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明末文人彭尧谕及其诗文主张
2018-11-30许漫漫
许漫漫
内容摘要:彭尧谕是明末中州诗坛的主要诗人,在大厦将倾之际,与侯恪捍卫风雅,共推现实主义诗风,他反对竟陵派把诗歌引入狭窄的境界,继承前后七子复古旗帜,同时提出文要指出文章要敢命“意”,打破旧的束缚和体制,要求新、求变,打破藩篱,敢于开创一番天地。在诗歌创作上提出“文生于情,情生于文”,这些思想在当时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然而因其仕进别驾,又加上明末战火洗劫,其著作大多散失,因而不为后人所知。本论文主要就其诗文主张展开,来探讨其文学思想,以及其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彭尧谕 文学思想 诗歌特点
一.彭尧谕生平
彭尧谕,字君宣,一字幼隣,别号西园,时人称“西园公子”,河南夏邑人。其先世是江西庐陵彭氏,家族历史悠久,后迁夏邑,其始祖彭悠久精通《易》,曾祖中美,有儒行,祖父好古,嘉靖丁酉举人,为官有政绩,民建祠堂祀之。父端吾,万里十三年举人,万历十九年进士,初授中书舍人,考选山西道御史,抚两淮,有儒行,与松江董其昌、湖北李维桢有金焦之会,且著有《盐》、《漕》两志,以及《平猓全书》等数十种,时多誉之。尧谕少即能诗,有《舞勺篇》行世。赋才特异,一目十行,伸纸辄数千言,笔不停瞬[1]。自幼熟读《左传》、《国语》等秦汉书,尤其遍阅先秦诸子百家学说,无不贯通。性豪爽,喜谈善辩,不屑屑制举艺,好为有韵之言,因此仕进艰难。万历三十七年乡试,以次场落草,光宗时,应诏入,补选恩贡。在京师,于公卿间论诗,褒贬时事,高谈雄辩,後为南康府通判,又称别驾,故世称“彭别驾”。晚年归家,隐居西园。
彭尧谕一生诗作可观,彭舜龄在《西园诗集·述言》提到,其伯氏生平好为诗,文不加点,诗既成,其居西园时则又无时不为诗,故诗不下千百首,足见创作之丰。少从父游,抵京师而又泛江浙,一生交友丰富。在《西园诗集·述志》述其:“自幼操管而侍先银臺,出入京邸以及浮江望海,观钱塘之潮,宦匡庐,息白鹿洞,所至无不为诗。”与时下很多文人有书信唱酬之作,其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留下了大量诗篇。有乐府行卷诗百余首,这些乐府诗多用古曲,但却赋予新的内容,多感时事,抒己怀,有《结交行》、《弃妇篇》、《相逢篇》《出门行》、贞女吟》等,多用乐府旧题以抒怀,除此之外还兼有古诗,多为四言和五言,深得时人李维桢、邢侗、李蓘、侯恪等人推崇,被李维桢等人认为是继李、何之后独领中州诗坛的重要诗人。有《西园前稿》辑录,犹好为长者游,与董其昌、陈继儒、李维桢、邢侗、李蓘、等人论诗,与时下文人陈元素、侯恪、陈升、陈陛、等人往来唱和,因其因其仕进别驾,故不为世人所知,一生中诗歌创作丰富,在当时已有刊刻流行,有《百一集》、《后百一集》《续百一集》、《沧涌馀稿》、《劳薪草》、《春兴》、《秋兴》、《春梧》、《秋竹》、《惆怅杨花》、《陆舫环水建南凯歌》、《龙飞引》等诸品小集(《总集自序》。
二.文学思想
彭尧谕是明末继前后七子之后,重新将诗文复归风雅的重要诗人,自前后七子扛起复古旗帜,中有唐宋以反拨,尤其是后期李贽“童心说”的影响,公安 “独抒性灵”,竟陵主张复古,学习古人之精神,然而却只习得了“幽情单绪”、“孤行静寄”的一面,把诗歌引向狭窄的道路,反对竟陵“颓靡狭窄”的诗风。彭尧谕是竟陵之后明末诗坛重推复古旗帜的一位重要诗人,他继承前、后七子的复古思想,在诗歌方面步追李、何,主张向古人学习,尤以杜甫为宗,其诗“开阖起伏,具有法度。意远调圆在盛唐入室之列。其负盛名时,诗道榛芜,无人足以共切磨者。”(侯方域《彭西园集后》)诗学唐人,“早年学杜甫,其苍茫雄郁者,得甫之精华者也。”[2]在明末大厦将倾之际,与侯恪共推现实主义诗风,反对空谈心性,不切实际的文体文风,主张回归“经典”,这在明末詩坛有着重要影响。
主张要向古人学习,学习古人之意,其目的在于出新。彭尧谕在《贈陳茂才序》中提道:“今夫文章之道,與古異。古人為文章,無所不綱萃,無所不冥討,乃能為奇。其敢于立異,而不為雷同之論,莊荀、孫龍、韓非、楊雄數君子者,意在千古知巳,不為一時希合,以故能盡其奇。今之為文章者,束于傳注,非宋人許可之說,不敢命意,非眼前熟爛之字不敢借詞,以不朽之盛事,為應舉之陳言。雖有奇又奚敢盡。況夫制義,家言濫觴,已極時之所貴,弗賤時之所賤。弗貴,即能文章。”(《侯太史摘选黍丘文集三卷诗集六卷》文集卷一)通过这段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彭尧谕推崇先秦文古文,尤其欣赏诸子文风,认为诸子文章之所以名在千古,在于“不為一時希合”, 为文“无所不纲萃,无所不冥讨”于是能“奇”,即为文不迎合于世,讲究章法,务去陈言,“无所不冥讨”即为文能够广征博引,而又能自造新语;其最终目的在于出新,为求“异”而无所不“冥讨”,“冥讨”即寻找。他反对时下盲目复古之风,反对剽窃模拟套袭,尤其反对时下文人对唐宋古文在字句上的模拟,指出文章要敢命“意”,打破旧的束缚和体制,要打破藩篱,敢于开创一番天地。
彭尧谕虽然反对明末文坛学宋之滥觞,但是并不反对学习唐宋古文。相反,他尤其欣赏欧阳修的散文。他在《欧阳文定本序》中说到:居今之世,势不能不流入于宋也,乃操觚家实不能为宋而诋宋。其为文之滥觞,非一残膏剩脂,呕而复茹爵腐为新,千篇一律,则呫哔之文也。摽谭性命,掇拾语录,用字鄙俗,结撰陈腐,则道学之文也;鄙陋冗辞,流谀缥锦,送贺碑版,史巫纷若,则谄佞之文也;连篇累牍,猥杂媒亵,以腹意为典故,以括帖为模仿,则奏对之文也;世又其甚者,玄珠禅宝,了不解义,捕风捉影,说鬼说空,青天白日,百妖俱露,则诡托之文也。义旨骪骳,体裁破裂,莫此之甚。
予每愤文体之陋雅,欲洗还古初,以求作者之意,而有当于欧阳氏之文。以其文体近古不失辞达之旨,虽异于汉唐名家,较之于今,典刑具在,予固以为非衰也。文之变而尽也,启衰之渐也。(《侯太史摘选黍丘文集三卷诗集六卷》)
可以看出,彭尧谕认为当下学宋趋势是必然的,而这种学宋之滥觞主要表现在四种文体上,在这里他再次提到了自己的文学倾向,洗还古初,以求作者之意,除此之外,还要“得体”,讲究语言表达自然流畅。反对章句、经传之学,为文不应以科举明经为目的。
三.诗歌特点
与文学思想相对应,在诗歌创作上,也表现出复古倾向。其一是创作了大量的乐府诗和古诗,这些诗皆用古题,但内容多写的是时下的政治、社会、以及个人遭遇和情感体验。即“文生于情,情生于文,今之乐,犹古人之乐也”(《自著乐府自序》)。这里的“情”即情感,可见“情”的重要性,文和情的关系不能乱,彭尧谕在这里第一次提出了“情”与“文”的关系,指出文由情生。
结交行
采花不在春,桂兰秋方吐。结交莫羞贫,真交贫方固。长安慕贵游,中道频改路。许我平生言,转眼如晞露。媚骨与热肠,势促谁复顾。举手下石者,正为交所悮。所以千古中,管鲍亦不数。
《结交行》乐府古题,叹末世人心险恶,结交最难。本篇再现了明末社会腐败,人心险恶,更兼有举手下石者,知己难求,而自己一片赤诚结交之心,却知音难觅。
《贞女吟》
不爱种芙蓉,不爱豀桃李。不愿托梧桐,不愿嗜梅子。所爱与所愿,为松为连理。青青不改柯,霜雪忍寒死。化石深山中,陵谷无变徙。
(宋)文同有《贞女吟》诗,此借用古题,写贞女不爱芙蓉,不托梧桐,所求所愿惟连理,古人常以夫妇喻君臣,此有借贞女之贞自表其心。借“贞女”表达自己坚贞不屈,不向世俗低头,守望自心的高贵品格。这两首乐府诗皆是古题,但在内容、情感表达上却是真实的社会情感经历。
除此之外,彭尧谕还创作了大量的律诗,其内容丰富,从唱和赠答、感时伤世、咏史怀古、怀才不遇到纪事、归隐等,其题材涉猎广泛,写下了大量的诗作,在当时颇有诗名。以崇祯前后为界限,其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诗歌主要包括友人唱和赠答、羁旅行役、科举失意以及居家西园的闲适,这一时期其诗歌主要表现为“华而若敛,冲而若余,清新绮丽,醇雅和平,匠心独妙,而神识风韵黙与两先生合”( 李维桢《旧序》)。两先生是指李梦阳、何景明,李、何提倡 “诗必盛唐”,即写诗要以盛唐诗为楷模,讲究章法和格律,彭尧谕继承前七子复古旗帜,在诗歌创作上以盛唐诗为宗向,“开阖起伏,具有法度。意远调圆在盛唐入室之列”(侯方域《书彭西园集后》)。
明末社会动乱,尤其是崇祯年间,内忧外患,战火横起,农民起义暴动,正是明清革鼎之际,彭尧谕亲身经历了这场浩劫,亲眼目睹了这场战乱以及战乱下人民的生活,因此这一时期他的笔触更加深刻。彭尧谕有《还家哀乱》三首,写河南睢阳之乱,崇祯十五年壬午三月,李自成率贼众先是寇睢州,后又破归德府,十一月刘超据永城叛变,“杀河南巡抚王汉,尧谕以诗吊之,被误解为讽,因下狱,久乃解。”(《侯方域全集校笺》)社会动乱,人心难测,因为一首诗而被诬陷,足见人心险恶,饱尝世态炎凉之苦。这种独特的经历给了他沉重的生活体验,于是他的诗歌就成了宣泄感情的堆放点,反映现实。如《闻太丘之变》:
雾隐城南虎豹群,愁看风叶落纷纷。突警祸乱来眉睫,久厌干戈骇听闻。
多难终年沾涕泪,余生何日事耕耘?只今措火积薪下,谁解忧时早救焚。
写崇祯十五年永城之变,写出他对战乱生活的厌倦,渴望安定和平的生活,然而这种战乱的日子持续了多年,只怕是遥遥无期,所以期盼有人来稳定时局,救民于火。结尾一句“谁解忧时早救焚”升华主题,由一己之惆怅化为生活在整个战乱下百姓的心声。
他的诗歌不是简单的叙事,也不是一味的宣泄自己的感情,还有对战乱造成的灾难的深切关心和同情。又如《纪变》:
星文终夜动欃枪,失陷中原恸国殇。变故非常无地避,生灵何罪速夭亡。
卢门月暗新烽火,邾野燐飞古战场。万里专征思胜算,匡扶谁是郭汾阳。
崇祯年间李自成军攻入河南,不久河南沦陷。这首诗即作于此。诗人亲眼目睹了这场战乱,以及这场战乱带来的毁灭性灾难,因而发出 “生灵何罪速夭亡”的感叹,乱世之中,发出“匡扶谁是郭汾阳”的疑问,希望有人能够像郭子仪那样,在安史之乱发生后,挺身而出,收复长安。然而,这个希望是不确定的,或者说是渺茫的,诗人的疑问就在于此。这两首诗均兼有纪事反映现实,感情沉郁而苍茫,彭尧谕在诗歌写作上以杜甫为学习对象,前期诗歌重在学习杜甫诗歌的技巧,后期重在学习杜甫诗歌的精神,即反映现实。因而侯方域评价其诗早年学杜甫,得杜甫苍茫雄郁之精华。
四.结语
彭尧谕诗是明末中州诗坛的主要诗人,在大厦将倾之际,与侯恪捍卫风雅,共推现实主义诗风,他反对竟陵派把诗歌引入颓靡狭窄的境界,力求重振诗风,因而他继承七子复古旗帜,同时提出文要指出文章要敢立“意”,打破旧的束缚和体制,要求新、求变,打破藩篱,敢于开创一番天地。在诗歌创作上提出“文生于情,情生于文”,这些思想在当时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当时竟陵学派靡然天下,士大夫莫不膜拜鼎足,而彭尧谕的诗文思想无疑是一种进步,自已权威,敢于打破常规,同时清醒的认识到了竟陵诗说的不足,这在中州诗坛乃至明末文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然而因其仕进别驾,又加上明末战火洗劫,其著作大多散失,因而不为后人所知。本论文主要就其诗文主张展开,来探讨其文学思想,以及其地位和作用。
参考文献
[1]民国九年 夏邑县志[M].河南省夏邑县志编纂委员会整理重印,1990:413.
[2]王樹林校笺.侯方域著.侯方域全集校笺(中)[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606.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