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鼓趣”活动对幼儿发展的作用
2018-11-30文卢广
文 卢 广
敲出特色,玩出兴趣——“鼓趣”活动是我园的特色课程,以“鼓韵文化”为特色的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开发是本课题的重点研究内容。我园创新地将鼓趣与童趣相结合,将节日活动与亲子活动、特色课程相结合,将“鼓韵文化”与幼儿一日活动相融合。交织纵横又全面深入的“鼓文化”环境,将鼓元素融入区域游戏中,以幼儿鼓操、家长腰鼓队等多种“鼓趣”活动形式,营造幼儿园特色“鼓韵文化”氛围。
一、“鼓趣”活动的开展能有效促进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
(一)“鼓趣”活动的开展能有效引导幼儿发现音乐的节奏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幼儿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节奏可以说时时刻刻都存在。那么如何引导幼儿去有效地发现这些节奏,如何鼓励幼儿去寻找和探索这些节奏的欲望,则成为老师和家长关心的重点。幼儿往往非常愿意参加这种带有节奏韵味的集体活动,而且富有节奏的鼓点声往往很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尤其对于那些刚上幼儿园的爱哭闹的幼儿有很强的吸引力,也不失为一个转移幼儿注意力的好办法。
(二)“鼓趣”活动的开展可以帮助幼儿充分理解音乐节奏,表现音乐情感
3~6岁幼儿的思维仍主要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抽象逻辑思维只是处于萌芽阶段。此时,幼儿对音乐意境的理解和想象还有很大限制,只有感受音乐中有规律的快慢、强弱现象,才能通过节奏去认识、理解音乐。幼儿园的“鼓趣”活动多以游戏的形式开展,且鼓乐器特有的节奏性可以在活动中有效地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幼儿既可以用身体动作来表现节奏的快慢变化,也可以通过听声音的大小来感受和表现音乐节奏的强弱。“鼓趣”活动提高了幼儿对节奏的感知能力,同时发展了幼儿脑与身体之间的协调能力,使幼儿动作的韵律性增强,从而发展了幼儿的节奏感受力与表现力。
二、在“鼓趣”活动的开展中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一)“鼓趣”活动为幼儿创造了合作的机会
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前提就是创造幼儿间合作的机会,而“鼓趣”活动往往很注重参与者之间的合作。如中班区域游戏“按点子数拍铃鼓”,在游戏时需要一位幼儿抽取点子数,另一位幼儿按点子数拍铃鼓,然后交换游戏。刚开始游戏时,两位幼儿就需要先协商“谁先拍铃鼓”,然后再合作玩游戏。
(二)在“鼓趣”活动中培养幼儿解决在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
从小培养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解决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而“鼓趣”活动是很好的教育契机。例如,在打击乐器表演中,刚开始时,虽然教师已经提出演奏要求,但小组间没有进行讨论分工,也没有协商不同乐器的演奏时间点,大家都按照自己的意愿演奏乐器,结果铃鼓声、拨浪鼓声、大鼓声等各种鼓声响成一片,没有美妙的音乐,只有嘈杂的噪音。
老师将嘈杂的声音录下来并放给幼儿听:“你们觉得这个声音好听吗?”幼儿们回答:“不好听。”这时教师及时组织幼儿进行讨论:“你们觉得怎么分工才能又快又好地演奏出美妙的音乐?如果在合作时有人捣乱怎么办?”幼儿们踊跃发言,有的建议被反驳,有的建议被接受,最终大家讨论出了一致认可的方案。经过几次默契的分工合作,大家很快演奏出了一曲动听的打击乐。
在鼓趣活动中,通过矛盾的再现和讨论,将幼儿置于旁观者的位置来审视自己的行为。让幼儿在发现问题、讨论分析、尝试解决问题中,获得人员分工、任务分解、沟通商量、友好合作等的方法技能。
三、通过开展“鼓趣”亲子活动促进家园共育
亲子活动是发挥幼儿教育整体功能的重要桥梁。我园的“鼓趣”活动也非常注重“亲子鼓趣”活动的开展,丰富多彩的“鼓趣”活动为家长提供了与孩子一起玩游戏的机会。“鼓趣”游戏既增强了亲子之间的互动,增进了家庭亲子感情,又融洽了家庭氛围,非常有利于幼儿个性的完善与发展。
当然,幼儿园开展“鼓趣”活动对促进幼儿发展的作用远不止这些,因为“鼓韵文化”源于生活,与幼儿每天的生活息息相关,它的影响力往往是潜移默化的。“鼓趣”活动只是激发幼儿情绪情感和培养幼儿健康向上心理的平台之一,并不是幼儿园探究幼儿发展的唯一活动、终结活动。但我们可以坚信的是,通过在“鼓趣”活动中所体现的创新、合作以及爱的精神,在幼儿、家长、老师乃至幼儿园的成长路上必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杨涛.浅谈小班幼儿的音乐教学[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