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铸就绿色丰碑
——走近塞罕坝林场建设者

2018-11-30郑晓童

小学生必读(中年级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杨丽丰碑林海

○郑晓童

有一个地方叫做“塞罕坝”,也许你没去过,也许你没听过。它位于河北省承德市,那里曾经水草丰美、森林茂密,可经过时代的变迁和历史变更,自然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等到新中国成立时,曾经一望无际的绿色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变成了风沙蔽日的茫茫荒原。

幸运的是,在1962年9月出现了这样一群人,他们就是一群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他们要在塞罕坝建设一座大型国有林场,恢复那些被破坏的植被,阻断风沙。就这样,他们上路了,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高寒沙地造林。

小小资料卡

他们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

姓 名:塞罕坝林场建设者

国 籍:中国

主要成就:

201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团体奖获得者;

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

塞罕坝有着十分恶劣的生存环境,它的冬季漫长,积雪长达7个月,气温又极低。加上偏远闭塞、物资匮乏,人们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在刚开始的时候,人们满怀希望种下的树木总是无法成活,大家的情绪都很低落。每每此时,就有一个人给大家打气加油,告诉大家不放弃!他就是40岁的王尚海。王尚海是林场第一任党委书记,他穿上老皮袄,骑上黑鬃马,带着技术人员跑遍了塞罕坝的每个山岭,仔细研究那些残存的落叶松。冰天雪地里,他和大家一起啃窝头、喝雪水、住窝棚。晚上睡觉的时候,他总是睡在离漏风的草帘子门最近的地方。他和大伙儿一起,憋足了劲,一定要把树种活,一定要把林场办下去!在他的鼓励下,所有人奋勇向前,共完成造林54万亩。可长期的劳累却让他身患重病,最终在68岁那年病逝。他的骨灰撒在了马蹄坑,永远与那片落叶松林同在。

在塞罕坝林场的建设中,不光有老一辈人的默默付出,坚持不懈,也有青年的热血奉献,杨丽就是其中一位。

2009年,刚刚研究生毕业的杨丽坐着绿皮火车咣当了10个多小时到了承德,再坐5个多小时汽车到了林场。一下车,寒风就像无数把刀子,割在了她的皮肤上,还夹杂着雪粒,扑到她的脸上。林场孤零零地夹在大山里,满眼望去看不到人烟,杨丽的心一下子凉透了,泪水开始在眼睛里打转。可是心中却有一个信念:建设祖国总会有牺牲与奉献。

杨丽抹一抹眼泪,很快就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中。查资料,搞调查,写论文,好多个晚上,经常是翻着翻着书就趴在桌子上睡着了。通过杨丽的不断学习和亲手实践,越来越多的花卉绽放到塞罕坝的林场上。花是美丽的,但研究花的过程并不全是诗情画意。有一次在山上,杨丽被一种叫做“皮夹子”的虫子咬了,可她却只顾着记录和培育花卉,直到4天后才发现,像苍蝇那么大的虫子,已深深烂死在她的肉里。

杨丽,这个美丽善良的女孩,在林场一呆就是8年。8年来,她从未穿过裙子,可她却从不觉得这是一种遗憾,她说:当鲜花铺满绿海时,花海,就是她最美的裙子!

在塞罕坝人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树倒了,还能扶起来;林子毁了,还能种出来;只要人不倒,塞罕坝就不会倒!塞罕坝每棵树的年轮里都有塞罕坝建设者的心血与奉献。对于他们来说:树,是他们的眼珠子、命根子。他们用“树”、“林”来给孩子命名,为的就是延续与树的情缘,为的就是让孩子们记住这片林海,记住他们永远是塞罕坝人。

现在的塞罕坝绿草如茵,森林茂密,从一棵树到一片林海,塞罕坝人用自己实际行动建设了生态文明,更用自己的青春与生命铸成了一座绿色丰碑!

猜你喜欢

杨丽丰碑林海
长发圆心和短发半径
丰碑
他们,是永远的丰碑
西迁丰碑
欢 沁
冬阳
七年级上学期数学期末检测题(A)
郝林海的水彩画与俳意
郝林海的水彩画与俳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