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的下半场:资源凝聚能力建设

2018-11-30陆先高

传媒 2018年21期
关键词:光明日报资源内容

文/陆先高

在融媒体建设的上半场,中央和地方投入了不少资金支持传统媒体转型,推动主流媒体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但是新闻单位的融媒体建设不能简单依赖财政支持,必须具备内驱力和成长性的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笔者认为,融媒体的下半场关键在于资源凝聚能力建设,通过凝聚各种资源,拓展出更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制定了媒体融合发展的战略蓝图。四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新闻宣传部门围绕融媒体的概念、内涵、外延以及平台、技术、渠道、产品等方面,在理论层面不断探讨,在实践层面不断创新,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今年9月19日,中宣部在上海召开媒体深度融合现场推进会,就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提出具体要求,就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做出具体部署。

在这一背景下,笔者提出一个概念——融媒体的下半场,以此来探讨媒体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笔者提出这个概念,不是说我们已经完全完成了上半场的任务——恰恰相反,我们还在纠结上半场未完成的任务,而是想通过设定融媒体下半场建设的参数和坐标,倒逼我们上半场没有完成的工作,包括体制机制、流程再造和队伍融合方面的改革,使媒体融合能走得更快更远,让工作完成得更出色。

在融媒体建设的上半场,中央和地方投入了不少资金支持传统媒体转型,推动主流媒体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但是新闻单位的融媒体建设不能简单依赖财政支持,必须具备内驱力和成长性的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笔者认为,融媒体的下半场关键在于资源凝聚能力建设,通过凝聚各种资源,拓展出更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笔者结合《光明日报》近年来融媒体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从五个方面分析如何增强资源凝聚能力。

输出优质内容,凝聚传播资源,增强引领力

社交网络和自媒体的发展使资讯泛滥、信息过载成为普遍现象,但笔者发现,优质内容依旧是稀缺资源。具备专业内容生产能力的机构媒体仍然是优质内容的主要提供者,并通过优质内容的生产与传播,在舆论场发挥着重要的“定音锤”作用。因此,在融媒体的建设过程中,机构媒体不仅要进一步强化优质内容生产能力,而且要通过输出优质内容来凝聚传播资源,增强舆论引领力。

强化优质内容生产能力必须根据媒体自身优势,在重点领域下功夫。《光明日报》作为面向知识界的传统大报,在突发新闻、现场报道方面有明显的短板。比如,《光明日报》每省都有一个记者站,每个记者站只有一两个记者,出现突发新闻时,很难保证有记者在现场抢到第一落点。但是《光明日报》几十年在思想理论、意识形态、教科文卫等领域,积淀了强大的表达能力,能够对重要事件发出独特的声音。因此,《光明日报》提出评论立报、立网、立端,将评论作为融媒体内容建设的战略重点。

为此,报社整合了《光明日报》评论部和光明网网评中心力量,成立了社评工作室。为支撑社评工作室的运转,光明网舆情监测室每天早晨6点前提供实时热点事件的舆情分析报告。时评工作室随即通过在线方式召开“朝会”,根据舆情分析报告讨论当天的评论选题、立意、切入点和主要观点,通过集体讨论确保评论符合报社的核心价值观,符合“光明色系”而不被作者的个人偏好带偏。选题确定后,工作室会指定一位执笔人撰写评论。如遇紧急情况,则组成两人或多人临时小组,加快进度。在严格的三审修改后,稿件在光明日报客户端和光明网首发,随后优选复用见报。社评工作室建立后,稿件生产能力从最初每日生产两三篇逐步提升到每天生产10~15篇高质量的时评文章。这些时评文章的转载量非常高,不仅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在新媒体内容平台也备受关注。新媒体内容平台纷纷邀请《光明日报》开设时政评论号,时评文章短时间内传播量迅速增长,几乎在各大平台的时评类媒体号中都位居榜首。《光明日报》通过融媒体建设,促进评论作品的生产、采编和推送力度,保持在传统媒体领域的舆论引导力。

2017年高考结束后,《光明日报》记者走进39所高校进行“招办主任大直播”,效果出乎意料,其中很多高校的直播观看人数突破了100万人次,更有高校的填报志愿人数和最终招生分数因此而大幅提升,直播成为有效的招生宣传形式。今年很多高校主动联系《光明日报》,通过直播的方式介绍学校概况、专业设置和招生要点。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报社同时与国内最大的5家直播平台合作,做了120多场手机直播,基本覆盖了全国重点高校,充分发挥了《光明日报》在教育领域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优势。这也说明,如果能够找准自身的优势领域,并借助新兴技术生产和传播主体内容,一方面可以使用户获取信息更加便利,另一方面,也能扩大媒体自身的影响力,夯实话语权。

优质内容可以凝聚直播平台的传播资源。《光明日报》的所有合作直播平台都将《光明日报》的直播内容放在置顶的位置,相当于报纸的头版头条,几乎每一场直播的推广资源价值都超过百万。各个直播平台之所以愿意投入,是因为《光明日报》提供的内容对平台来讲是具有服务性的优质内容,能够改善和提升手机直播领域的内容生态,能为平台下一步在行业竞争整合中取得优势。传播资源整合过程中的每一位参与者都能通过优质内容的生产和输送获益,应当是依靠媒体融合凝聚资源的最佳境界。

类似的内容生产模式,还可以拓展到很多垂直领域,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光明日报》将非遗引入手机直播领域后,发现每一项非遗的展示秀都特别适合以手机直播的方式来呈现。笔者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杨柳青年画的两小时直播,累计有530万人次在线观看。据非遗专家们说,这是史上非遗展示传播量的峰值。借助这种传播效应,《光明日报》举办了“年度非遗十大人物”“年度非遗十大事件”等评比、推选活动,还与各地的文化园区之间进行互动,保证了《光明日报》在该领域的服务能力。

探索应用场景,凝聚技术资源,增强创新力

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光明日报》不可能从零开始做研发,而是要具备关注、理解和运用新技术的能力,在内容生产和信息传播方面生产一些新的应用。

在人工智能领域,《光明日报》结合媒体的应用需求做了一些集成。2016年,《光明日报》利用国内外最先进的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理解、语义识别等技术,结合大数据挖掘技术,推出了人工智能新闻信息服务平台——光明小明。为了确保信息安全,特设定了机器学习条件,使其在一定范围内提供安全、准确和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同时,针对特殊场景,推出了特色服务。比如,2017和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光明日报》推出了“小明AI两会”,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两会新闻。全国两会期间,用户通过“小明AI两会”查询新闻信息达到2800多万次,查询代表委员接近2000人次,服务的广度和个性化程度远远超过了我们的预计。《光明日报》还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光明日报客户端,包括一些重大主题宣传中。笔者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服务方面的应用潜力非常巨大,还有哪些合适的运用场景是我们需要长时间高度关注和探索的话题。

《光明日报》在硬件创新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探索。“钢铁侠”多信道直播云台就是报社制作的硬件设备。制作这个设备是因为向各手机直播平台提供直播内容时遇到了传输瓶颈。在报道全国两会时,光明日报融媒体中心需要向不同的手机直播平台提供直播内容,而现有的行业技术只支持向各平台点对点传输信号。由于直播平台和直播的内容较多,让记者拿手机点对点向各个平台提供直播内容显然不现实。于是中心临时起意,设计了一个能够单点集中采集,各自向各个平台分发内容的设备。由于设备造型类似“钢铁侠”,因此将其命名为“钢铁侠”多信道直播云台。它最多可以同时采集16路信号提供给不同的直播平台,包括不同制式、不同清晰度,甚至可以提供VR信号。当然,这只是一个过渡性产品,今后肯定会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借此案例也可以证明,媒体可以通过软件开发或硬件集成来解决融媒体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而这样的创新运用,也可以为融媒体发展凝聚创新力。

强化项目运作,凝聚财政资源,增强服务力

笔者认为,融媒体建设不能简单依赖财政投入,但这并不是忽略财政资源。相反,对于一些公益性或者公共服务的项目,媒体应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去承接,在壮大自身实力的同时,也提升了媒体的公共服务能力。

政府公益性项目通常竞争激烈,媒体是否能承接关键在于是否具备承接的能力和优势。因此,在项目设计中,必须选择媒体自身最熟悉、最有竞争力的领域,最好能找到具备不可替代性影响力的领域。

《光明日报》从2017年开始实施建设思想理论融媒体传播工程。这个项目由中央财政的支持,从立项到审批都非常迅速。思想理论建设领域不缺机构、不缺资金、不缺人员也不缺成果,缺的就是传播,尤其是基于互联网、基于新媒体碎片化的传播。《光明日报》虽然在专业研究能力上与纯学术机构有一定差距,但在融媒体传播方面有着数十年的积淀,加上通过融媒体建设在产品设计、技术实现、渠道推广和市场对接方面积累的经验,当仁不让顺利承接了该项目。

同样,这几年光明网一直在承接中国科协“科普中国”和国家艺术基金的传播项目,这些项目都是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拿到的。这些项目领域是《光明日报》的传统优势领域,融合传播优势突出,因此能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不同媒体在不同领域都会有自己长期的积累和独特的优势,关键在于如何充分发挥这种优势,达到承接项目、凝聚资源、提升服务的目标。

打造品牌活动,凝聚宣传资源,增强影响力

开展品牌活动已经成为媒体的重要业务之一。《光明日报》举办品牌活动主要目的之一是要凝聚宣传资源,增强媒体影响力。

根据中央部署,《光明日报》从2014年开始和中宣部宣教局联合举办“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这是一个典型的融媒体传播活动,《光明日报》以现场宣讲为核心,组织专家学者和践行典范到全国各地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用报纸、网络和社交媒体对活动进行全方位报道。每一场活动都有中央媒体、活动所在省市媒体以及各大网站参与报道,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宣传资源。这个活动已举办了近80场,现场听众超过4万人次,网络观众超过2亿人次,极大地提升了光明日报和光明网的影响力。此外,《光明日报》还承办了“中国网络文学+”大会、“互联网企业党建知识竞赛”等各类全国性活动,对强化《光明日报》的品牌属性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提供运营服务,凝聚市场资源,增强成长力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纸媒的广告和发行收入普遍出现断崖式下滑,融媒体建设给了媒体一个新的营收机会。对媒体机构来讲,融媒体建设不是简单地办一张报纸,而是综合运营一个新媒体机构。在综合运营过程中,媒体积累的各种技术和运营能力,实际上也会成为媒体凝聚市场资源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有可能变成新的营收增长点。

提供技术服务实际上已经是很多网站比较成熟的业务模式。光明日报融媒体中心的信息化建设进程是不均衡的,各个领域、机构,都有发展不均衡的面与点。作为集聚了新媒体和媒体融合能力的媒体机构,向那些发展不均衡的机构提供技术服务,既是媒体融合发展题中应有之义,也能借此拓展资源凝聚能力。光明网为各个类型的媒体客户提供服务,其中既有中央级的如中国政府网,也有地方级的如《首都之窗》等。

在融媒体建设过程中,机构媒体对于社交媒体、手机直播等传播途径的运用相对来讲是领先的,而积累下来的社交媒体运营经验和运营能力,也是很多机构亟须的服务。比如,光明网就承接了不少中央部委、地方政府和企业的“两微”账号运营项目。与前面的技术服务不同,这种社交媒体运营服务是一种综合性的新媒体运营,既包括内容生产,也包括渠道推广,是一种更复杂也更有附加值的服务,因此也更值得媒体机构去承接。

猜你喜欢

光明日报资源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深情寄语殷殷祝福
资源回收
《光明日报》和@光明日报2017年全国两会报道对比分析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主要内容
光明日报《留学》杂志—跨国采访实战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