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在我国大学的实践与运用研究
2018-11-30蒋宏伟寇福生
蒋宏伟 彭 宇 寇福生
(1.沈阳建筑大学材料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8;2.沈阳建筑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辽宁 沈阳 110168;3.沈阳建筑大学团委,辽宁 沈阳 110168)
1 通识教育的概念
对于通识教育的概念目前并没有一致的看法,国内较为流行的是汪永铨教授和李曼丽博士的阐释:“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现在普遍接受了通识教育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观点。
2 通识教育在我国大学的实践
建国后,为了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需要,以及对苏联模式的模仿,大学的教育以专业教育为主。专业教育为我国提供了大量社会所需人才,但是它所造成的人的片面发展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我国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近来通识教育理念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受到重视、通识课程的设置、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明显进步。
2.1 通识教育实践一:推行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教育部于1998年成立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明确了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
2.2 通识教育实践二:低年级实施通识教育,高年级进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
2002年的北京大学本科生的教学改革,明确提出在低年级实施通识教育,高年级进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复旦大学于2002年也提出了“大学本科教育是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的观念。这一做法在我国的许多重点大学推行。
3 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
3.1 通识教育应该践行于教育的全过程
目前,在我国的很多高校都致力于在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在高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在时间安排上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分段而治,统一规定学生选择专业的时间,虽然这样做主要受制于现行制度,但给学生的课程学习和专业选择带来了很多困难。而且目前我国一些大学实施的宽口径专业培养,更多的是服务于研究生教育,强调本科教育作为研究生教育的准备阶段,而对本科阶段通识教育独立的育人意义认识不够。通识教育以个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强调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理性的智慧、追求的是精神的自由、心灵的满足、生命的尊严、生活的价值。陈向明指出在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在高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的提法和做法值得商榷。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通识教育”包括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与学的方式、学业评估、学生管理等一系列重要内容,不只是一系列课程,更不是具体的课程内容。
3.2 通识教育课程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权
在高校必修课占据了比较高的份额,北大公共必修课:两课+外语+计算机+军事+体育;清华大学人文社科类:两课+体育课+外语课;南京大学通修课:数学+外语+体育+两课+计算机+体育+军事课;浙江大学通识课:思政类+军体类+外语类+计算机+导论。自由选课度低是精英院校普遍存在的现象。复旦大学68.3%必修课比重,选修课比重31.7%,武汉大学的共同必修课程与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学分比例为4.6:1,而日本大学共同必修课程与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学分比例为1:2。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共同必修课程与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学分比例为0.28:1。这说明我们的通识教育限定必修课程比例偏大。通识教育相对于专业教育更强调学生的个人价值,注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的培养。因此,要留给学生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权利。
4 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融入大学教育体系的合理化路径构建
4.1 完善大一阶段的通识教育模式
在现有教学资源存量下,应完善大一阶段通识教育的模式。就模式的构成来看,需要明确目的、优化手段、完备评价机制。对于目的而言,应客观面对大一阶段进行通识教育可能达成的目标,而不能照搬国外模式。对于手段的优化而言,则可以从课程设置、选修课开设、社团设立等环节下功夫。但最终需要建构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意识。完备评价机制的目的在于,对大一阶段的通识教育进行事前、事中、事后控制。对此,还须由学校的教务处牵头来进行机制设计。
4.2 形成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自觉
增进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将为通识教育的开展创造条件,但填鸭式的文化素质教育模式则是不可取的。为此,应重视形成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自觉。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一问题呢?根据“刺激-欲望-行动-结果”的心理学原理,“结果”便可以指代自觉意识。由此,首先应对大学生建立起刺激措施。就现有可供刺激的选择集合来看,使他们明白文化素质的增进将有助于构建职场核心竞争力,便可以有效激发起他们的学习欲望。最终,逐渐导向行动自觉。
4.3 培育具有人文积淀的校园文化
没有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大学通识教育也只能更多地停留在课堂之内,而无法渗透到学生的生活点滴之中,因此,需要培育具有人文积淀的校园文化。
5 结束语
通识教育在我国实践的时间很短,对于通识教育一些重点大学也正在积极进行新的尝试。这些尝试将会给我国的其它高校带来一些启发和经验。通识教育在我国还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