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重补给收获快乐习作

2018-11-30北京新源里第四小学

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18期
关键词:体验生活习作文章

北京新源里第四小学 龚 霞

有人说作文教学我们用了10%的课时完成了占语文学习30%的教学任务。这样的现象确实存在,但课时是一定的,挤占课时的作文也未必受学生欢迎。如何让学生快乐地完成作文是每位语文教师都在探索的课题,可现实是学生写作不快乐,怕写作文,教师怕教作文,家庭作业中如果有作文不仅学生愁,连家长也发怵。

作文真的有那么难教、难写吗?作文教学不外乎写作素材、章法技巧、谋篇布局、思想情感、语言文字等几方面,那究竟难在何处呢?仔细翻阅学生的习作我们会发现,作文基本的章法与文字、情感,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达到一定的程度,素材单一才是学生习作的核心问题。其实,我们仔细思考会发现,缺乏素材也只是一种假象,学生的生活内容越来越丰富,不会缺乏写作素材。那问题的核心应该就是学生对写作素材的积累出了问题,少了“会发现的眼睛”,而这应该是教师指导的重点。

正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的:“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够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这为教师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指明了方向。

所以,在多年来在作文教学中,笔者坚持多重补给,有效利用生活中多种素材,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谈及这样的作文,学生评价说有趣、有意思,而笔者更想说这样的作文好玩、有营养!

一、体验生活,补给素材资源,促生兴味盎然的文章

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积极体验生活。学生怕写作文,究其原因是我们的命题离学生生活较远,指向单一,使学生无从下笔,甚至心生厌烦。

如何指导学生留心生活,用心观察,为习作积累素材?周记、日记成为有效的突破口。从低年级学生会写拼音开始,笔者便安排学生练笔,不限字数,但直接指向观察。比如,笔者让学生写“看”“听”“想”,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的点滴,并记录下来,然后在班里每天安排一组学生做分享,其他同学和老师是听众,一起分享他人眼里的精彩……这样的练笔加上分享让学生有丰富的素材资源可以共享,学生不再视写作为畏途。以此为基础,中高年级的学生练笔均把目光聚焦于体验生活,聚焦于丰富的资源补给,有了丰富的积淀,厚积所以薄发,学生写作更从容。

例如,学校开展了丰富的节日课程,于是学生就会把目光聚焦到“节日”,聚焦到节日的习俗。中秋节的赏月,学生的观察会对比其他时间月亮形状的变化,于是就会将关于月亮的诗句、中秋家人团圆等内容补充进去,细心的观察会由表及里,记录的便是文化与感动。端午节包粽子的动作也会被细细刻画,学生在体验生活中手、脑、眼、口并用收集材料,获取知识,积累生活,并以日记的形式记录经历、见闻和感受,细节描写非常生动、精彩。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语文能力培养是和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熔为一炉的,观察是作文的基础,能使学生产生鲜明的思想,活生生的语言和创造精神。

由此可见,习作动笔之前,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去体验生活,发现资源,发掘生活素材,这样才会生成兴味盎然的文章。

二、参与实践,补给活动资源,成就充实灵动的文章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习作教学应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与练笔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丰富写作资源,习作才言之有物,才有独特见解和感受。

新课改环境下,学生实践活动的机会更多,但粗糙的学习记录单让学生不会记录事件中的细节与感动,丰富的活动资源没有发挥价值。于是,教师利用每一个活动契机,进行细节指导并及时跟进,学生写起文章才会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

例如,学生去动物园实践,以往学生记录内容可能只是写看到了什么,走马观花、空洞是学生文章的共性问题。于是,教师引领学生梳理在动物园里看到了什么,让你印象深刻的重点写,其他略写。而给人们印象深刻的动物,其外形的突出特点又是什么,外形与动作联系又是什么,而对于不同的动物观众的表现一定不同,内心感受更是迥异,这些才是我们的着墨重点。于是大部分学生写出来的习作都很生动,并充满童趣。再如,去中华民族园,不同的民俗建筑、民族风情在学生习作中表现出来的是百花齐放的美妙。在朴素生活馆的实践中,学生对制作陶瓷瓶罐细节动作的刻画就极为准确。多种的实践活动,多样的练笔指导,让学生愿意写,习作内容充实、灵动。

诸如此类的活动寓学习于实践中,寓习作于快乐中,做到知、行统一,学生乐于参与,更能成就充沛生动的文章。

三、接力作文,补给身边资源,流泻为之动容的文章

如何让学生快乐地完成作文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在探索的课题,可现实是学生怕作文、烦作文。有一次无意间笔者让学生互批互评作文,学生参与热情空前高涨,作文改写也是不厌其烦,这一形式深受学生欢迎。

为此,我校引入接力作文、接力日记,从六年级学生开始尝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学生自由结合成小组,在组长带领下,一名组员写作文后由下一位组员评价,以此类推。组员分工协作,文编、美编、策划各尽其责。教师由台前退居幕后,一个个优秀小作家、优秀评论家、最具创意奖应运而生。六年级学生好的尝试令五年级学生跃跃欲试,如今我校三至六年级全面开始接力日记。

接力作文,身边的小伙伴、家长均是资源,这样的习作核心词是兴趣、发展,它让学生们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有效的情感交流。

四、延伸阅读,补给课程资源,收获潜移默化的文章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拓展。在阅读教学中常常是以一篇文章带一篇或多篇文章,甚至是一本书的阅读。借助课堂延伸,补充课程资源,在扩大阅读量的同时使学生的自主表达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我们的做法是:首先将同一单元内容大体相同、写法大致相似的两篇课文进行比较,发现写法上的特点。例如:四年级上册丰子恺先生写的《白鹅》和苏联作家叶诺索夫写的《白公鹅》,从整体上比较两篇文章,通过对比“白鹅”架子十足和“白公鹅”主宰一切的吃相特点,感受到写同一种事物,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作家会让我们感受不同的风格。学生在比较中,丰富了语言积累,感知到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的妙处,然后让学生用这样的方法写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在语言实践中巩固习得的写作方法,使学生的自主表达有据可依。

其次是同一单元,内容不同,体裁相同的课文,比较写作方法,发现写作规律。如《人物描写一组》《刷子李》《金钱的魔力》三篇课文都是通过具体事件来刻画人物特点,因此,在教学时笔者就要求学生运用这种写作方法写自己印象深刻的人。学生很快归纳出了一般写人的文章的写作手法:通过叙述具体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同时把人写活还得对其语言、动作、表情、内心活动等进行恰如其分的描写。这些训练看上去只是在模仿,但是教师是在逐步类比中,引导学生发现段式结构。在学习写作特点时,教师也引导了学生仿中有创,同中有异,把语言学习从语言知识的认知、积累引向了运用,使学生的自主表达有规律可循。

身边时时有素材,生活处处有文章。习作资源的补给,蕴藏在多样的环境里,蕴藏在不同的文本里,蕴藏在每次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引领学生学会听、学会看、学会想,学生才会写。多重补给让习作变快乐,收获更丰盈。我们期待习作教学收获更多的童心、童言、童趣,体会生活处处有文章的美妙!♪

猜你喜欢

体验生活习作文章
成长
立正!新兵们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生活中的“万”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习作展示
从生活中选材,讲述真实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