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语文课要上成“真语文”

2018-11-30

教书育人 2018年15期
关键词:真知大学语文语文课

大学语文课要讲“大”,不能上成“高四语文”,要思考在中学语文基础上怎样进行提升,培养一种较高层次的语文素养。譬如同样分析许地山的《落花生》,除了感悟落花生的价值外,大学语文教师应该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分析视角和情感体验。但不能把大学语文课当成一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以为在一个学期短短几十个课时就能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人文素养等涉及“真”“善”“美”的所有问题,不大现实。因而大学语文课更要讲“真”,不能上成“假语文”,所谓“真语文”,就是“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为目的”。应紧紧围绕“语”(口头语言)、“文”(书面语言),在口头表达和书面写作上多下功夫,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重引导,通过课堂中赏析语文之美,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一 大学语文课要上成“真语文”的背景

(一)大学语文课程的困境需要“真语文”

大学语文课程自1978年匡亚明先生和苏步青先生的倡导下,逐步成为各大高校的公共必修课,又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其被重视程度达到顶峰。2007年3月12日,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教高司函(2007)38号)明确指出:“在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大学语文应当成为普通高等院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并要求各学校加强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但作为一门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增进文化修养的主要课程之一,在近年来的应用性转型发展、双一流建设中遭遇了极大的挑战,一些高校的大学语文课时被压缩或者改为选修课甚至干脆取消;没有安排专门的大学语文教师,大都是由教中文的教师临时客串,教师往往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进行教学,大多上成文学欣赏课,要么就是写作课,要么就是学生喜欢听什么就讲什么,还有上成影视课、思政课、科普课、创新教育课等等,不知道怎么教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改革也没有什么热情;大部分学生在经历对大学还要学语文的好奇后,对大学语文课堂有所期待,如果发现课堂依然还只是语文知识的叠加,就会觉得学而无用,把大学语文课堂当成休闲课甚至是玩手机课、睡觉课,在多元化语境影响下更是把大学语文课看作是边缘学科,大学语文课的教学也就变得没有意义。

(二)大学生的语文素养现状需要“真语文”

李良品(2004)认为语文素养指的是“在语文学习和实践中,学生通过识字、写字、阅读、写作与口语交际等能力的培养及综合性学习,内化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最终使自身的语文涵养达到一定的高度”。对于语文素养的提高,叶圣陶曾经反复强调,“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不可偏废,必须一把抓”。我们的青年大学生从小就接受语文教育,听、说、读、写的能力到底如何?语文素养到底达到了怎样的层次?我们到底应该接受一些怎样的语文教育?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

国人的语文素养普遍下滑是不争的事实,中央电视台的汉字英雄、成语大赛、诗词大会等栏目正是基于这样的事实而相继推出的。大学生乐于接受网络语言、非规范性语言,习惯碎片化阅读,乐于接受新鲜潮流的方式,而识字写字能力、写作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情感体验能力等都不容乐观,连写个申请书、演讲稿甚至请假条都要依赖百度,似乎离开网络,字不会认,话不会说,文章不会写了。哈佛大学前校长查尔斯·艾略特认为“有教养的青年男女唯一应该具有的必备素养,就是精确而优雅地使用本国的语言”,但我们很多大学生却不以为然,对于这门能进行语言素养训练、语用能力提升的语文课程却没有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二 大学语文课要上成“真语文”的措施

(一)要推动“真语文”教学的教研教改

大学语文教师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课堂该讲什么内容,达到怎样的效果,要形成一定的共识。针对大学语文课堂的困境,大学语文教师应围绕着“真语文”教学这一主题,策划和组织主题教研活动,提高教研活动的参与性;对大学生语文学习的背景进行分析、对大学生语文课堂的需求以及社会对人才的语文素养能力需求进行调查;精心准备教研活动过程与任务设计,在进行“真语文”教学活动的同时,对教师的授课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及时跟进,在评价时要避免假大空,同样要进行“真评”。通过有效的教研教改,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上求“变”,但“不变”的是语言素养的训练、语用能力的提升。要遵循着汉语特点和规律的路径进行教学,让真语文落到实处。

(二)要实施“真知”“真教”相融合

“真知”,就是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大学语文教材有按文学史编排纯讲文学的、有以文学作品为主附加应用文写作的、有按文学知识与汉语知识编排的等等不同的版本,对教材的选择有不同的主张,还有人认为应该结合专业编写专业大学语文教材;对教材内容侧重于哪个方面也有不同的主张,有主张讲文学欣赏的、有主张讲汉语知识的、有主张讲人文素养的等等。其实,无论使用哪一版本的教材,只要从中提炼出适合于教学对象的有机融合了知识、技能、情感的学习内容,能提高语言文字的理解与应用的知识,就是语文的“真知”。在“真知”里多读经典,去感受文学与语言的魅力,在语文课程里学会沟通交流,去领会别人表达的意旨,去学会得体、精确以及优雅地表达,提高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人文素养的提升等都能得以体现。

“真教”,就是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所倡议的“要本本色色教语文,认认真真教语文,使语文回归本真状态”,《聚龙宣言》所倡议的“教师要真讲、学生要真学、评价者要真评,在本真语文的旗帜下,教真语文,教实语文,教好语文。”大学语文课主要由教中文的老师主讲,很容易被上成文学欣赏课或文学写作课,大部分时间放在文本的写作手法、艺术特色等解读上,对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强调文学创作,追求生活中自然口语诗意化,不由自主地承担着思想道德训练、文化传承、人文化育的功能,相比中学语文过分追求知识点的把握来说层次更深了一点,但语言本位却往往忽略,没有教真知。比如教学钱钟书的《论快乐》,如果把重点放在鉴赏文中所阐述的人生哲理,而忽略了对文中活泼灵动的语言进行咀嚼回味,忽略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对快乐的理解,忽略了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一个问题进行阐述的训练,就有点“重道轻言”,没有进行“真教”。

“真教”,要教以“真知”。不能曲解文意,比如赏析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不能解读为徐志摩的爱情;也不能为了迎合不同专业的特点,过分设计课堂,比如在音乐专业上大学语文课介绍徐志摩及其相关作品时,不能整堂课都在播放音乐《偶然》《你是人间四月天》等等,把语文课上成了音乐课。要教以“真知”,真教时要善于引导,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使大学语文向母语高等教育转化,在课堂训练语言的应用能力;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弥补教学时间的不足,多留点时间与文学有约,与心灵对话,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提升个人修养,传承并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语文,关注自然口语、网络语言、社交语言等的运用。

要在“真语文”课堂中提高文字分析能力、话语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实践认知能力、文化传承能力等综合素质与能力,需要一大批优秀的教师投身于大学语文的教研教改,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真教”与“真知”相融合,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当然,要想达到这个目标,更需要学生“真学”。

[1]曹明海.真语文:以语用为目标[J].语文建设,2014(2).

[2]陈成龙.真语文是“真知”“真教”“真学”的融合[J].语文建设,2013(25).

[3]李良品.略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J].语文教学通讯,2004(8).

[4]陆俭明.让真语文落到实处——循着汉语特点和规律的路径教学[J].语文建设,2015(9).

[5]孙绍振.真语文拒绝“豪华包装”[J].语文建设,2013(4).

[6]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猜你喜欢

真知大学语文语文课
实验出真知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一)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二)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熟知非真知——其庸先生周年祭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语文课上做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