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民间工艺的发展特点与文化内涵
2018-11-30解梦伟侯小锋
解梦伟 侯小锋
(1.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2.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傣族有悠久的历史,主要聚居于我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自治县。此外,云南省新平、江城、普洱、镇康、龙陵等县市,以及邻近一些东南亚国家如泰国、老挝、缅甸、越南也有傣族分布,是一个典型的跨境民族。傣族聚居区不仅物产丰富,而且具有十分特殊的文化生态系统,傣族人民在适应傣族地区等自然气候以及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艺术创造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集实用和审美为一体的传统工艺体系。傣族传统工艺既是傣族人民勤劳和智慧的象征,也是傣族人民生活经验和行为方式的展示。傣族所处的地区环境优美适宜,自然资源丰富,具有和谐包容、勤劳智慧的族群性格。从傣族的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可以看出,所有的科学技术、艺术创造、生活生产都与农耕文化和宗教文化密不可分。纵观傣族民间工艺的发展历史,其民间工艺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 “物尽其用”的功能意识
在傣族工艺美术发展中,许多工艺的功能性的都是伴随生产和生活经验产生的。在工艺实践初期,傣族民间工艺发展取向是围绕着的 “功能”这一中心进行的,首先要满足功能的需要,要“物尽其用”,其次才是审美。如傣族制陶首先是满足自己家庭农作和日常生活和宗教祭祀的需要,在使用功能上性能优异的前提下才注重的审美需求,傣族制陶选择细腻粘性的红土,烧制的陶器,紧密坚固、久烧不破,盛饭盛水香甜可口。这些简单朴实的作品除了作为人们生产劳动的工具以外,还蕴含了关于傣族图腾崇拜、宗教信仰、地域特征、民族文化、民风民俗等极其丰富的内容。在生产效率不高的乡土社会,这些手工创造作品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还顺应着时代的审美需求,得到了绝大多数中项的一致认同。傣族慢轮制陶产品的功能性是首先要考虑的内容。而在审美功能上一直以来使用的是以模具的形式较多,从古来的拍绳纹到植物,动物纹样装饰,几乎都是制作木质的模子,或拍、或压、或印,这种以实用为取向的傣族民间工艺大多数以粗犷朴素、原始古拙为特点。其实这种粗犷的形式风格是与粗糙的原材料和简易的工艺制作条件分不开的。
2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环保意识
民间工艺几千年来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是因为它始终植根于自然和人类和谐共生的发展当中,贯穿于人类执著地追求丰富的物资生活和充实的精神生活的土壤中。作为一种造物实践,民间工艺多是手工造物,始终受惠于自然环境的恩赐,也受限于自然条件的制约。因而,民间工艺一直具备着手工业所共有的科学环保意识物质化这一本质属性。和谐、生态是傣族人民自然的精神信仰和精神状态,因此,傣族民间工艺拜蕴含了深刻的环保思想,傣族人民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的环保理念发挥到了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傣族所建造民居竹楼更能体现“就地取材 ”这一特点,竹楼建筑的是傣族人民在生产和生活的劳动过程中的智慧结晶,其建筑形态和材料就是适应自然环境以及人为改善环境的总和。傣族竹楼上面住人,楼下却四脚支地而悬空,风能从脚下吹过,使住房能够常年保持干爽透气,这样不仅可以防潮和防止地面湿气的渗入,还可免除危险野兽的侵扰以及有毒植物的侵袭。傣族人还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自然环境来进行生产制造。傣族染织原料也是取材于自然,傣族人民将栀子、姜根、红花、紫草、大青叶、石榴皮、黄柏等植物或药物熬成靛蓝色、黄色、紫红色和绿色等色彩,类似于这样颜色不仅对人的身体毫无毒害,甚至还有清热解毒和抗菌消炎的等保健作用,相较于现在市场上化学染料的成色和毒副作用,都更能体现出傣族人民的环保意识。
3 “万物有灵”的原始崇拜意识
傣族地区从古至今保持着强大的原始自然崇拜。傣族将自然界当中的许多事物和自然现象都视作是神灵的作用,尤其是把对生产生活影响较大的自然物视为拥有强大生命力的神灵。傣族的原始崇拜蕴含了自然主义的价值理念。他们对与自然的敬畏、对祖先的缅怀,使这种信仰毫无保留的体现在了其民间工艺的特点中。由于傣族地区发达的稻作文化,在农耕过程中,犁地、引水、撒种、插秧到除草、收割等一系列生产环节都贯穿着祭祀活动和仪式。傣族的农耕文化和礼仪建立在与自然互惠、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念之上,而且表现了傣族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以及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傣族依附于农耕文化和对自然生态的禁忌,因此对自然环境保护的严格自律的恪守,实际上是人们一定的心理状态和生活经历的体现。从某种程度上讲,傣族“万物有灵”原始崇拜以及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实际上是傣族人希望借助神灵的神圣性和力量保护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举措。自然经济孕育了傣族特有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农耕文化是傣族传统文化体系中的核心内容,蕴藏着诸多保护自然生态平衡的内涵。
4 “天真质朴”的生命意识
傣族民间工艺的发展与傣族文化发展的发展是并行的。傣族人热情大方,质朴善良的民族性格,丰富多彩的民间歌曲及舞蹈使傣族文化带有与生俱来的愉悦活波,柔美秀丽的气氛,其民族民间工艺产品收到这种文化等影响,呈现出欢乐,吉祥的外化形式。许多民间工艺要适合民族民间的习俗与传统才能延续下来,傣族民间工艺中的许多形式都是基于生活习俗和原始信仰的创造,傣族的生命仪式中洋溢着欢乐和浪漫以及喜庆的气氛,从傣族人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热情、真诚与知天命,知恩图报的朴实性格。从出生到死亡,都是平和深远的,从新年的泼水节到关门节,这些节日的仪式都是承载着傣族人民对生命的祝福和热爱。民族民间工艺集中体现在宗教仪式和生命仪式两大部分。傣族民间工艺充满生命的活力迸发出人世间最真诚的爱情和真情,同时又具有生命与信仰的肃穆感。
5 “行善积福”的宗教意识
自南传佛教传入傣族地区,就很快传播开来,成为傣族精神信仰体系的主要内容,并且深入到傣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傣族对南传佛教的信仰是根深蒂固的。每个傣族村寨都有缅寺,一年中的各个月份都有佛事活动。傣族民间宗教手工艺品甚至遍布傣族村寨的大小佛寺中,而且其中大部分制作的手工艺品都有一定的宗教用途或宗教文化内涵。如傣族贝叶经,本身就是书写佛教教义和经文的载体,是随着佛教的传播而传播的。傣族工艺在宗教当中使用频繁,按比如贝叶经本来就是记录佛经的书籍,经幡是抄写经文的织物、织锦所做的佛伞、陶质的佛灯等都是属于佛寺礼佛用品。傣族过弥勒佛节的时候,要塑八尊弥勒佛象,将准备好的袈裟、被褥、绣枕头用放入彩扎的佛寺,抬着彩船放入水中,其中有大量的傣族织绣和彩扎工艺品被最为贡品奉上。赕佛其中就含有更多敬献的内容,傣族的陶制品当中也有许多器物如赕佛用的陶钵、陶壶、陶罐、供奉和祭祀用的陶盘、陶饭甑等,在等级社会时有一些村寨专门以徭役的形式向当地土司贡纳日用陶器和赕佛用的宗教礼器,许多工艺的纹样上也会出现佛寺建筑的造型。傣族手工造纸很大一部分也是为了销售或者赠与寺庙作摘抄经文之用,这些都是可以用来敬献佛祖的。剪纸和彩扎工艺的宗教性更为明显,基本只用作宗教礼仪和祭祀的场合。
伴随着现代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傣族传统工艺呈现出普遍消退的景象,传统工艺的功能和形式都进行了再造和重构。因此,在艺术转化再生产力的途径中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保护和创新生产方式。以及通过艺术设计途径促进传统手工艺创造性转化使之科学合理地运用在活态传承和再生产实践中。使傣族民间工艺呈现其固有多重文化艺术功能的同时,适应当代社会发展,推动傣族民间文化再生产功能和文化产业链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