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初冬,和课本里的“奇遇人生”撞个满怀
2018-11-30叶绍继谢文初
特约教师:叶绍继 谢文初
小编最近迷上了一档“三无综艺”,名字叫作《奇遇人生》,无流量大户、无营销噱头、无花式宣传,它的豆瓣评分竟高达9.2分!第一期中阿雅和小S探访大象孤儿院,非洲象严峻的生存现状,让她们在节目中数度哽咽,小编也忍不住热泪盈眶。的确,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这档综艺借明星的视角来探索自然,更通过奇观、奇人、奇遇来让观众思索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接下来跟着两位名师,一起来感受课本里的“奇遇人生”吧~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节选)
文/吴岗
放眼望去,塔里木河两岸的胡杨林似一道绿色的长城。
胡杨,维吾尔语称做“托克拉克”,意为“最美丽的树”。胡杨林是牲畜天然的庇护所和栖息地,马、鹿、野骆驼、鹅喉羚、鹭鸶等百余种野生动物在林中繁衍生息,林中还伴着甘草、骆驼刺等多种沙生植物,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特殊的生态体系,营造了一个个绿洲,养育着南疆七百五十余万各民族儿女。
名师对对碰:罗布泊本是非常美丽的湖泊,如今消逝了,成了荒漠,这是生态环境遭受人为破坏的悲剧。《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以强烈的呼声,警醒世人,要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
这里节选的是在罗布泊消失之后,作者所看到的塔里木河两岸的生态景观,可以说是昔日仙湖的遗存,让人感到极其珍贵,但却也随着塔里木河下游的干涸而锐减,这让人们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真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否则就要犯不可饶恕的历史性错误。
大雁归来(节选)
文/[美]利奥波德
与秋天一样,我们的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作一次旅行,但绝不是偷偷摸摸进行的。从早到晚,它们一群一群地喧闹着往收割后的玉米地飞去。每次出发之前,都有一场高声而有趣的辩论,而每次返回之前的争论则更为响亮。返回的雁群,不再在沼泽上空做试探性的盘旋,而像凋零的枫叶一样,摇晃着从空中落下来,并向下面欢呼的鸟儿们伸出双脚。那接着而来的低语,是它们在论述食物的价值。它们现在所吃的玉米粒在整个冬天都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着,所以才未被那些在雪中搜寻玉米的乌鸦、棉尾兔、田鼠以及环颈雉所发现。
名师对对碰:“大雁归来”意味着曾经离去,在离去与归来中蕴含着生物对季节气候环境的反应,而“归来”则表明气候环境开始适宜大雁生活了。“大雁归来”又仿佛一句美丽的诗句,描绘着大雁重回这片土地带来的崭新气象和勃勃生机,也写出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和向往之情,从而体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神往。
这里节选的是大雁归来,躲过猎人冬季的枪击,进入春天后,在玉米地里愉快地捡食玉米的情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完全是一幅自由生存的快乐景象,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囚绿记(节选)
文/陆蠡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叫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名师对对碰:陆蠡看到公寓窗外的常春藤时,便被其绿色深深迷恋,因恋绿而竟至“囚绿”。为什么作者如此爱“绿”?因为他发现了绿色的特性,并且悟到自己的心灵与“绿”的秉性相似相通。他抓住这点来抒情写意,运用象征和托物言志的抒情方法来行文。作者对“绿”的喜爱,寄托了作者对生命,对爱和幸福的珍视;而无法囚住绿,正说明“绿”的顽强与倔强。作者借“绿”言志,赞美了这种顽强不屈的性格,表达了对处境艰难中的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追求自由光明的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同时,这绿色的常春藤象征作者本人向往光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高尚品格。他在常春藤上寄寓了一个正直爱国者的情感和愿望。
苦斋记(节选)
文/[明]刘基
于是鲜支、黄蘖、苦楝、侧柏之木,黄连、苦杕、亭历、苦参、钩夭之草,地黄、游冬、葴、芑之菜,槠、栎、草斗之实,楛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罗生焉。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其槚荼亦苦于常荼。其洩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瀄滵曲折,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窊而室焉。携童儿数人,启陨箨以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
名师对对碰:古代文人大多喜欢游山玩水,大自然的雄奇之观给了他们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留下了一批模山范水的名作。而刘基的《苦斋记》似乎是个另类,他所写的苦斋,并无林壑之美、台榭之观、往古之胜迹,却抓住一个“苦”字,作为贯穿全文的脉络:水里的小鱼,甚至那里的野蜂所酿之蜜,味道都是苦的;山里的环境,人们的出行,也都是“苦”的。为什么这样的自然环境会引起作者的注意呢?因为作者在其中的“苦”中领略到了无穷的佳趣与妙谛。作者在写“苦”时,从没有忘记“苦”的对立面是“甘”与“乐”,苦往往隐藏着乐,亦犹乐往往潜伏着苦一样。作者借对自然的描写阐发苦与乐相为倚伏的辩证关系与生活哲理,使文章呈现出一种理趣之美。
这个初冬,和小编一起,与课本里的“奇遇人生”撞个满怀吧!同时也在这里呼吁小伙伴们要从小事儿做起,爱护自己的生存环境,保护大自然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