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约高校军训发展的因素及应对措施
——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

2018-11-30

教书育人 2018年3期
关键词:军训军事大学生

军训是高校国防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载体,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建国初期毛泽东就批示各级政府在高校学生中开展军训工作,为部队培养预备役军官。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曾指出要抓好高校军训这个环节,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江泽民也指出学生军事训练要坚持下去。胡锦涛、习近平都在不同场合对高校开展军训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为了提高人们对军训的认识,进一步促进军训发展,我国先后制定出台了《兵役法》、《国防教育法》、《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等法律法规,为高校开展军训工作提供了法律法规保障。

一 高校开展军训的意义及个体价值

军训(包括军事技能训练、军事理论课教学以及与之相关的活动)是法律法规赋予高校的一项国家行为,是培养合格人才的有效途径,是增强大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意识;以军事理论探索与研究为基础的国防安全意识;以牺牲奉献,舍小家顾大家为导向的社会责任意识;以吃苦耐劳、坚毅不拔为根本的艰苦奋斗意识等四个意识逐渐形成的过程。

(一)高校开展军训的意义

首先,军训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环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进行四个方面的教育:以理想信念为根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的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素质教育,而学生军训正是围绕这四个方面深入展开的,它以独特的教育形式和全新的教育内容,深受学生喜欢,发挥着传统教学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

其次,军训是高校推进素质教育,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国家发展需要人才,民族振兴召唤人才,“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一批批优秀人才,高校正是人才聚集的地方,也是站在时代前沿和科技前沿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军训是集思想政治性、知识技能性于一体的综合素质教育过程。通过军训,激发大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思想品质和组织纪律性,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第三,军训是国防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大学生民族忧患意识的重要手段,当今世界正处于旧的全球治理体系走向衰退,新体系尚未形成阶段,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我国周边安全形势异常严峻,在分化与反分化、渗透与反渗透、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的背景下,加强国防教育,提高大学生国防观念尤为重要。通过军训,大学生不但能够掌握基本的军事技能和军事知识,还会树立勇敢顽强、严守纪律、服从命令的优良作风。

(二)大学生军训的个体价值

首先,军事技能训练、军事理论课学习以及与之相关的军事活动都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围绕国家发展、军队建设、国防安全等主题展开,有助于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大学生参军入伍、保家卫国思想的形成。

其次,军训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在思想政治、道德观念、意志品质、身心素质、作风纪律等方面能够达到全方位的锻炼和提高,促进大学生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牺牲奉献等优良品质的养成。

第三,以个性发展,以“我”为中心成为当前青年群体的特征,而军训则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国家思想为基石,逐渐培育有国才有家的意识,能够把为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努力奋斗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机结合起来,有助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

二 制约高校军训发展的主客观因素

高校开展军训工作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实践和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它本身存在的诸多问题,这不仅制约了高校军训工作稳步推进,也影响了军训长效机制的形成和军事学学科建设。

(一)制约高校军训发展的主观因素

1 各级领导重视不够,机构设置不规范

军训开展的好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级领导的重视程度,“军训就是走走队列,训几天差不多就行了”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在训练组织、学科建设、经费划拨、师资力量投入等方面明显不足,军训效果不明显。比如:《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规定,军事技能训练时间为2~3周,实际训练时间不少于14天,有的高校在安排教学时间上留给军训的时间不够,通常实际训练时间也只有10天左右;有的高校虽然将军事理论课设为课堂教学,但由于军事教师少,只能采取几百人一起上的超大班授课形式;还有的高校将军事理论课“排挤”到网络学堂,让学生上网自主学习,甚至部分高校至今没有开始军事理论课。从工作性质和职责范畴来讲,军训应该由学校武装部组织实施,而目前武装部的角色和地位有些尴尬,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全区所有高校中,只有内蒙古师范大学武装部是一个独立的正处级部门,其他高校武装部不是与学生处合署办公,就是与保卫处合署办公,普遍存在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现象,武装部的职能被人为“边缘化”,处于从属地位。

2 师资力量不足,理论研究薄弱

首先,按照相关规定,高校应设立专门的军训机构,并配备一定比例的军事教师,但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有的高校军训教研室建设不规范,军训教研室与其他科室合署办公,将军训纳入一般的人文教育范畴;军事教师编制难以落实,专职教师配备不足,师生比差距较大,有的高校至今没有配备专职军事教师,兼职军事教师成分比较复杂,有的来自院系的辅导员或从事其他专业的教师,有的来自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还有的来自部队转业军人,这些人员本身有自己的专职工作,军训成为他们的业余工作。

其次,军事理论课是一门特殊课程,军事教师需要从国防建设、军事理论思想、军队变革、国内外军情分析、武器装备发展等方面进行专业培训,大部分高校军事教师培训途径单一,往往是聘请几个军事专家或部队干部,每年开展几次讲座,这难以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而军事教师只能通过自学掌握一些军事知识,理论水平难以提高。高校开设军事理论课的时间较短,学科建设起步慢,没有形成完善的学科体系,大多数高校缺乏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教育主管部门也很少举办军事理论相关的研讨会,军事教师横向交流的机会少。高校在申报的科研项目中,军事理论类较少,相关论文的发表难度也比较大,制约了军事教师的理论研究,影响了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制约高校军训发展的客观因素

1 军事技能训练时间相对集中,军训教官数量不足

军事技能训练一般在新生入学后组织实施,训练地点大多在校园内进行,各高校以就近原则,联系驻地部队,协商训练事宜,驻地部队既要考虑战备值班任务,又要考虑担负的重要军事活动,然后才能酌情选派官兵参与高校军事技能训练。当前,中国军队正在进行重大军事改革,逐渐从人力密集型转向科技密集型、由数量规模型转向质量效能型,部队兵员的精简与高校招生人数的增加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以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为例,2016年,包头地区七所高校招录新生约为2万人,以70人为一个训练连队,需要部队官兵最少285人,相当于10个武警中队的人数,再加上本市中小学也要开展军事技能训练,所需要的教官数量很庞大。军事技能训练时间一般集中在9月份,这也是部队新兵集训、战备训练,野外驻训、拉练、演习等重大军事活动集中开展的时间,驻地部队难以保障高校正常的训练任务,为了弥补教官不足的问题,有些高校不得不增加每个连队的新生人数,减少总的连队数,难以保障训练效果。

2 训练时间短、内容多,效果不明显

《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规定,“军事技能训练时间为2~3周,实际训练时间不得少于14天。”要求学生既要学习解放军三大条令的主要内容,掌握队列动作要领,又要了解轻武器射击原理,完成基本的实弹练习;既要熟悉基本战斗队形和内容,掌握单兵战术要领,又要学会如何使用地图,如何野外生存,在短短的14天里完成上述内容,难度较大。大部分高校避重就轻,只进行易于操作的队列训练,而轻武器射击、战术训练、野营拉练等训练科目,几乎不开展,降低了训练质量。

3 高校力量薄弱,军事训练整体统筹困难

加强高校军训工作,为国家培养国防后备力量是《兵役法》、《国防教育法》、《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等法律法规赋予政府、部队和高校共同的责任。但实际情况是,高校独自承担了本校的军训工作,各自联系驻地部队,沟通、协调军训事宜,各级政府几乎不参与高校军训工作,而驻地部队还要结合自己担负的战备任务统筹协调派遣军训教官,有时难以满足高校需求。由于政府、部队、高校“三家”没有建立联动机制,工作难以协调,制约了高校军训工作的发展。

三 推动高校军训工作发展的具体措施

高校军训工作存在的问题,不仅影响军训任务的落实和教育目标的实现,而且也会影响国家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军事学学科建设,改进军训模式,完善军训设施,提高军训质量。

(一)提高认识水平,加强各级组织,完善检查评价机制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各级领导要充分认清军训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统一思想认识,理顺工作关系,协调各方力量,推动军训工作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建立健全高校军训工作领导机构,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建立高校军训检查评价机制,充分发挥其导向和激励作用,各级按照军训评价体系和指标,制定检查评价方案,定期对各高校军训工作进行检查评价,督促各高校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教学大纲的要求,积极主动开展军训工作,对业绩突出的高校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敷衍了事、搞形式走过场的高校要通报批评,限期整改。

(二)加强队伍建设,增加资金投入,提升军训效果

合理配备师资力量,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基础。军训是高校一门必修课,已列入教学计划,将军训师资队伍建设纳入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中,一是以校武装部为牵头单位,每个院系选拔一名“四会”(会管理、会组织、会做思想工作、会上下协调工作)的辅导员,组成军事教师队伍;二是高校要把提高军事教师能力培养放在突出位置,关心军事教师的成长,在选聘、评职称等待遇方面,应与其他专业教师同等对待,定期对军事教师进行专业培训,要采取“走出去”式的观摩见学和“请进来”式的交流互动,提高军事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三是将军训经费纳入年度工作经费预算,实行专款专用,加强军训场地建设,购置训练器材,改善军训硬件条件,提升训练效果。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加强学生军训骨干队伍建设

高校要充分挖掘现有人力资源,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对退伍复学战士、国旗班(国旗班护卫队)队员、军事爱好者协会会员、国防教育研习社成员等进行军事知识学习和军事技能培训,建立一支军政素质合格的学生军训骨干队伍,承担高校部分军训工作。以包头师范学院为例,该院国旗班是一支半军事化学生社团,现有队员120人,国旗班以军事训练为基础,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以文化建设为灵魂,不断加强队员思想政治教育和军事技能水平,现已成为该院一支具有军事色彩较浓的学生队伍。2016年,该院3300名新生参加了军事技能训练,编排34个连队,配备34个教官,其中15名来自驻地部队,19名由国旗班队员担任,再挑选34名队员担任助理教官,协助教官共同完成训练任务,国旗班严格要求,严格训练,认真负责,训练效果突出。像国旗班这样的学生军训骨干队伍能够参与学生军训,为高校军训工作开辟了新途径,既可以为军训提供组织实施人员,又能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能力。

(四)创新军训方法,完善训练内容,提高军训质量

首先,延长训练时间,完善训练内容。将新生军事技能训练时间从2~3周,扩展为一个学期,其中14天为集中训练阶段,而后转入早操训练阶段,每周一至周五,利用早操时间继续完成未完成科目,保证新生达到《大纲》要求的训练效果。在训练内容上,要适当进行调整,将队列训练、野营拉练和地图的使用作为训练的重点,轻武器射击和战术动作作为了解内容,做到难易结合,重点突出,保障训练效果。

其次,从“精”、“新”、“活”上提高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军事理论课教学具有内容多、时间短、要求高的特点,在36个学时内全面掌握理论内容,难度较大,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精挑细选,做到重点突出,点面结合。要及时注入新知识、新内容,时刻关注国内外时事,国际军事变革,能够利用军事理论分析研究当前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并进行总结和归纳。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采取学生喜欢的理论联系实际法、热点事实辩论法、启发引导法等,充分运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将最新的军事知识传授给学生。

(五)建立联合领导机制,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组织学生军训是政府、部队、高校共同完成的任务,只有密切配合,齐心协力才能开展好,落实好。政府要在军训中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军训重要意义的认识要上升到政治高度,牵头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明确三方责任和义务,建立联合领导机制和联络渠道,面向未来,做好军训顶层设计。政府还要加大资金投入,充分发挥民兵训练基地等特殊优势,通过资源共享,器材共用,设施共建等方法,实现高校军训工作与地方民兵建设有机结合。部队要协助高校做好教官的选拔和培训,从部队自身实际出发,主动解决高校训练场地不足的困难,将部分学生转移到部队专用训练场地组织训练。高校在军训中配合政府和部队做好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发挥师资队伍优势,选拔优秀教师担任军事教师,着力建立一支军政素质过硬的军事教师队伍。通过三方的共同努力,逐步形成政府、部队、高校齐抓共管的学生军训新格局。

综上所述,军训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国家储备国防后备力量的重要途径,是法律和时代赋予政府、部队和高校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作为学生的主要组织者和管理者,高校应发挥自身优势,利用现有资源,积极开展军训工作。

[1]全军学生军训工作办公室.学生军事训练概论[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7.

[2]谢秀俤,郑朝静.大学生军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3]任宏权.高等学校学生军训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4]方敏.国防法学概论[M].上海:上海国防教育进修学院,2009.

[5]陆保生,吴忠国.当前高校学生军训存在的薄弱环节及对策[J].国防,2008(5).

[6]杨虎智.当前大学生军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6(9).

[7]朱峰.高校军训中的问题及对策[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教学研究),2010(10).

[8]刘慧.国家安全视域下的高校国防教育改革[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猜你喜欢

军训军事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妈,我军训完回来了!”哈哈哈哈哈军训的人也太惨了吧
军训
春日里的军训体验课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军训是种怎样的体验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军事幽默:局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