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技术开启企业转型新途径
2018-11-30中国农资
《中国农资》记者王旭波张依然
2018世界微生物大会在京召开
10月11日,由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和北京航天恒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2018世界微生物技术交流大会”在北京市房山区召开。本次大会聚焦微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以使用微生物技术手段对现有肥料、农药、土壤修复剂等企业产品进行升级换代为主题,旨在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邓子新,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处长李荣,农业农村部微生物菌剂及食用菌质量检测中心主任李俊,北京航天恒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兼技术总监刘海明,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微生物学会微生物资源专业委员会委员赵斌,南京农业大学原副校长、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沈其荣,意大利莫里斯大学生物化学博士、美国普渡大学化学博士Michele Sellitto,德克萨斯大学阿林顿分校生物系教授Woo-Suk Chang,乔治亚大学微生物学系教授Kang Yaowei等专家领导在大会上发言。
目前,我国农业正在由高投入、高产出、高消耗的传统生产模式向提质增效、环境友好的新型模式转变。新环保法的实施再次将合理施肥、科学用药提上日程。而微生物技术作为“肥料—作物—土壤”整个系统中的关键调控技术,已然成为“减肥减药”的最佳选择。
微生物技术在未来肥料生产方面蕴含无限潜力。李荣表示,我国土壤退化处于恶性循环阶段,而科学合理地生产和施用肥料是耕地质量保护的根本所在,也是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更是未来土壤调理的发展趋势。赵斌认为:“土壤中微生物种类繁多、数目巨大,通过开发具有应用潜力的土壤微生物资源有助于推动绿色农业的发展。”
Woo-Suk Chang教授通过对比大豆根际微生物群的分析实验证实:作物的产量不仅取决于土壤的结构和营养状况,还取决于土壤中,尤其是根际土壤的微生物组成和活性。Michele Sellitto博士也与 Woo-Suk Chang的想法不谋而合,他表示:“每一种植物的根系都可以与土壤中的微生物进行密切地‘交流’,而且微生物的特殊组合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针对这一现象,沈其荣更是明确地指出:“土壤中的木霉菌分泌的Swollenin蛋白不仅可以促进木霉菌在根表定植,还能够促进植物根毛和侧根的发育。因此,在未来木霉全元生物有机肥将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当前微生物肥料产业蓬勃发展,但仍面临速效性差、难于保存、成本高、研发与生产脱节等诸多挑战。刘海明表示,即使微生物肥料存在不足,也不会影响微生物技术在未来广阔的应用前景,并对于当前“微生物+肥料”“微生物+农药”“微生物+单质元素”“微生物+矿渣废弃物”“微生物+工业废弃物”以及“微生物+有机废弃物”六种应用模式做了详实的介绍。最后,李俊表示对中国微生物肥料产业的发展前景相当看好。他预测,“到2020年,我国微生物肥料的年产量将会比现在翻一番,有望达到3000万吨。”
本次“2018世界微生物技术交流大会”立足于行业角度,讨论国际前沿微生物生产及推广技术的多领域应用,为企业的转型升级指明方向,为发展绿色高效农业厘清思路,为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提供科技支撑。据悉,中农控股、中化化肥、新洋丰、金正大、史丹利、鲁西集团、五洲丰、施可丰、中盐红四方、六国化工等数十家国内知名的肥料生产企业代表前来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