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左传》引《诗》的价值
2018-11-30魏方仪
魏方仪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其中《诗》就是儒家经典《诗经》,意思就是,不学习《诗经》就无法发表言论。这在现代人看来几乎荒诞不经,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读过《诗经》,却依然能够自由地发表言论,这难道是孔子妄言了吗?其实不然。这是因为所处的时代不同,《诗经》最初并非作为纯文学作品出现的,相反,它有具体的使用场合。诗的采集,是有意识为政教服务的。这一点,也体现在《左传》对《诗经》的引用中。以下将具体分析《左传》引《诗》的各种形式。
一、用于外交辞令,以诗代言表达己意
文公十三年,冬,公如晋,朝,且寻盟。卫侯会公于沓,请平于晋。公还,郑伯会公于棐。亦请平于晋。公皆成之。郑伯与公宴于棐。子家赋《鸿雁》。季文子曰:“寡君未免于此。”文子赋《四月》。子家赋《载驰》之四章。文子赋《采薇》之四章。郑伯拜。公答拜。
这段记载是说,鲁文公十三年,到晋国朝见。卫成公在沓地会见文公,请求鲁文公到晋国代其向晋国示好。鲁文公返途中,郑国的国君也求鲁文公代其向晋国表示友好。鲁文公都一一帮助他们。其中的对答几乎都被诗句代替了,如果读者不明白文中几首诗的内容和含义,就不能理解他们的对话。郑国的大夫子家在宴会上赋诵《诗经》中的《鸿雁》,即以诗中的鳏寡来比喻郑,希望得到鲁国、晋国这样的大国的同情和支持。随同鲁文公出访的季文子当时在席上说:“我们的国君处境也与你们差不多。”季文子朗诵了《诗经》中的另一首诗《四月》。其意思是“我们出差在外的行人,已经超过了预计的时间了,现在急于思归”。这就是以诗代言,有拒绝郑国的意思。郑国大夫子家紧接着又赋《诗经》中《载驰》之第四章,表明小国急切希望大国予以救助。鲁国大夫季文子则赋《诗经》中《采薇》第四章。表达的意思是,答应郑国的请求,再返晋为郑国奔波。
《左传》中像这种以诗代言的外交辞令出现了多次,这是《诗经》政治实用价值的最主要体现。
二、引《诗》以论史实
归纳下来主要出自三类人之口。
(一)史实中人物的引用
僖公二十二年篇:富辰言于王曰:“请召大叔。《诗》曰:协比其邻,昏姻孔云。吾兄弟之不协,焉能怨诸侯之不睦?”王说。王子带自齐复归于京师,王召之也。
此段意思是,富辰对周襄王说:“请您把太叔找回来。《诗》说:和他的邻居亲近融洽,姻亲才能友好。兄弟间不融洽,怎么能怪诸侯之间不和睦?”周襄王听了很高兴。王子带从齐国回到京师,是周襄王把他召回的。
(二)作者引用评价史实,多以“君子曰”的形式出现
桓公十二年篇:君子曰:“苟信不继,盟无益也。《诗》云:君子屡盟,乱是用长。无信也。”
君子说:“如果信用跟不上,结盟便没有什么好处。《诗》说:君子多次结盟,反而使动乱滋长。都是说没有信用的结果。”
(三)作者使用孔子的言论,而孔子言论中有对《诗经》的引用
僖公二十年篇:随以汉东诸侯叛楚。冬,……取成而还。君子曰:“随之见伐,不量力也。量力而动,其过鲜矣。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诗》曰: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三、《左传》载有《诗经》部分篇章的写作缘由
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鍼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
大致意思是,秦穆公任好去世,用子车氏的三个儿子奄息、仲行、鍼虎殉葬,这三子都是秦国的贤良。国内的人哀悼他们,为他们作《黄鸟》之诗。
由此可见,《黄鸟》一诗是秦国下层人民因怀念无辜殉葬的三位国之贤良而作,其中蕴含的感情既有对三壮士的哀悼和惋惜,也有对统治者惨无人道的殉葬制度的无比愤怒和强烈抗议。虽是一首抒情诗,却是对现实政治的控诉。
四、《左传·季札观周乐》即对《诗经》的系统评价
吴公子札来聘。……请观于周乐。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为之歌《邶》、《鄘》、《卫》,曰:“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为之歌《王》曰:“美哉!思而不惧,其周之东乎!”为之歌《郑》,曰:“美哉!其细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为之歌《齐》,曰:“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大公乎?国未可量也。”为之歌《豳》,曰:“美哉,荡乎!乐而不淫,其周公之东乎?”为之歌《秦》,曰:“此之谓夏声。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为之歌《魏》,曰:“美哉,渢渢乎!大而婉,险而易行,以德辅此,则明主也!”为之歌《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不然,何忧之远也?非令德之后,谁能若是?”為.之歌《陈》,曰:“国无主,其能久乎!”自《郐》以下无讥焉!
为之歌《小雅》,曰。“美哉!思而不贰,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犹有先王之遗民焉!”为之歌《大雅》,曰:“广哉!熙熙乎!曲而有直体,其文王之德乎?”
为之歌《颂》,曰:“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迩而不逼,远而不携;迁而不淫,复而不厌;哀而不愁,乐而不荒;用而不匮,广而不宣;施而不费,取而不贪;处而不底,行而不流。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
见舞《象箾》、《南龠》者,曰:“美哉,犹有憾!”见舞《大武》者,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见舞《韶濩》者,曰:“圣人之弘也,而犹有惭德,圣人之难也!”见舞《大夏》者,曰:“美哉!勤而不德。非禹,其谁能修之!”见舞《韶箾》者“,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
马瑞辰说:“诗三百篇,未有不可入乐者。”也就是说《诗经》最初都是可以配乐演唱的歌词。所以季札对周乐的评论,实际上就是对《诗经》的评价。他认为政治的治乱会对音乐(文学)发生影响,也就是说可以通过音乐(文学)去“考见得失”,“观风俗之盛衰”。因为政治的治乱会影响人,而人的思想感情又会反映到音乐(文学)中来。所以季札能从《周南》、《召南》中听出“勤而不怨”,《邶》、《鄘》、《卫》中听出“忧而不困”。同时,音乐(文学)对政治也有反作用。可以“群居相切磋”,互相启发;可以“怨刺上政”,以促使政治改善。这显然是把《诗经》和政教结合起来了。
此外,据统计《左传》上半部中引用提及《诗经》约有80次,其中,《小雅》22次,《大雅》28次,《国风》14次,《颂》12次,由此看出,《左传》所引《诗》的篇章《雅》明显多于《风》。这种情况有可能是因为《雅》中的诗句比《风》中的更适于说理,但也说明了“赋诗言志”在贵族和士大夫之间广为使用,因为这一阶层的政治参与度相对平民和奴隶阶层更高一些。这一点也反映出《诗经》最初的政治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