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社团文化建设*
2018-11-30
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的共同问题:一方面虽然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相关环节如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材选择、实验室建设具有较强的可控性,能够保证其逐渐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但上述环节并不足够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另一方面虽然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往往受制于多种因素影响而无法完全有效地开展。由于上述原因,对于新建本科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而言,难点在于学生实践能力、工作技能的获取和提升。相关研究认为“校园文化是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系统之一”并且“校园文化不是高校课堂外的添加剂,而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构建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校园文化氛围,是新建本科院校弥补学生实践、实习条件不足等短板的有效途径。本研究通过分析高校社团文化的特点和作用,阐释了新建本科院校的社团文化建设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及其实现途径。
一 高校社团文化及应用型人才的内涵
(一)社团文化
参加社团活动,是当代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的重要内容。社团活动主题多样、内容丰富、参与人数较多,能够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形成和知识技能提升产生重要影响。相关研究将高校社团定义为“是以学生共同兴趣爱好为纽带,拥有共同理想目标,经过学校批准并依据规章制度开展活动的学生自治组织。”在高校社团建立、运作和传承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高校社团文化,其表现为学生在长期的大学社团活动中形成的相同思维方式和共同价值观念,以及有形的活动场地、社团制度和社团品牌,即“社团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社团为载体,以大学校园为空间,以课外活动为表现形式的一种群体文化。”
(二)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是特定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下,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的产物。依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高等院校依据自身情况进行了层次定位,出现了培养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三类不同层次人才的高等院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所谓的“应用型人才是指从事利用科学原理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而工作的人才”,应用型人才具备的理论能力和实践技能介于传统大学培养的研究型人才和高职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之间。具体来说,应用型人才比技能型人才具备更多的理论知识,比研究型人才掌握更多的工作技能。应用型人才是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劳动者拥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学习探究能力,有助于不断获取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因此应用型人才是更具有环境适应性的高层次的技能人才。
二 高校社团文化建设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作用
(一)社团文化的特点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1 社团文化具有较强的可塑性
可塑性是指事物的形态和功能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而发生改变的属性。由于广义的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和校园制度文化,因此作为校园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社团文化,其可塑性也应该从物质、精神和制度三个方面来理解。
社团物质文化主要指高校社团活动所需的场地、设施和经费。关于社团物质文化的有形性,新建本科院校可以结合自身的学科专业特点,对有助于学生技能生成,有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生社团给予更多的场所和经费资助。从社团物质文化的角度来讲,高校支持什么类型的学生社团,该种类型的学生社团就能快速发展壮大,由此在较短时间内形成支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生社团物质文化体系。
社团制度文化是高校社团的规章制度、公约准则、道德约束、活动习惯等思想和行为规范的总和。社团制度文化形成于一定的校园文化环境中,是社团成员思想观念的外化,由于社团物质文化的可塑性,高校可以在社团规章制度的形成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新建本科院校可以在社团规章制度从无到有的过程中积极引导,使其朝着有利于社团成员开展实践和技能活动的方向发展。
社团精神文化是指社团成员的道德情感、价值追求、理想信念。由于青年学生是高校社团的主要参与者,总体上讲他们的行为和思想观念较易受到课堂教育的影响。因此高校教师和高校课堂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因此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2 社团文化具有创新性
一方面,高校社团所处的校园文化环境决定了其具有创新性。高校不仅仅是传播和传授知识的场所,同时在已有知识传播过程中通过不同思想和观念的碰撞必然会诞生新知识、新技能和新观念,这是高校有别于其它场所的重要特征。高校社团开展社团活动,无论是知识型活动还是技能型活动,都能不断深化对原有知识的理解,不断优化和提升旧有的技能。另一方面,高校社团的成员主体是高校教师和青年学生,决定了高校社团具有创新性。高校教师同时肩负着教学和科研任务,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教师必然把自己的科研方法和创新意识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断地积累和提升。此外高校学生正值思想的活跃期,他们渴望获得新知识并渴望发现新知识,在高校自由和自主的生活学习状态下,其视野将不断拓展、发散性思维将得到有效发挥,创新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3 社团文化具有实践性
高校社团是在校大学生基于共同的兴趣受好而成立的自治组织,其实践性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社团的成立、组织和运作具有实践性。学生社团由学生发起,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社团活动。由于学生社团的组织性,其在成立、运作和传承过程中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专业知识和社会知识的应用,社团的存在和延续本身就是社团组织者运用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知识的过程,具有实践性的特征;另一方面,大多数学生社团成立的目标并不是理论学习,而有相当一部分属于技能操作型和社会实践型,该类社团开展的社团活动,要求社员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或者要求社员参加社会实践与社会组织和个人接触和交流,能够使社团成员的专业技能和社会交往能力得到提高。因此,社团文化具有实践的基因,代表着行动、开放和实践。
(二)社团文化的作用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1 社团文化具有导向作用
高校社团在组织社团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动员、教育和启发等方式,能对社团成员的知识积累、技能形成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目标导向,高校社团都有自己的成立宗旨,社团活动也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上述目标任务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倾向能够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二是自学导向,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基于共同的兴趣和爱好组成的自治性组织,学生社团的参加者都是有着较高文化素质的高校学生和教师,在学生社团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实施过程中,社团成员通过共同思考、观察和讨论,能够彼此启发和相互影响,从而潜移默化地达到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的目的。三是制度导向,高校学生社团是在高校相关机构和指导教师直接领导下从事社团活动。高校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引导,使学生社团活动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要求,使学生社团活动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2 社团文化具有素质完善作用
高校社团活动在大学生中参与度高,通过对社团文化的正确引导,社团活动可以为大学生的素质完善作出重要贡献。
第一,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通过学校和指导教师的监督,学生社团通过开展青年志愿者或献爱心等积极向上的社团活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正确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
第二,可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由于学生社团活动涉及到各个学科领域,理科学生可以参加文科性质社团。通过参加社团活动,学生可以进一步增长知识,了解不同的思想和思维方式,能够有效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第三,可以使学生培养出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应用型人才所必备的。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出现或大或小的心理问题。学生通过相关社团活动可以调适自已,克服自已的弱点。比如意志力缺乏的学生可以参加一些耐力型的体育类社团,不仅可以锻炼身体,同时可以锻炼意志,这将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四,可能深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实现学以致用。学生通过参加一些专业技能型的学生社团,不仅可以与更多兴趣相同的学生交流,同时可以在社团活动中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通过对专业知识的实战演练,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理论知识上的不足,从而加以弥补,同时也使既有技能不断熟练和提高,能为应用型能力的形成创造良好条件。
第五,可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由于学生社团种类的多样性,学生可以同时参加不同属性的学生社团,从而使自身各个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比如学生参与学生社团的组织管理,在社团组织活动过程中能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社团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交流平台,在与不同社团成员沟通交流的过程中,能提升学生的社会交住能力;通过学生社团组织的演讲、辩论和征文比赛,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社团文化具有社会化作用
大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参与社会建设,因此实现社会化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所谓的社会化,是指人们自觉接受社会规则、社会道德和社会价值观念并用它来指导自己行为的过程。通过参加高校社团活动,可以使学生一定程度上摆脱读书生涯中一贯存在的教师与学生、同学与同学、室友与室友这样简单的人际关系。由于社团是学生自我管理的群众性组织,通过参加学生社团,学生能接触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互动关系;由于学生社团的多样性,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学科、不同个性特点的人;由于学生社团可以组织竞争性社团活动,学生能学习到人与人的竞争;由于学生社团存在与校外组织的合作、交流,学生可以对现实社会的人际交往有更多的了解。多样化的学生社团就是对现实社会的简单模拟,学生在参加社团活动的过程中,能潜移默化地推进自身的社会化进程。通过上述过程,学生将在未来的求职工作过程中更加一帆风顺,这也是应用型人才必备的社会生存技能。
三 高校社团文化建设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实路径
(一)不同类别学生社团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系
高校社团文化的可塑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特征决定了高校社团可以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就不同类别的高校社团而言,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是不同的。由共青团和教育部在2005年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支持和引导学生社团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按照各自《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理论学习、学术科技、文化娱乐、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体育竞技等活动。”在此基础上,相关研究进一步拓展高校学生社团的类别,认为从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的内容上看,可分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文体娱乐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社团活动和职业资格与技能培训活动”等6种类型,综合相关研究成果,本研究将高校社团分为思想政治教育型、文体娱乐型、科技创新型、社会实践型、志原服务型和职业资格技能培训型,上述6类学生社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大小不一。科技创新型、社会实践型与职业资格技能培训型社团直接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关联,不同学科的在校学生可以通过参加上述社团提升专业技能;文体娱乐型、志愿服务型则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关联,在校学生通过参加上述社团可以加速自身的社会化过程,形成适应社会、适应工作环境的生存技能。
(二)高校构建“应用型”社团文化的现实路径
1 社团物质文化建设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
社团物质文化是社团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基础,同时社团物质文化具有最强的可塑性。新建本科院校可以通过资金支持和场地支持的方式引导校园社团物质文化向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向方发展。
首先,为那些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直接相关和有一定关联的社团给予活动资金和场地支持,并结合相应的监管考核机制,根据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大小,为其提供数量不等的资金支持,由此引导学生社团更多组织与学生专业技能形成相关的实践活动,将学生社团活动打造成学生校内日常实践的平台。与此同时,对于那些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关联不大的学生社团,要鼓励其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转型,依据其对学生实践技能提升的作用大小,给予相应的物质支持。
其次,可以按照即定目标和方向引导学生新建应用型学生社团。除了综合性的、跨专业的、全体在校学生可以共同参加的学生社团之外,还要鼓励学生按专业培养方向成立专门的学生社团,安排相应专业的老师作为指导教师,把学生社团活动变成学生课堂学习的延续,课堂教学注重理论学习,而把课堂难以展开的实践环节安排到社团活动中完成。此外还可以专门为应用型较强的专业课程设立学生社团,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通过课后的社团活动熟练掌握对应的实践技能。
2 社团制度文化建设以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宗旨
社团制度文化是学生在社团活动过程中形成的规章制度、活动规范和行为准则。学校团委作为高校学生社团的直接领导机构,可以更多地参与到学生社团公约和规范的制订当中去,有意识地塑造有利于学生技能形成的社团制度和准则。学生社团制度文化应该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要突出实践性和创新性,可以对实践性强、创新性大、对学生专业技能提高有明显作用的社团组织和社团领导成员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
3 社团精神文化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社团精神文化是在社团物质文化和社团制度文化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学校应该更多地为学生提供这样的平台和机会,而学生社团则为学校构建这样的校园文化氛围提供了有效的切入点。新建本科院校通过对学生社团建设的引导和指导,能够为形成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社团精神文化或是整体校园文化创造条件。
[1]李远林.树典型搭平台营造应用型人才成长的校园文化环境——以梧州学院为例[J].梧州学院学报,2013(2).
[2]吕迪.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园文化建设刍议[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2(7).
[3]张瑜.当前高校社团文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5.
[4]成妮.论高校社团文化对学生成长的作用[D].无锡:江南大学,2010.
[5]俞丽娜.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与校园文化建设[J].岱宗学刊,2010(6).
[6]邹文娟,秋娟,张银.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2(8).
[7]刘艳.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园文化活动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