到了人心中各种细腻微妙的人际可能,呈现出了每个人处在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丰富性和负载性。“个人权利理念的形成是现代性道德真正摆脱传统美德伦理范畴的基本标志”②。《虎妈猫爸》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反映了在社会转型阶段,人们对伦理关系的深入思考,同时也呈现出了人性的复杂性,实现了情感表现的重大突破,同时也为大众正面面对自我处境和情感处境提供了一个认知和价值评判的平台。

二.内在嬗变的抉择性——从家庭道德伦理向个人自由伦理的转变

家庭道德伦理是家庭伦理剧的重要反映内容。它以夫妻关系为核心,由此产生的上至父母下至儿女之间的亲属关系。家庭道德伦理坚持以和为贵,以大团圆作为电视剧所追求的价值和情感取向。个人自由伦理作为与家庭道德伦理对应的存在,首先强调的是“自由”,它坚持“以自己的性格而非他人的传统和习俗为行为准则,才是保证人类幸福的主要因素。”③如果说家庭道德伦理坚持的是协调处理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达到一种共融的和谐为目的,那么个人自由伦理则侧重在担当责任,通过自己制定生活方案,自己判断,并且承担一切后果。

在《虎妈猫爸》中,毕胜男的转变反映的是个体意识的觉醒。刘小枫在《沉重的肉身》中说到:“叙事伦理学从个体独特的例外情形去探问生活感觉的意义,紧紧搂抱着个人的命运,关注个人生活的深渊。……‘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值得仔细审视,都有属于自己的秘密和梦想。叙事伦理性在个别人的生活破碎中呢喃,与个人生命的悖论深渊厮守在一起,而不是像理性伦理学那样,从个人深渊中跑出来,寻求生命悖论的普遍解答。”④在毕胜男发生转变的过程中,她始终坚持的是自己的思考和人生的选择。在教育专家的参与下,她有过感动,但是也有反抗;在家人的干预下,她有过彷徨,但是还是果断地选择并且承担了自己的选择。这时的道德责任系统就由单一的、强制性的、固定的、顺从的方式转变成为了一种沉淀式的、反思的、温情的同时又不断忏悔反省的过程。虎妈不再是一个单纯地依靠威力和强制震慑的模样,而是呈现出一个柔情母亲在社会残酷现实下的无奈和艰难的抉择。她希望知道路在哪里,而且也真诚地放弃架子真正去寻求。这是个人的自由伦理在欲望和理性之间痛苦、寻求和抉择的过程,它恰恰比某个具体的结果更让人看清希望在哪里。

“只有通过精心培植个性, 而不是使个性泯灭, 人类才能变得对自己和他人都有价值,人类生活才能变得丰富多样和有趣。个性就等于发展。凡性格力量丰富充足的时候和地方,个性也就丰足; 一个社会中个性的数量, 一般总是和那个社会中所含天才异禀、精神力量和道德勇气的数量成正比。今天敢于特立独行的人如此之少, 这正是这个时代主要危险的标志”。⑤而这种个性,就是个人自由伦理在从一个“角色”(或者“成员”)转变为一个“人”的过程中的关键所在。

三.道德情感的重构性—一场理性道德和非理性欲望的对抗和建构

这部电视剧涉及到一个很现代的话题,即人们在面对理性道德和非理性欲望时该何去何从?当理性道德感表现为某种强制,并给被施与者带来压迫和冲突,引起躁狂和叛逆时,理性道德感自身也受到了来自于社会各种弹性力量的反思和批判。

在《虎妈猫爸》中,如果成功代表一种理性道德的话,那么快乐就是追求一种非理性欲望。是追求成功更重要,还是追求快乐更重要?这是针锋相对的悖论。

这部电视剧在设置矛盾的考量和思考上是深入的。每个人在行使自己的行动和权力时,背后都拖着长长的思想的影子。他们都具有某种合理性。虎妈是出于爱子,恨铁不成钢的需求;猫爸是以孩子健康快乐为首要的任务,而狼爸则是希望孩子能继承自己的成功,教育专家则是看到自己的大学恋人仍旧无法真正的快乐而出现主动式的付出和干预。虎妈狼爸都代表了理性价值观的教育体系,而猫爸和教育专家则都是追求人性的快乐为本,是非理性的情感方式。因此当猫爸遭遇到教育专家,两者的共鸣点和共通点使得第三者篡位成为了现实。然而,它引起的反思是深远的。当一种道德发展到桎梏的阶段时,精神的混乱和危机的丛生是必然的。道德理性必須在反思中进行才能真正地对非理性产生震慑作用。而无论是理性道德领域自我的矛盾和斗争还是非道德情感领域的诱惑和快乐,它最终引向的将是一种新的道德准则的确立。这是一个先破后立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则是这部电视剧真正引向的方向。

因此,这个电视剧呈现的动态性、变化性和反思性是始终在进行的。它敢于批判和反思的特点成就了它最大的特色。主人公的“延宕”,是其人物丰满而成长的过程。“而这一漫长的过程,显现在舞台上,也就是一种惟妙惟肖地表现人物的内心焦灼的过程。”⑥当毕胜男在反思的时候,当狼爸在自省的时候,非理性情感开始纠正理性道德本身可能有的人性缺陷;而当猫爸忏悔时,当教育专家醒悟时,传统汇聚的道德和谐感重新又开始修补了非理性情感领域带来的盲目性和自私性。作品运用了几个极端的形象其实真正反映了人性中的各种矛盾和翻转。它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解放,同时又有了确立的作用。这对于家庭伦理剧来说,它实现了一种多维模式的深化。

总之,《虎妈猫爸》的出现,反映的是道德伦理过程中的一个反思和探索过程。它以各种话题为链接点,经历了社会伦理、家庭伦理和个人伦理三点之间的转换和嬗变,实现了新时代道德情感的解构和建立。作为一个家庭伦理剧,它没有重复粘贴的同质化模式,而是着眼于人物的理性和欲望背后,探索人在社会中的生存处境,平衡人在生命中的渴望追求。它的艺术价值无疑是深刻的,而且也有待继续。

注 释

①刘炘:《电视重构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第88页。

②万俊人:《现代性的伦理话语》,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页。

③⑤[英]汉默顿:《思想的盛宴》,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年版,第626页。

④刘小枫:《沉重的肉身》,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⑥罗文敏:《疑惑与分歧 西方六部文学经典重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61页。

(作者介绍:田宏宇,博士,淮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学评论;刘学慧,淮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写作学)

猜你喜欢

嬗变重构
长城叙事的重构
重构
农产品供应链重构赋时层次有色Petri网建模与仿真研究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重读《重构》,呼唤匠艺
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双性同体意象及其嬗变
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采集方式的嬗变
文化强国视角下的区域文化嬗变动态浅析
浅析清代中后期以来的戏曲声腔演变
香港黑帮电影的叙事嬗变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