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高校本科生院建设的对比分析
2018-11-30代赛慧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代赛慧 (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一 本科生院的发展历程
美国高校的本科生院的起源早,现如今取得的辉煌成就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艰辛的发展过程。本科生院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开端、发展、成熟三个阶段。首先,本科生院的发源地并非美国,而是源于中世纪时期拥有世界上最早大学的意大利,当时大学已经衍生出住宿学院制的苗头,而这正是本科生院的源头。此时的大学以博洛尼亚大学和巴黎大学最为著名,前者是“学生型”大学,学生掌握主要的管理组织权;后者是“教师型”大学,管理主体是教师。由于这两种教育管理模式都存在各自的弊端,所以此时高校本科生院的发展并不明显。随后,在英国大学的学院制的影响下本科生院得到了发展。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实施的学院制有更多的自治权,学院制对其人才培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实施学院制的英国高校如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美国高校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意义,而学院制也对美国高校本科生院的建设工作有积极的作用。最后,美国高等教育领域中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出现及发展,使美国高等教育形成了高校“双层制”的体系,即研究生院和本科生院在高校并存,两者分别负责研究生教育和本科生教育的管理工作。此后,美国高校的本科生院建设工作得以正式的开展,本科生院也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一大特色。
本科生院在美国的建设并非一帆风顺。1876年,美国第一所研究型大学——霍普金斯大学出现,开启了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篇章。在美国办研究型大学的热潮下,各高校纷纷将高校发展的重点放到研究生院的建设上,而对本科生院却关注较少,甚至提出取消本科生院。比如,哥伦比亚大学的一名学者认为本科生院是异类的教育机构,不能成为大学且也不愿意成为大学的预科,维持本科生教育的学校是一种资金的浪费,接受其教育的人也是时间的浪费。此外,霍普金斯大学、克拉克大学等都曾尝试过取消本科生院,建立一所无本科生的研究型大学,但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是不明智的,高校本科生院的存在有一定的价值。进入20世纪后,芝加哥大学校长哈钦斯推行教育教育改革,以建立一所四年制的本科生院为目标来实施通识教育,锻造学生共同的精神理念和文化基础。之后哈佛大学对通识教育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使得通识教育在美国高校得到全面的推广,而作为通识教育实施的重要载体——本科生院也得逐渐发展成熟。
二 本科生院的建设状况
(一)美国高校的本科生院状况
美国的本科生院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开始在高校建立,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通识教育改革的成功使其得到进一步发展,而后在不断发展中成为美国高校通识教育实施的载体。美国诸多高校中,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所建设的本科生院可谓最完善的一种教育体制,闻名世界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都采用本科生院的教育管理模式,对本科生实施教育、进行管理。美国的本科生院按照名称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文理学院(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s或 College of Letters and Sciences),一类是专门的本科生院(Undergraduate School或Undergraduate College)。
第一种类型的文理学院比较复杂,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文理学院(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s)和斯坦福大学的文理学院(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ciences)不仅对研究生实施教育,本科生教育也涵盖其中,其文理学院也就是本质上的本科生院。第二种类型的专门的本科生院则较为常见,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都设有专门的本科生院,对本科生进行教育和管理;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的本科生院都直接命名为哈佛学院(Harvard College)和耶鲁学院(Yale College)。可见,这两种类型的本科生院虽然名称有所不同,但在对本科生实施教育时却体现出共同的特点,即所有的大学新生都要在本科生院进行通识教育的学习,而本科生院通常下设“general education program”,来负责系统规划和实施通识教育。在对本科实施教育的四年中,各高校的通识教育实施情况又存在差异。高校进行通识教育的模式有一年制、两年制、四年制,而大多高校采用两年制,即大学新生在入学后的前两年在本科生院进行通识教育的学习,学习期满后进行专业选择,在后两年接受专业教育。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都采用这种教育模式,实行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分段的教育管理模式。
(二)我国高校本科生院现状
我国高校本科生院的建设工作是以通识教育的实施为背景的,这种探索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港台地区对其高校进行的关于通识教育的课程改革,至1990年,中国的台湾清华大学成立通识教育机构“通识教育中心”,其等同于美国高校的本科生院,对本科生进行通识教育。目前,这种本科生院性质的通识教育中心或通识教育部的建设工作已经在台湾各个高校得到推广。我国内陆地区进行的本科生院建设则从21世纪开始,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我国部分高校开始进行了通识教育的探索,进行本科教育改革工作。如北京大学2001年实施的“元培计划”,后成立为元培学院,建立住宿学院等,都是对本科生教育工作进行的改革。在本科教育的改革下,我国部分高校亦借鉴国外实施的本科生院管理模式,进行高校本科生院的建设工作。目前我国高校进行本科生院建设的高校有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进行本科生院建设的高校按照管理模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采用新生院模式,另一种则采用与研究生院相似的管理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在大一新生入学后由设立本科生院对其进行集中管理,对其实施1年或2年的通识教育,而后由专业院系对其进行2年或3年的专业教育。第二种模式则由专业学院通过各方的协作进行跨学院式的培养模式,推行通识教育。第一种类型的本科生院以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为代表,以复旦大学为例,它是我国大陆最早进行通识教育改革的高校,2005年9月,复旦大学成立复旦学院,作为实施通识教育的教学、研究和管理机构。2012年7月,复旦学院(本科生院)经过原复旦学院、教务处、本科生招生办公室、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和学生服务联合体教材中心职能的重新组建得以成立,并下设5所贯穿本科生教育阶段的住宿书院。复旦学院采用集中化的管理,大一新生入学后由复旦学院负责其学籍管理及住宿分配,学生在复旦学院接受通识教育,而住宿学院则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第二种类型的本科生院以中南大学、山东大学等为代表,这种管理形式是对学生跨学科、跨专业的协调管理。本科生院与研究生院平行,其工作与研究生院工作类似。本科生院的主要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对各专业学院进行协调工作,来对本科生进行间接地管理。以中南大学为例,中南大学坚持“以人为本,塑造价值,培养能力,不断创新”的理念,于2010年建立了本科生院。其本科生院由5个部门组成:综合办公室、培养管理办公室、医学教育办公室、招生办公室、创新创业教育办公室。部门内没有设立科级机构,只设有科级干事岗位,实行扁平化管理。
三 高校建设本科生院的原因
(一)美国高校建设本科生院的缘由
1 美国高校本科生教育的“承接”作用
美国高校本科生院之所以能够在其高等教育体系中保留下来,主要原因在于本科生教育所发挥的“承接”作用。本科生教育连接着中等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其作用不仅在于培养精英教育人才,也为研究生教育输送人才。美国的中等教育体系在历史发展中较为滞后,在19世纪以前,美国没有发达的公立中等教育体系。与德国的中等教育相比,美国的中等教育体系并不发达,其中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整体水平不高,更无法直接为其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的人才。此外,美国高校的本科生教育也存在问题,19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的公共教育运动以“民主”的思想影响着高校,使得多数“不够格的学生”进入大学,从而拉低美国本科生教育水平。而在“知识为社会服务”的信念,更多的学生将本科教育看作营生的手段,也拉低了美国本科教育的水平。而19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兴起,亦急需优质的人才来发展研究生教育。种种的现实状况使得美国高校愈发重视本科生教育,而本科生院的设置也成为高校培养精英人才、提高本科生教育质量所必须。正是在这种特定的背景下,美国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尝试设置本科生院对接受过中等教育的学生继续进行教育,目的不仅在于解决其本科生生源差的问题,提高其本科生教育的质量,更是为研究生教育输送优质人才,使高校得到长远的发展。
2 美国高校本科生教育经费的“连带”作用
在高等教育市场化的背景下,任何高校的运转都离不开教育经费这一资本。美国高校本科生教育所带来的经费对其高校的各项运转都是有益的。而这都要感谢本科生院这一教育模式的设立,才使得本科生教育得以高效运转。美国高校的经费来源有四:政府投入(联邦、州、地方)、高校学杂费、社会捐赠、高校销售及服务收入。其中与本科生教育密切相关的则是社会捐赠和高校学杂费,社会捐赠一直是美国高校经费投入的一大特色,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霍普斯金大学等在建校之初,都是受到了社会人士的捐赠并以捐助人的姓名来命名学校,高校接受社会捐赠的历史传统一直保留。但捐助并不是长期的稳定的,克拉克大学在建立研究生院之后因其捐助人资助的不稳定性,而使其发展陷入困境。因此,高校的稳定运转必然离不开其稳定的收入来源——高校的学杂费(特别是本科教育学杂费),它是保证美国高校正常运转的根基。美国高校的本科学杂费无论私立大学还是公立大学,平均每学年都呈现增长趋势,其中私立大学的比公立大学的学杂费高出很多。昂贵的学杂费收入不仅仅支撑着美国高校的本科生教育,同时也为研究生教育和研究项目提供了资金支持。有资料表明,美国高校本科生院的学费收入相当于直接教学开销的两倍左右。所以,如果高校脱离了本科生教育学杂费收入,即使再好的大学也无法长久发展下去。坚持本科生教育这一传统,能够获得高校发展所需要的稳定的资金支持;同样,维持本科生传统的大学也能够吸引富裕的校友来对大学进行不断的捐助,或者获得州议会的长期支持。可见,从教育经费角度来看,本科生教育对高校发展有非凡的重要意义,而高校本科生教育的保障机构——本科生院的存在价值不言而喻。
(二)我国高校建设本科生院的缘由
1 我国高校专业教育存在的缺陷
我国高校的专业教育模式是在建国初期学习苏联模式而建立起来的,1952年,我国高校建设“以俄为师”进行高校院系调整和体制改革,同时进行专业设置为中心的教学改革,使得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专业化教育阶段,专业教育逐步成为高校教育模式的主流。但是,苏联模式的专业教育特征是将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制与高度专业化的工业高等教育模式结合起来,进行一种统一性、标准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强调统一性、计划性,是新中国建国初期在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建设高等教育所需要的。因此,专业教育模式是根据国情需要而推行的,在当时为我国培养了大批急需的专业人才,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作为照搬苏联模式的专业教育不可避免存在弊端,它是一种计划经济的特定产物,它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高校的办学自主性,过于细化的专业设置导致学生思维狭隘化,人为制造的专业壁垒致使学生视野受到局限。此外,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出现,使得已固化的专业教育更加无法满足现有的社会职业需求,也使高等教育体系开始对专业教育进行反思。20世纪末,文化素质教育思想、人文教育思想、通识教育思想等都深刻地影响了我国高校的本科教育,传统的专业教育弊端也被人们所认识,本科教育的改革亦受到多数高校的推崇。本科生院的设置就是对我国传统的苏联专业组织模式进行的改革,作为通识教育实施载体的本科生院,以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体系为中心,对本科生实施通识教育。其本质是去除学生的专业身份束缚,使学生的学籍不再属于学术性系科而完全属于本科生院以及更小的住宿学院,学生的学号不在含有院系和专业特征。
2 我国高校进行的通识教育探索
我国高校本科生院的建设工作正是高校进行通识教育改革所采取的一种措施。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通识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我国高校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实施了通识教育的改革。我国通识教育改革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关于通识教育的课程改革,即实施什么样的通识教育;一种是关于通识教育的实践改革,即怎样推行通识教育。首先,我国部分高校借鉴美国所实施的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对高校的课程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实践、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课程模式的改革,以期达到通识教育的效果。其次,我国高校实施四大类型的通识教育实践模式改革,即三三制模式、实验班模式、本科生院模式、书院制模式。以南京大学“三三制”模式为例,它是指通识教育的三个培养阶段和三条发展路径,即大众培养、专业培养、多元培养三个阶段和专业学术类、交叉复合类、就业创业类三条路径;实验班模式则较为常见,如北京大学设立的元培学院、浙江大学设立的竺可桢学院都采用实验班的人才培养模式;本科生院模式则以复旦大学的复旦学院为代表;书院制模式则更为常见,与以上三种模式相互交叉,共同在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改革工作;如北京大学的元培学院、南京大学的匡亚明学院、复旦大学的复旦学院等,都采用书院制模式,对本科生进行第二课堂的教育工作。而在这四种通识教育实践模式中,本科生院的建设是改革力度最大、涉及范围最广的一种模式。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实施通识教育改革无疑是正确的选择,无论是通识教育的课程改革还是实践改革,都是我国高校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