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一带一路”构建泛西北经济区
2018-11-30
北部的京津冀一体化、中部的长江经济带、南部的粤港澳大湾区、西部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成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格局。西北五省区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与重要性愈加突出,若能借力“一带一路”,以贯穿五省区的铁路干线为轴线,以轴线周围的节点城市群为基点,以西咸新区和兰州新区两大国家级新区为依托,构建跨行政区划的泛西北经济区,则能在“一带一路”框架内重塑我国区域经济新格局、提升区域发展新活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构建“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目标要求,西北五省区作为国内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域,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应有之义。
一、泛西北经济区的基本范围及其在四大经济区中的地位
泛西北经济区由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和新疆五省区构成。总面积310.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32.4%;2017年常住人口1018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4%;2017年经济总量为4.7万亿元,占全国的6.3%;区域内的人均GDP为45742元。
区域内的五大城市群,是泛西北经济区的经济增长极。五大城市群自东向西分别为关中—天水城市群、银川平原城市群、兰白西城市群、河西走廊城市群和乌鲁木齐城市群,共包括1个副省级城市和28个地级市。
在我国的四大经济区中,泛西北经济区面积最大,占全国32%;长江经济带的经济总量最强、人口最多,分别占全国的50%和占全国的43%;粤港澳大湾区人均GDP最高,为15.8万元,是西北五省区的3.5倍。西北五省区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板块中的“塌陷地带”。
二、构建泛西北经济区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构建泛西北经济区有五大优势。一是政策优势,《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实现“开放合作、和谐包容、市场运作、互利共赢”;我国“十三五”规划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协同、共同发展,努力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二是区位优势,西北五省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关键性节点”地带,使西北五省区的区位优势倍增。三是人文优势,五省区的地域文化相融性强。四是产业优势,五省区的产业布局梯度性较强,航空航天、汽车制造、机械装备、石油化工、有色冶炼、钢铁煤炭、新能源、石油天然气、建材、医药、特色食品和农畜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已形成互补性局部优势,同质化现象和内部竞争阻力相对弱小。五是资源互补优势,西北五省区矿产资源不仅丰富、而且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构建泛西北经济区有四大劣势。一是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城镇化等主要经济指标差距大。2017年,人均GDP,五省区中陕西最高、甘肃最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陕西最高、甘肃最低;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新疆最高、甘肃最低;城镇化率,宁夏最高、甘肃最低。二是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效应缺乏,城市群之间的经济关联度低,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大中城市数量少,对其周边县域经济辐射效应极低,五大城市群中,不同省份的城市以及城市群之间经济联系相对比较松散。三是行政壁垒导致区域内合作度低,如西咸新区、兰州新区之间经济联系缺乏,关-天经济区作为西北唯一的跨行政区域的国家级经济区,区域内的合作度也很低。四是制度顶层设计制约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与激励制度,依然是按照行政区划进行。
总体而言,构建泛西北经济区,优势明显大于劣势。
三、构建泛西北经济区的政策建议
第一,加强中央顶层制度设计。要创新中央对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与激励制度,增加不同行政区域间经济合作的相应指标;同时,要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主要包括动力、参与、市场、合作、信息协同等机制,以保证区域内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市场资源的高效配置。
第二,设置泛西北经济区管委会。这是必要的组织保障,成员由五省区主要领导构成,并轮流担任主任,直接负责泛西北经济区的组建、管理与运行,主要职能是按照整体效益和优势互补两大原则,负责经济区内的总体战略规划制定、管理与实施,全面负责并推进西北五省区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进程。
第三,大力加强节点城市的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以铁路等路网为轴线、以产业链为纽带,将五省区城市和各类经济区连为一体,实现整个区域内各个经济增长点(包括各类经济区、产业园区等)产业分工明确、资源配置高效、优势互补的有机整体。
第四,加强西北城市群建设。以省会城市为核心,构建多个一级城市群(带),以此带动二、三级节点城市的发展。即以兰州为关键节点,构建一条西安—兰州—乌鲁木齐横向城市带,一条西宁—兰州—银川纵向城市带,形成若干个彼此独立、分工明确的次经济增长极,这是泛西北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