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化腾:不破不立
2018-11-30李木鱼
李木鱼
2011年,马化腾40岁,个人财富超过300亿元。这一年,他成功地把一只憨态可掬的“企鹅”塞进了中国网民电脑桌面的右下角。
同一年,微信诞生。这个日后被马化腾称作登上移动互联网船票的通讯应用上端线之初表现平平,它受到的最大质疑来自腾讯内部:我们已经有了QQ为什么还要做微信?
如果现在有人问这样的问题一定会被斥之愚蠢:从聊天、阅读到购物、打车,微信俨然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过去五年,腾讯以前无古人、后也难有来者的勇气革了自己的命,连马化腾自己也在公开演讲中感叹:如果没有微信,腾讯可能就完了。
然而预见未来并非易事。彼时,QQ被人喻为马化腾发明的一台“永动机”,凭借其强大的用户黏性,腾讯在各个领域里迅速攻城略地,令对手望尘莫及,一度被互联网行业从业者视为“全民公敌”。但就在这盛世之年,居安思危的马化腾却意识到移动互联网将颠覆当下格局:他必须照顾腾讯数万名的员工,但也必须让一个堪称航空母舰式的企业拥有迅速转向的能力。他面对着一个非常严肃的抉择问题:为什么不是做手机版的QQ而是做微信,如果微信抢占了QQ的市场份额,腾讯下一步又该往何处去?
马化腾决定前进。他给了微信创始人張小龙1亿元人民币,在资金和人事上都提供足够的自由空间。马化腾深知,这个新产品会伤及QQ的手机版本,但倘若腾讯在这迭代的关卡上不做出改变,就将失去互联网大势。如今可以谈笑风生的马化腾这样描述当时的危机:“那时候我们几个核心的高管天天泡在上面,说这个怎么改,那个怎么改,在产品里调整。”
事实证明,马化腾主动寻求改变的过程是正确的。上线仅一年,微信就凭借语音、摇一摇等功能从同类创新产品中脱颖而出,收获了超过一亿的用户。
为了能够更接近用户需求、使腾讯产品不断更新,马化腾会迫使自己像一个“小白”用户一样思考:每天高频次地使用产品,提出问题,然后直接给普通员工回复邮件——对于一个管理着数万员工的CEO来说,这样的勤勉几乎不可想象,
凭借宽广的视野、果断的决策力以及勤恳的态度,马化腾和他的腾讯在中国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从未退潮。据工信部2015年的数据,中国使用手机上网的人数为9.05亿——这意味着,微信已经成为了90%中国手机用户的选择。与此同时,腾讯的市值也迎来了新的高峰,它摆脱掉了“抄袭”“创新乏力”的帽子。
创业这么多年,马化腾见惯了成功与失败,也习惯了在快速变化的互联网进程中寻求自身的突破和改变。技术革命永不会停歇,而所谓不败之地,就是永远站于时代前端,不断自我颠覆与重建。
“这里没有侥幸,没有永远的第一,甚至什么都没做错,只是用户没兴趣了,都会很快被淘汰,这是互联网行业的残酷。”马化腾说。在未来,曾经想当天体物理学家、热衷于刘慈欣作品的马化腾想做更多人工智能方面的事儿,在他天马行空的设想中,未来的电子设备将更加智能,无人机飞一圈回来,既能看路况,又能做保镖。
“会不会变成第一?”一次演讲中,有人这样问马化腾。
“永远不要看这个,永远不要看市值变化,最重要看做这个事情是不是很有意义。”马化腾四两拨千斤地回答,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
(韩玉乐摘自《长寿养生报》2018年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