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设情景,让作文更真实

2018-11-30湖北周远喜

初中生写作 2018年4期
关键词:记忆环境情感

◎湖北 周远喜

有没有最简单的判定一篇作品是否成功的标准呢?如果有,我以为,就是你对作品所写的故事是否有认同感,你的作品是否能激起读者的情感共鸣。更直白地说,作品要善于创设情境,轻松地将读者带入作品所创设的故事场景中。如何做到这一点?或是作品中的背景与读者现实生活中的背景相似,或是作品中人物经历与读者现实生活中遭遇类似,或是因彼此经历或遭遇雷同,我们对一件事同情或厌恶相似。如朋友家有一条宠物狗走丢,他正急急地满世界寻找,有点儿急疯的味道。别人不解,但只有你非常同情他的遭遇,甚至忍不住为他出谋划策,因为你刚好经历过宠物丢失情感之痛,感同身受。

一、作文,也得预设参照系

何谓“参照系”?所谓“参照系”,又称参照物,物理学名词。写作之道也是如此。要想文章能激起读者的认同感,就必须思考与关注:我们所选定的内容、事件与人物,能否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紧紧拽住读者的眼球?

1.生活体验的参照系

写作时,我们强调最多的是选材要来源于生活,然而仅是来源于生活不足以写出代入感较强的文章。应从读者的心理需要入手,选取能够让读者找到自己生活体验的参照系。如面对倒地呻吟的老人,究竟是扶还是不扶,这是一个让人十分纠结的话题,扶吧,担心真是碰瓷,而“碰瓷”带来的烦恼和恐惧会让人不寒而栗,给自己添堵添乱的事谁愿意做?不扶吧,如果老人真是摔倒,眼睁睁看着他呻吟而不扶还真的让人惭愧,良心上过意不去,这个小小的问题太让人纠结。

2.情绪上的参照系

写作时,让读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是代入感强的重要因素。这就需要我们在情感上有参照系,即写作时应根据不同的人物性格与遭遇,让读者找到自己的影子,引发共鸣,产生某种代入感。在记忆的长河里,肯定有不少精彩的瞬间、动人的镜头、感人的场面曾深深地震撼过你、感动过你,岁月可以风蚀人的记忆,然而这些东西像电影特写镜头一样长久留在你记忆的长河里,并不时冲击着你的心扉,在心头一次次涌动。行文时,就要思考故事中的主人公哪些情感经历与读者雷同或相似,如何以这些相似的情感渲染在第一时间触动读者的情思,激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二、作文,还得沉浸式代入

沉浸式理论是一种国际上流行多年并有诸多成功范例的语言培训方法。即在相对封闭环境中,要求学生衣食住行全方位、全时间段只能使用目标语言,阻断母语干扰,在短时间内形成目标语言思维习惯,达到灵活运用该语言的目的。同理,写作时,则要求故事中人物出现或活动的场景,最好是读者非常熟悉的环境。如此,就能让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在第一时间锁定在作品中的人与物上,与人物同欢笑、共命运。

1.设置熟悉的环境

人物活动离不开特定的场景,要将读者迅速代入作品中,写作时,故事发生的环境,要设置成读者熟悉的环境。相信,这些似曾相识的远处的青山,近处的小河,乡村的小屋,在田间忙活的农民,稻场上,觅食的小鸡,四处撒欢儿的小狗……还有熟悉的街道,高大的建筑物,来来往往的车辆,小巷中悠长的叫卖声……一瞬间会唤起你曾经的记忆,将你迅速置身于故事所设置的特定环境中。

2.描绘真实的场景

场景描写与环境描写有相似之处,但二者意义大相径庭。所谓场,即场所的场,而场所一般都是有人出现并且要进行某些活动的。而环境描写则不一定要有人出现并活动。写作时,只有贴近生活,化大为小,将人物移植到充满时代气息的具体的小场景中,如学校附近的街头小食摊、学生上学出入的街道、经常有大妈舞影的广场……描绘出真实的场景,才能让读者完全沉浸于这种真实中,才能制造出更强的代入感。

3.创设生活化角色

正如鲁迅所说:“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这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这是最常见、实用的一种手法。行文时,依据场景和故事情节需要,发挥想象,合理地补充情节、具体细节,并融入自己感情倾向,如此,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内容丰富、深刻,人物形象丰满。

其实,教室与操场,课堂与课间,师生之间时常上演诸多有趣的故事、搞笑的故事、斗智斗勇的故事,其间也不乏同学之间演绎精彩的故事。如,青春类书籍、网络类书籍、搞笑搞怪类杂志,时常在教室流传,并且一次又一次在课堂忘情地偷看,也没少上演老师突然袭击与学生慌张躲藏的故事,你能否选择最精彩的片段,写活人物,与大家分享?

猜你喜欢

记忆环境情感
情感
《悦读·家》开播激发爱国爱家情感共鸣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台上
环境清洁工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漫观环境
记忆翻新
论环境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