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手工活动中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2018-11-30文陈娜
文 陈 娜
动手能力是人的一种操作技能,它是由一系列的精细动作构成的,是一种有目的性的动作。它包括动作的准确性、敏捷性、力量性、连贯性和协调性等。当今社会,大多数幼儿都是独生子女,家人的宠爱让他们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而在幼儿园,很多教师对幼儿的动手能力重视程度也不够,因此幼儿的动手能力相对较弱。为了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我们尝试在手工活动中利用自然资源促进其动手能力的发展。那么如何在手工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呢?
一、参与收集自然资源,激发动手制作的兴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空间”。自然环境中的材料是动手活动的物质基础,丰富的材料可以提高幼儿的选择性,帮助幼儿挖掘其内在的创造性。首先,我们可以让幼儿参与收集材料的过程,让幼儿对材料产生兴趣;然后,再由对材料的兴趣延伸到对之后课程的兴趣。比如,在上手工课“树叶拼贴”前,我先让家长带着幼儿在周围环境中寻找落叶,并让幼儿介绍拾到的是什么树的叶子,这种叶子的特征是什么,让幼儿初步感受制作材料的趣味性。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他们所获得的感受往往会更加丰富,进而激发了幼儿动手制作的兴趣。
二、根据幼儿不同年龄的特点和操作材料,创设不同难度的手工活动
教师在思考如何激发幼儿兴趣,让他们乐于参与此活动的同时,也应考虑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操作材料来创设适合他们的手工活动。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幼儿能力的基础上,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创设手工活动,并将操作难度尽量控制在“让幼儿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范围内。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要求,让每一种自然物和废旧材料在小、中、大班均得到应用。例如,纸杯,小班我们只要求在纸杯原有形状的基础上均匀地剪出长条,再加上不同程度和方向的卷曲制作太阳、小鸟、狮子、娃娃……中班则可以加一些辅助材料,以纸杯为主体制作出树、小兔、沙发……大班则可以改变纸杯原有的形状,纵向切开,制作出插笔筒、淋浴房、乌龟……
三、投放不同的操作材料,促进动手能力的提高
动手操作是幼儿学习、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实践中,我在为幼儿创设操作性环境的同时,根据幼儿发展水平的不同,投放不同的操作材料,培养幼儿的动手协调能力。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与爱好,用自己的方式来进行美工活动,教师再适当地引导幼儿在自身的水平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和尝试。
在活动中,能力较强的幼儿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较为复杂的材料;而对于能力较弱的幼儿,教师则要引导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较为简单的材料。例如,在进行活动“美丽的花朵”时,我给幼儿提供了冰棍棒、剪刀、胶水、水彩笔、花茎和花叶的图片以及彩色的吸管、瓶盖、棉花、秸秆、西瓜瓤等自然资源。让幼儿在听了老师的要求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操作,组合粘贴出一朵或几朵漂亮的小花。幼儿开始手工制作了,他们一边做一边还兴奋地讨论着。能力较差的幼儿用冰棍棒子贴出花朵的花瓣,花茎和花叶就用我提前准备好的图片贴上,能力较强的幼儿也用冰棍棒制作花瓣,但是花茎和花叶用吸管、瓶盖、棉花、秸秆、西瓜瓤等其他自然资源材料贴出来。这样不仅让每个幼儿都体验到了成功,也提高了幼儿对手工活动的兴趣。
在手工活动中,我们还为幼儿提供了他们参与收集的麦秸、树叶、种子、鹅卵石等丰富的自然材料,引导幼儿通过撕、拼、摆、贴等方式制作出自己喜欢的作品。在幼儿的手中,苹果变成了胖嘟嘟的娃娃,洋葱则成了一朵朵清新的荷花,狗尾巴草变成了形象逼真的毛毛虫,树藤、草藤变成了中国结,谷壳、稻秆被拼贴出了小船、房子,板栗壳制作出了刺猬,鸡毛、鸭毛变成了幼儿喜欢的毽子等等。在创作、想象的过程中,幼儿沉浸在自己亲手编织的世界里,不仅获得了美的体验,更享受到了动手操作的乐趣。
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注意多方面问题,一定要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看到孩子进步要及时表扬、鼓励。同时,要注重激发幼儿的兴趣,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培养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习惯,让幼儿自己动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些都需要老师善于观察,耐心等待,悉心指导,通过多方努力使幼儿的动手能力得到提升。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美]默纳·舒尔.让孩子自己做主[M].张勇,译.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