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活着不全是为了吃饭

2018-11-30孙玉石

初中生写作 2018年4期
关键词:烙饼黄油苏格拉底

◎孙玉石

“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人活着绝不是为了吃饭”,这句话很有名。

在这里,“吃饭”很明显不是字面上的意义,它变成了一种象征。象征人的基本生理需要的满足,“食色,性也”。

人要存活,基本需要得到满足,是必备条件。但是,光是吃饱喝足,并不是人生的全部意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话是孟子说的。从这句话来看,比生命更重要的事情是“义”。这个“义”是什么样的呢?“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这番话里,“义”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高贵”,被尊重。

有个成语与这番话表达了相同的意思,“不食嗟来之食”。

不食就要饿死,可是饿死也不去吃嗟来之食。那是什么缘故呢?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礼记·檀弓下》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一手拿着食物,一手拿着水,这没问题。“嗟,来食”,是这句话出了问题,让饿者恼了。

“嗟”是什么?本是一个语气词,但在当时情境下,黔敖带着施舍者的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不客气地呼喝着:“喂,过来,吃吧!”嗟,就带上了轻慢的声调。饿者感受到的是被人呼来喝去的屈辱,丧失的是尊严。为了尊严,他便不肯去要这份食物了。即使黔敖追着他道歉,他也不肯来吃,于是饿死了。可见,对这个人来说,受人尊重的需要要大于生存的需要。

还有哪些东西,是比“吃饭”还重要,比“生”还重要呢?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自由与爱,比生命更重要。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主张无神论和言论自由,却与当局统治相悖,被判处有罪。他的学生已经为他打通所有关节,让他从狱中逃走,但苏格拉底却选择了服法。他认为:我被国家判决有罪,如果我逃走了,法律就失去它应有的效力和权威。法律必须有权威,才能有国家秩序与社会正义。苏格拉底是为了维护法律的权威而死,也是为自己的信仰而死。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排列,当最低一级需要满足以后,高一级需要就会出现。如果说,食与色是基本需要,那么对生命的珍视就是安全的需要。在此基础上,裴多菲看重的是爱与自由,不食嗟来之食的饿者看重的是尊严,苏格拉底看重的是自己的信仰。他们的需要都是在基本生理需要之上。他们是人活着的更高级的意义。

请看下面这段选文:

“开会干吗吃黄油烙饼?”“他们是干部。”

“干部为啥吃黄油烙饼?”

“哎呀!你问得太多了!吃你的红高粱饼子吧!”

正在咽着红饼子的萧胜的妈忽然站起来,把缸里的一点白面倒出来,又从柜子里取出一瓶奶奶没有动过的黄油,启开瓶盖,挖了一大块,抓了一把白糖,兑点起子,擀了两张黄油发面饼。抓了一把莜麦秸塞进灶火,烙熟了。黄油烙饼发出香味,和南食堂里的一样。妈把黄油烙饼放在萧胜面前,说:“吃吧,儿子,别问了。”

萧胜吃了两口,真好吃。他忽然咧开嘴痛哭起来,高叫了一声:“奶奶!”

妈妈的眼睛里都是泪。

爸爸说:“别哭了,吃吧。”

萧胜一边流着一串一串的眼泪,一边吃黄油烙饼。他的眼泪流进了嘴里。黄油烙饼是甜的,眼泪是咸的。

——汪曾祺《黄油烙饼》

萧胜的奶奶在“挨饿那年”饿死了。她把珍贵的黄油一直留着,留给儿子一家。烙饼的香甜是奶奶留给他的,咸的眼泪是萧胜流给奶奶的。它们传递着爱与思念。在那种艰难的日子里,它们是暖流,呵护着萧胜一家的生命。

猜你喜欢

烙饼黄油苏格拉底
让锅别闲着
——烙饼问题
怀念烙饼
烙饼
引用要恰当
法国“二手黄油”网上热卖
如何鉴别动物性黄油
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故事两则)
苏格拉底的遗憾
苏格拉底的回答
黄油吃出的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