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才队伍创新建设为目标的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2018-11-30赵建芳佳木斯大学
杨 坤 赵建芳 刘 勇 (佳木斯大学)
习近平总书记人才观的核心是: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他曾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的道路,新旧动能不能够顺利地转换,是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强大。“根在基层,重在落实”,高校作为青年才俊聚集地,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大力地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已经成为寻求自身发展和适应人才强国战略要求的必然选择。
一 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科研创新水平,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
高校师资队伍整体的科研创新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决定着高校学科发展的水平,是实现高校培养优秀人才目标的关键环节。
1 引进优秀人才是高校适应时代要求,实现人才强国的重要举措,是引领科学发展的动力源泉,是提升学术影响力的有效办法。习总书记曾提出,人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特别是青年科技人才。高校在发展中应坚持“以人为本”,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创新人才,并把这一战略贯穿于发展建设的各个环节。这对高校来说就需要学科前沿带头人的支撑,需要层次合理的优秀人才梯队。因此,高校是否能够把握人才、吸引人才,对提高高校的学术影响力和学科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2 高校引进优秀人才对策分析。首先合理计划,全面并进。高校要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各学科建设的趋势,树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观,实现高层次人才培养和优秀人才引进工作的统筹协调,制定合理的引进人才计划;要拓宽视野,放眼国际,形成多方协作、全面并举的引进人才新局面;要珍惜现有人才资源,视人才资源为瑰宝,知人善任,掌握人才专长优势,积极引导他们发挥优势功效。其次,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供经费支持。吸引高层次人才,高校就要为其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完善的科研工作平台和便捷的学习条件;要完善激励机制,实现科学奖励,对成果显著、业绩突出的高层次人才给予合理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要推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和年薪制,以便更好地调动优秀人才的积极性,探索多种分配形式,鼓励通过创新性成果取得合理回报;四是提高人才队伍建设在学校发展中的投入比例,拓宽渠道,广纳资金,形成多样投入机制,以满足人才发展需求。
3 加强人才管理,深化职称改革。对所引进人才的原任职资格和学术水平进行审核,在绩效考核方面保证公平公正,并给予科学的评定。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以聘代评”的职称改革方法,采取多种形式完成高校教师职称的评聘。对于拟引进的国内外正高级职称人才,经有关部门审核后可直接确认,无须重申。高校应学习先进的竞争机制,采取竞争上岗和择优聘任方式,让优秀人才确定自己的级别和岗位。
4 营造有利于高层次人才成长的氛围。高校要依据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鼓励高层次人才崇尚科学民主,学术百家争鸣,积极进行交流学习,并尊重人才的个性,努力营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创设民主活泼的学术交流氛围,提供优越舒适的工作环境。高校应提供平台和必要支持,确保他们在学术交流、进修学习、专著出版、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申报以及实验经费的资助和科研立项的审批等方面能够顺利开展。
二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
习总书记曾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甘于奉献、兢兢业业、奋发有为,是一支值得信赖的队伍,也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队伍。高校在人才培养中,不仅要坚持立德树人,更应为治国理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献策出力,这是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奋斗目标,也是人才队伍建设的根本。
1 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人才队伍建设全过程。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要懂得因事而化,学会因时而进,学习因势而新,在工作中遵循学生的成长成都规律、教师的教书育人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规律,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积极顺应人才队伍建设的需求。在工作中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师德师风建设,引领广大学生的知识教育,并通过对大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历史文化教育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来加强学生的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学生们人人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者、传播者和践行者,为实现人才队伍创新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鲜亮底色。高校要实现人才队伍创新建设,就应以培养立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尤其是一大批年轻有为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为人才建设目标,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摒弃僵化教条,开放理论系统,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引导学生们不断发现新问题,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本领,并提倡各种学术流派和学术思想的交流切磋,鼓励对各种思想和文化的博鉴广纳,形成具有马克思主义鲜亮底色的创新人才培养生动局面。
3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立志成为“大先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科学知识的传播者,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培养爱国情怀的指路人,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勇于探索的践行者,是塑造生命、塑造灵魂、塑造人才的“工匠”。“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坚持立德树人,彰显思想政治教育职责,增强政治意识,率先垂范,成为学生做人的镜子,思想的导师,以崇高的人格魅力得到学生的敬仰,以模范的举止言行成为学生的榜样,要力争成为塑造学生优秀品质、高雅品位、端正品行、高尚品格的‘大先生’,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人生方向成长成才。
三 改革教学模式,构建科学课程体系,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优良环境保证
在人才队伍建设的过程中,高校应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倡导“教”与“学”的个性化,并实现深度融合,更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1 制定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责任意识、系统思维、实践能力、协作品质和综合素养的教学方案。课程体系构建要突出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采取专业方向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有机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系统综合知识,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充分体现教学特色,突出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与地位,构建基础知识与创新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先进教学模式,实现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2 搭建以科技竞赛和科研项目为载体的创新平台。高校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科技竞赛、科研训练和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可以通过成立大学生创业联盟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搭建创业平台,服务创业大学生,培育青年学生创新创业精神,鼓励青年学生创新创业;可以通过设立“校长创新创业基金项目”,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实验操作技巧,提高调查分析能力,学会撰写论文报告,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具备科学严谨工作作风,从而大大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