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身困轮椅心系宇宙
2018-11-30田丰
□ 田丰
史蒂芬·霍金逝世,享年76岁,各类媒体和网友纷纷发文哀悼。
霍金在21岁时患上了萎缩性肌肉侧索硬化症(俗称渐冻症)。这种病症会使人对身体的肌肉相继丧失控制能力,所以大家所熟知的霍金就是那个四肢僵硬,瘫坐在自动化轮椅上的形象。
虽然疾病限制了霍金的行动,但其智力活动依然非常活跃。他在患病之后长达55年的岁月里,一直醉心于研究宇宙论和黑洞,而且都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例如,霍金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理和黑洞的面积定理;提出了著名的黑洞蒸发理论和无边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在统一20世纪物理学两大基础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方面,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霍金的家喻户晓并非只是因为他的学术成就,更多的是因为他身残志坚的形象,以及在科普领域的巨大影响力。比如,霍金非常知名的《时间简史》和《果壳中的宇宙》等著作,将高深的物理学理论,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公众进行解释,展示了引力、宇宙和时间的真实面貌及个中奥妙。
比如,在对人类目前已知最神秘的天体——黑洞方面的研究,霍金的观点促进了人类对它的认识。尤其是黑洞蒸发理论,影响了诸多科幻电影和小说中对黑洞的刻画和描述。
不仅如此,霍金的科普影响力极大地刺激了公众对浩渺宇宙的诘问。他虽然自己离不开那个轮椅,却不断鼓励人类采用新的技术和思路,向着宇宙去探索、去揭秘, 而航天活动的本质就是探索、认知乃至开发大气层外的宇宙空间,让人类摆脱重力的束缚。因此,霍金与人类的航天事业也结下了不解之缘。
2016年,霍金与俄罗斯富豪尤里·米尔纳共同提出了一个极富野心的“突破摄星”计划。该计划是一个意图利用激光推进微型航天器探测比邻星的项目。
比邻星距离地球约4.2光年,是离我们最近的恒星系统,被认为很有可能存在生命。但即使按照人类目前最快的航天器——“新视野”的峰值速度计算,从地球飞到比邻星也需要1.4万多年,而霍金提出可以研制大量体积小巧但功能完整的探测器,在地球上建立激光器阵列,用激光束将它们加速到光速的1/5,这样就可以在20年后到达比邻星并传回相关信息。霍金当时坚信,以人类目前的技术水平,这个想法是可以实现的。
但事实上,以目前人类航天技术的能力,该计划有太多短期内难以逾越的技术障碍,所以直到霍金离世,该项目也未能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不过值得肯定的是,这种思路不失为人类未来探索系外星系的可行路线之一。
当然,霍金对太空的思考远不止于此,新闻和媒体上经常充斥着各种霍金的预言和忠告,有些涉及人类未来,有些涉及星际移民,有些涉及外星人。
虽然有些忠告不乏媒体杜撰的成分,但实质上也都体现了霍金对于人类未来的一种危机感和警惕性,尤其是霍金一直在呼吁人类迈出地球,建立第二家园。其实这也正是人类冒着危险探索宇宙,登陆地外天体的目的,正如齐奥尔科夫斯基的墓志铭上所写的那样——“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会永远生活在摇篮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