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胡耀邦
2018-11-30
胡耀邦从党在新时期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中心任务出发,分析知识分子的特点,提出要提高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要认清知识分子与四个现代化的关系,没有知识分子,就没有四个现代化。”他把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被知识分子视为“知己”。
“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不适用了”
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党内党外的一些知识分子,遭受的苦难和迫害很大。进入历史新时期,应当怎样认识和对待知识分子?还要不要继续实行“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这个在今天看来是不成问题的问题,当时却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
在知识分子问题上进行拨乱反正和落实政策上起主导作用的是邓小平。他在1977年5月就提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1977年9月,在起草全国科学大会讲话时,他就坚决放弃了此前一直沿用的对知识分子“团结、教育、改造”的提法。1978年3月,他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观点。
胡耀邦对以上观点深以为然。在1978年3月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讲话稿时,胡耀邦明白地说:“团结、教育、改造”这个方针不仅不要讲,而且不适用了,应当要废除了。在1978年10月31日中央组织部召开的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座谈会上,他说:“我们党对知识分子实行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是在建国前后着重地提出来的。在老解放区,我们的干部队伍中大部分是工农干部,也有一些是小知识分子成长起来的干部。随着解放战争的发展,我们从乡村到城市,接收了国民党遗留下来的大量的宣传教育机构、学校和文化团体、企事业单位。对这些单位中的大量知识分子,我们采取什么方针政策?”“党中央认为,不要排斥他们,抛弃他们,而应该采取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使他们为新中国服务。这些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大约有200多万人。他們绝大多数经受过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有程度不同的革命性。但是,他们还没有和共产党相处过,对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对共产党的政策、主张,对人民政府的领导方法和工作作风,都还很不了解,很不熟悉。在他们的头脑里主要还是民主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思想。要使他们适应新中国的需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必须对他们进行教育,帮助他们重新学习,逐步改造旧的世界观。这样做,是革命的需要,是为了使这些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逐步转变为工人阶级的知识分子。党对知识分子的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提出来的。”
当时,新中国成立至今已经快30年,情况已经与建国初大不相同了。胡耀邦分析说,建国后,除了接收了大量旧的知识分子外,我们自己还培养了更多的知识分子。现在我们的知识分子队伍人数已经有2000多万。所以说,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我们的整个干部队伍、知识分子队伍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现在的一千几百万脱产干部,已经不是原来的状况了。解放初期参加工作的知识分子也不是原来的面貌了。他们在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过程中,在同工农相结合的过程中,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努力改造世界观,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已经不是对共产党的主张、方针、政策,对社会主义制度不甚了了的知识分子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几十年来跟党走,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努力工作。我们自己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已经占知识分子队伍中的绝大多数。我国知识分子队伍的状况发生了一系列根本的变化,因此,我们党在建国前后提出来的,以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的团结、教育、改造这个方针,现在已经不适用了。
为什么仍然有人抱着“团结、教育、改造”的老方针不放呢?胡耀邦分析说,过去,我们对毛泽东同志什么时候说要“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没有研究清楚,加上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污蔑知识分子是“臭老九”,把人们的思想搞乱了。因此,现在我们的一些同志还有糊涂认识,不仅看不到知识分子的进步,而且对知识分子产生一种偏见和厌恶心理,总觉得他们不行,不是自己人。胡耀邦说,情况变化了,就要根据新的情况,决定党的方针、政策。我们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要对历史和现状作调查研究,正确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人民日报》随即根据这篇讲话,发表了“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完整准确地理解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受到广大知识分子的由衷欢迎。
胡耀邦从党在新时期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中心任务出发,分析知识分子的特点,提出要提高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要认清知识分子与四个现代化的关系,没有知识分子四个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在1983年中共中央召开的卡尔·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报告中,他以相当大的篇幅对这个问题作了系统的阐述。他说:推翻旧世界,需要知识和知识分子;建设新世界,更加需要知识和知识分子。而且应当说,在我们这样原来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能否掌握现代化科学文化知识,是决定建设成败的一个关键。但是,恰恰在这个关键问题上,我们曾经长期认识不足,并且被一些背离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念纠缠了多年。因此,如何正确对待知识和知识分子的问题,就成为当前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的,一个重大而迫切的问题。他指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知识分子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按照科学和工业的最新发展趋势,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本质差别将会逐渐缩小甚至归于消灭,将会造就出体力劳动同脑力劳动在更高水平上结合的一代代新人。但这是远景,今天还办不到。也就是说,科学文化知识和脑力劳动相对集中在知识分子这一部分人身上的状况,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还会存在。因此,知识分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绝对必需的智力因素,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他强调指出:“我们一定要造成尊重知识和知识分子的社会风气,并且采取切实措施,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把这看成是‘基本建设,并且是‘最基本的基本建设。要向广大人民讲清楚,在社会主义社会,一般说来,科学文化程度高一些的比低一些的,脑力劳动者比体力劳动者,在物质待遇上高一点,不但是脑力劳动本身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更重要的将大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者的知识化,有利于鼓励工农子女努力学科学、学文化,从而培养更多的知识分子。很明显,这样的政策,是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符合工人阶级和全体人民的长远利益和切身利益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政策;反之,过去一个时期那种‘左倾错误政策,则是同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原则背道而驰的政策。”
把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
过去,中央组织部管理全国的干部,只管中高级党员干部,从来不管知识分子。1977年12月胡耀邦担任中央组织部部长后,首创也管知识分子,而且以落实政策为发端,改变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他和陈野苹、曾志等人研究,认为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知识分子的重要作用日益显著,他们在党和国家的干部队伍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而落实干部政策在知识分子方面的任务又特别艰巨而繁重,中央组织部应当把知识分子作为自己工作的重要对象管起来。陈野苹、曾志等认为胡耀邦的这个思想很重要、很深刻,一致赞成中央组织部要有个专门机构来负责这方面的工作。
经过充分准备,中央组织部在1978年10月10日至11月4日,专门召开了两次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座谈会,胡耀邦仔细听取与会者的汇报和提问,在会上讲话中说: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做好知识分子工作,首先要改变对知识分子的看法,要把“臭老九”改变为与工人、农民一样的“香老三”。
对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紧迫性,胡耀邦引用了令人信服的数据和事实:上海市有各种科技干部约八万人,在“文革”中遭到各种形式审查的有8965人;鞍钢13000名科技人员在“文革”中被定为敌我矛盾的达1193人;湖南省在“文革”中被“清理”的中小学教员有14000多人。而许多地方对这样严重的问题还是采取“一慢二看三等”的态度犹豫观望,裹足不前。这不仅不利于安定团结,而且对于我们四化建设事业也是重大损失。
在听取各地情况汇报中的疑难问题后,胡耀邦经过反复研究,在讲话中对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性的意见。他说,对知识分子不要老是在家庭出身不好啊、社会关系复杂啊、有这样那样的历史问题啊这些陈芝麻烂谷子上纠缠,更不要摆脱不掉林彪、“四人帮”散布的错误观念,应当是:家庭出身看本人,社会关系看影响,历史问题看现实表现。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是无产阶级的政策。他指出,经过复查是冤假錯案的,就要坚决纠正。像归国的知识分子同外国人的来往、通信和某些个人接触是正常的,不能因此而戴上“特务”“里通外国”“特嫌”的帽子;像学术上不同意见的争论,不能戴上“学阀”“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在议论领导人时发过某些怨言、说过某些错话的,可以批评帮助,但不能指为“恶毒攻击”而戴上“反革命”的帽子。经过一再复查如果不属于冤假错案而需要进行组织处理的,那么,也应当可宽可严的从宽,介于两类矛盾之间的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即使属于敌我矛盾的,只要民愤不大、本人确有真才实学、有所贡献的,也可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妥善安排,用其所长。一般性的问题不要留尾巴。胡耀邦还谈到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要十分注意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分配他们的工作,要做到有职、有权、有责,充分信任,放手使用。对于用非所学的,应当适当调整,做到人尽其用。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在两次座谈会的基础上,中组部发布了《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意见》。这个文件提出了六条要求:一、对知识分子队伍应当有个正确的估计;二、继续做好复查和平反冤假错案工作;三、对知识分子要充分信任,放手使用,做到有职有权有责;四、调整用非所学,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五、努力改善知识分子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六、加强领导,改善作风。这个文件对于纠正知识分子的“左”倾错误、推动各地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只是当时还未能引起全党足够的高度重视和切实贯彻执行。
在胡耀邦的重视和督促下,中央组织部专门成立了宣教干部局。胡耀邦对宣教干部局的工作十分重视,经常给予具体指导。1978年底他不再担任中央组织部部长,但对宣教干部局还常常给予关心和指导。1979年2月,他在一位美术业余爱好者的来信上批示道:“文艺界(大概还有科技界和教育界)确实还有一大批人的政策要落实,有更多的人可能是落而不实。请中组部宣教干部局在今年内主要抓好这件事。对于一些(比如几千人吧!)有名望的没有人管的老人,要开出一个名单来,指定哪一级或哪一部门负责解决,即一落到底,才能解决问题。”后来他又在一部小说的作者来信上批示道:“文化人落实政策这件事,中组部宣教局要亲自抓,中宣部文艺局要亲自抓,文化部要亲自抓,文联和各协会也要亲自抓。”他还要求:“请宣教干部局同上述单位同志联系一下,请他们各自发挥作用。不要说‘没有办法‘无能为力。办法和能力都是闯出来的。要一个一个地查,发现一个就同那里的党组织商量解决,直到解决好了才罢手。”
由于知识分子广泛分布于各个方面、各个系统、各个部门,只由中组部成立一个宣教干部局负责是难以适应需要的。胡耀邦于1981年3月27日在中组部宣教干部局《关于1980年知识分子工作情况的汇报》的批示中提出:中央机关要对知识分子有个总管单位和办事机构。他批示:“知识分子,不论是党员或非党员,都是党和国家的干部。按照干部要统一管理的规定,知识分子的工作当然要由中央组织部抓总。但由于我国的知识分子绝对数已经不小,情况又较复杂,加上历史上形成的习惯,照管好知识分子各方面的问题,中央其他部门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比如,党外民主人士、起义军官、宗教界人士,中央统战部就要多负责任;民族干部,特别是民族上层干部,民委就要多负责任;作家、文化人,中宣部就要多负责任;科技人才、教授、医生,国家科委、教育部、卫生部就要多负责任;归国侨胞,侨办就要多负责任;等等。过去是这么做的,这几年也是这么做的。问题是有些部门抓得紧,做得好些,有些部门抓得不紧,做得差些。”在他的建议和推动下,由中组部牵头,中宣部、统战部、教育部、文化部、卫生部等13个单位参加组建了知识分子工作联系小组,从5月5日起定期开会,协调解决各种问题,把知识分子工作落到了实处。
知识分子的知己
胡耀邦一生被知识分子视为知己。他尊重和爱护知识分子,在新的历史时期也是如此。
1982年2月4日下午,胡耀邦邀请6位科技人员到中南海勤政殿来座谈我国当前的科技政策,听取他们的意见长达两个多小时,会后还合影留念,然后一起吃饭。这是他在1月13日会见出席科技体制改革座谈会时有感于同科学家联系太少而采取的措施。此后他无论是在北京,还是去外地考察,只要一有机会,就常常同科学家见面,听取他们对各个方面的意见建议。1985年7月,他去新疆考察,特地前往某火箭卫星发射试验基地和某核试验基地,看望长年奋战在西北荒漠中的知识分子和干部、战士,赞扬他们在生活上、环境上甘居下游,而干的是保卫祖国安全、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事业,是“身居最下游,志在最高峰”,中国征服宇宙的第一代人。他还提出:希望文艺工作者多到这里来看看,唱唱《十五的月亮》,互相鼓舞和支持。
中国的知识分子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献身事业、报效祖国的强烈爱国心。胡耀邦深知这一点,并且竭力为他们报效祖国创造条件。1979年4月,他看到中国科学院报送的一个文件,提出要增补学部委员(即现今的院士),充分发挥学部委员的作用,即表示完全赞成,认为有许多杰出的科学家早应当成为学部委员,并且应当充分发挥学部委员的学术领导作用和对国家建设的参谋、顾问作用。
1981年5月11日,增选扩大为400人的中国科学院第四次学部委员大会隆重举行,胡耀邦出席开幕式表示祝贺。20日大会闭幕那天,胡耀邦和中央书记处邀请全体学部委员到中南海来做客。在大家参观了中南海的一些景點后,还在怀仁堂举行座谈。胡耀邦在座谈会上说,这次学部委员大会是把全国最优秀的、最有威望的科学泰斗组织、结合了起来,成为一个新的强大的领导集团。他说,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科学是生产力,科学是四个现代化带头的东西。假使有文学家还要形容一下,科学技术是灌溉人类幸福之花的真正的圣水。他向科学界提出两点希望:第一点,深入生产实际找任务。要深入我国现在生产技术的实际、深入我国经济战线人们的科学技术水平的实际、深入当代科学技术出现的新苗头新发现的实际中去,寻找基础理论和应用科学的课题,为当前兴国的困难服务,促进生产的发展,为四个现代化服务,为新的理论、新的生产水平服务。第二点,是希望用主人翁姿态工作。科学家是国家的主人,要自己找工作干,要积极出主意、提建议,要敢于批评坏现象和不正确的东西,要敢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要坚决地同歪风邪气作斗争。他说:最近我看到有一副对联说,“风声雨声不吱声了此一生;国事大事不问事平安无事”。我主张把它改一改,改成:“风声雷声悲哀声枉此一生;险事难事天下事争当勇士”。为人一生要对中国四个现代化有所贡献,要对中华民族有所贡献,要对全世界人类的事业有所贡献。怕这怕那不行。我们国家的大事,天下的大事,一点困难没有,一点危险没有?即使是领导得最正确,也可能有危险。所以天下没有一点危险没有的事。“险事难事天下事”,看你采取什么态度。科学成就也是有危险的,也是难事,科学的成就艰难困苦,危险多的是。能不能有成就,我说非常重要的一条,是看有没有志气,有没有勇气。当然,除了勇气还要有智慧,还要有苦功夫。但是,有勇气有智慧是一个基础。胡耀邦最后说,中国科学院的天空已经升起了一个光芒四射的星团,它照亮了我们攀登科学高峰的道路,激励我们的科学家勇敢地、披荆斩棘地向现代化的科学高峰前进,我希望你们把这个历史责任担当起来。
胡耀邦希望科学家以主人翁姿态深入实际找课题的讲话,在科学界引起很大反响。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1982年3月22日给胡耀邦写了一封长信,谈了自己20多年来深入工厂、农村,推广“优选法”和“统筹法”的亲身体会,深深感到科学家要深入生产实际找课题,把科学理论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很不容易,且有风险,如果领导再不大力支持,就更是阻力重重。即使决心下了,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但是只有如此做,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才有希望。他在信中说,自己有生之年屈指可数,愿集中力量做三件事:“一、为国民经济服务的数学应用;二、理论研究(这也是应用的基础);三、把‘十年浩劫期间被‘偷‘抄‘散的手稿,回忆一些写一些。年复一年更是时不我待矣。”他在信中末尾表示:“总之,您的意见是正确的。我为其不能实现而着急。在发展时有过能为人民尽一分力的喜悦,在拂逆时,也有过一筹莫展坐困的苦恼。但愿为实现周总理的遗教遗策而努力,一息尚存,此志不渝。”
华罗庚这封信写出10天,就接到胡耀邦的亲笔复信。胡耀邦用饱蘸浓墨的毛笔写了7页宣纸。他亲切地写道:“罗庚同志:你3月22号给我的信,几天前我就看过了,因为忙于应付其他的事情,没有及时回信,非常抱歉。你信上谈到的许多看法是很对的,我已经把你的信转给了方毅、李昌、卢嘉锡同志,请他们重视你的这些见解。至于你谈到你今后工作的各种打算,我倒有点不放心。几十年来,你给予人们认识自然界的东西,毕竟超过了自然界赋予你的东西。如果自然界能宽限你更多日子,我希望你能把你一生为科学而奋斗的动人经历,以回忆的形式写下来,留给年轻人。你那些被劫走失散的手稿中的一些最重要的观点和创见,能不能夹在其中叙述呢。完成了它,我认为就是你在科学上的超额贡献了。科学的门路非常广阔,但科研功夫必须非常坚实。我们这些门外汉并不反对有些同志继续作纯理论性的研究,去探索还没有为人类认识的新领域、新原理。但我们希望更多的同志投身到新技术新工艺攻关的行列中去,从而把我国的四个现代化推向前进。我没有看过《圣经》。前些天偶然看到一本小册子上引用了它上面的一个故事:古代巴比伦人决心建造一座通天塔。这件事触怒了上帝。上帝使这些梦想上天的人内部不和,在如何建造通天塔的问题上争论不休。结果使这件事成了泡影。现在,中国人接过了巴比伦人没有实现的理想。那个愚弄巴比伦人的上帝又不存在了。中国的科学工作者能不能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地为这个工程而英勇献身呢?如果能,我认为,它的成功,是可以计日而就的。写长了,有机会再面谈。祝你近安!胡耀邦1982年4月1日。”
这封信充满了对科学家的深情。希望中国科学家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建造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通天塔”。
(责任编辑 李秀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