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构体系的层面认识并加强学校文化建设
2018-11-30
学校文化集中反映并体现学校及其教职员工对学校的价值认同和发展追求等,它是一个“许多个体价值和标准的积聚和融合,是对‘什么是最重要的’的一致性意见;是群体的期望,而不只是个体的期望;是每一个人做事的方式”(理查森Richardson),更是学校精神文明发展建设的结果。在新时期下,学校进一步发展、建设宣传好学校文化,就必须在原有的学校文化基础上,加强提炼,重视总结,从构建体系的层面来进一步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而不能是零碎化、无计划的随心性建设,这样的体系层面的文化建设,才对学校发展具有长远的、深远的影响,这样,加上通过多种具体形式有机承载,反复宣传,不断渗透、内化到全体师生的思想和行为之中,对于更好地加快学校建设,推动学校发展,建设和谐校园,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发展意义。
一、形成学校核心文化体系,凝聚发展人心
学校的核心文化体现在校训、校风等方面,现在绝大部分学校非常重视学校文化建设,在学校文化建设上加大了建设步伐,尤其在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上,但令人感到遗憾的是,这些建设给人的感觉是:或是显得较为零散,或是泛泛而谈,没有形成一个体系。所以新时期下,有必要对校训、校风进行重新完善、修订、发展,要形成一个校训、校风为核心的文化体系,以适应新时期学校发展的需要。以校训为例,它的内涵在社会发展中已经有了明显的发展。《说文解字》中,解“训”为“说教也”。《辞海》释为“学校为训育上之便利,选若干德目制成匾额,悬之校中公见之地”。其他一些古籍也几乎差不多,基本为“训育”“训导”等之意,皆为针对学生品行而言。在古代封建家长制传统观念中,“校训”针对学生而言是可理解的,社会发展到今天,校训的内涵和外延都得到了相应的拓展,学校要发展,精神动力不可少,这种精神动力不仅对学生需要,对教师同样是十分需要的。校训是学校领导者对全体成员,包括对学生、对教师、对员工的训诫、要求和希望,目的是要规范师生员工言行,指引努力方向。
学校文化能不能形成一个体系,是学校文化建设能否真正发挥凝聚力的关键所在。从广义上讲,学校文化是全校历届师生员工在教育教学及其他实践活动中共同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它是全校历届师生员工所共同追求的信念、态度和行为,表现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四种要素或形态,体现在学校师生员工的日常教学活动和举止中,它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效应,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使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
学校文化体系的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战略工程,凝聚着全校师生员工的智慧,是一个不断积淀、传承、发扬、光大的过程,所以这种全校师生员工共建、共享、共有的群体文化首先需要校长有一个长远的、整体的规划、研究,以书面的方式加以总结,形成一个体系。只有这样,全校师生员工才会在发展中不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方法、解决新问题,才会在日常活动中真正加以体现,而不是一句口号、一句空话。
二、营造多维发展环境体系,形成发展合力
学校的发展需要学校全师生的共同努力,同时也需要关心教育发展的社会人士的支持和帮助。在新时期,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不能关起门来搞封闭建设,要广为宣传,除了在学校外部自然环境上进行设计布置外,综合考虑学校的每一个环境资源,小至学校的一花一草、一墙一角,大至学校建筑、环境布置等,营造一个与学校精神相一致的外部自然环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学校要在学校文化精神的统领下,营造有利于学校发展的方方面面的社会环境,通过建立互动平台、发展公共关系、完善制度建设等多种途径,让全体师生和相关的社会人士共同关注、共同参与学校文化建设,形成发展的合力。
1.建立互动平台,拓宽参与面
加强学校与外界的互动,可以让关心学校发展的各界人士贡献智慧、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推动学校的良性发展。具体来说,一是可以进一步充分利用学校党团组织、工会、青年教师联谊会、班集体等多种已有的组织和校务会议、行政会议、业务学习等多种已有的会议,充分发扬民主,适当扩大学校师生参与学校教育事务、知晓学校发展的常规管道。二是可以通过举行家校、社区联谊活动,欢迎家长、社区人员走入学校,了解、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与相关信息,进而更好地关心、理解、支持学校的学校文化建设。三是可以成立校友会,或是设立校友奖学金等,加强校友与校友之间、校友与学校的联系,争取校友的认同、支持与回馈。
2.发展公共关系,拓展影响力
学校与外界的良好公共关系是学校谋取良性持续发展、拓展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在新时期,学校要谋求新的发展,一要加强与各界媒体的良性互动,建立良好合作关系,主动提供学校的重大活动信息,邀请媒体报道师生的重大成果。二要加强学校网页与班级网页建设,及时更新学校或班级活动信息,让外界了解学校的发展情况及各种重要活动与成果。三是必须不断提炼、建立学校的优质品牌与特色,如特色课程等,争取上级教育行政机关与社会各界的认同与支持,成为新的亮点、新的生长点。
3.完善制度建设,加强保障度
制度建设是学校文化的规范层,它规定了的学校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明确要求,是学校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有机整体,是学校文化的制度保证,不但能保证学校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秩序,而且对师生道德品质的养成、遵纪守法意识等的形成,确保学校文化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完善民主规范的制度文化,关键是要使学校由“樊篱”变成“家园”,从关注生命的角度重新梳理、完善学校的制度文化,形成一个体现尊重人、信任人、激励人、发展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学校制度体系。
三、丰富校园文化活动体系,建设精神家园
学校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文字表达,更是作为一种“活”的精神支配着学校各种各样的活动。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实践平台,其终极目标和价值追求旨在促进全面实现校园文化的自身价值和学校教育的社会价值。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可以让学校的学校文化建设落到实处,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活动,代表了学校文化的价值取向,既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又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显性载体。
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通过组织各种各样的贴近时代、贴近校园、贴近学生的校园活动,建设精神家园,努力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文化作为一种核心的价值观,必须得到全体师生群体的认同和参与,从这个角度来说,学校文化的建设不能只停留在文本意义的总结、宣传,还要将这种核心价值体现在一件件具体的、可操作的校园文化活动,成为一个时代学校师生群体参与建设的标准、价值、信仰、象征、典礼、仪式、集会等组成的传播系统。在学校核心价值指引下,学校根据发展实际和特点,抓住各种机会,充分发挥各专业的学科特点和专长,面向全校师生,通过各项丰富多彩的如学科类、科普艺术类、健体类、文史类、生活类等特色活动,让全校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学校学校文化的熏陶。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三点:
1.活动目的明确,融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为一体,力求形式与内涵的高度统一
为什么举办此次活动?活动要取得什么效果?等问题必须在每一次活动设计前考虑清楚。有的活动目标指向明确,如新教师欢迎会、开学典礼、校庆等,这些活动的关键问题是形式问题,如何创新,体现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相结合的问题。有的活动目标指向不够明确,每一次的内容因时因事而变,如集会、表彰会等,这些活动要做到中心聚焦,该长则长,该短则短,让全体师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举办者的用心,从而达到活动设计的目的。
2.主题鲜明可行,形成阶段性与长期性的统一,通盘考虑远景目标、中期目标、近期目标
在远景目标的指引下,学校的各项工作根据学校三年发展规划的中心内容分部门有序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要想取得实效,有序开展,同样要围绕学校发展的中心工作,分时段、分类别综合考虑活动的设计,体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教育目的。因此,学校在制定三年发展规划时,对于三年里可能需要开展的各项活动可以根据学校每年发展中心通盘设计,形成可操作、递进性的活动序列,做到主题明确、责任到人、措施到位,再每年、每学期或是特殊需要作相应的调整。
3.方式和方法符合时机,充分把握重大纪念日和校内外发生的具有影响的重大事件等所提供的活动机遇
利用每年的传统节日或是取得奥运会、世博会等主办权各种具有影响的大事,通过庆祝活动、歌舞晚会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利用学校或是师生取得重大荣誉,及时举行表彰活动,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和凝聚力、向心力教育;利用市区相关组织的机器人大赛等重要竞赛或是舞蹈节等重要活动,及早配套相应的艺术节、文化节、科技周等形式的活动,提升学生的各种能力;针对即将毕业的毕业班学生,学校可以举办创业者论坛、面试模拟等活动。诸如此类,每一项活动只要对学校发展有利、对教师发展有利、对学生发展有利,注意方式方法,及时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必然会受全体师生的欢迎。这样,学校文化建设就有了实实在在的载体,就能够在活动与教学交相辉映的愉悦环境中不断发展。
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发展的重心,也是学校发展的不竭精神动力。学校要在新的时期得到更好更快的持续发展,必须将学校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不遗余力地、科学有序地统筹考虑开展各项工作,形成发展合力,实现学校发展、师生发展的良好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