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数学习题课 提升学生解题能力
2018-11-30江苏省徐州市云兴小学
江苏省徐州市云兴小学 秦 节
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发展数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习题课可以收到这个双重效果,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本文就上好数学习题课,提高学生解题能力谈几点体会。
一、把握习题课结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习题课,顾名思义,“以练习为主”。为提高习题课的教学质量,突出解题能力培养这个教学总目标,教师应在学生“练”的基础上适当指导,做到“导——练——议——评”相结合。
在“导”上,教师应注重“提问的有效性”。问是思之源,教师的巧妙提问,可以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为学生打开思维之窗,提升学生的思维力。
如在“混合运算”的习题课上,对于140+80÷4×2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运算顺序、运算方法进行提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错因提问,如学生计算实际:140+80÷4×2=140+80÷8=140+10=50,设计问题:这位学生的做法正确吗?如果不正确,应该怎样运算?如此的提问,帮助学生掌握运算的方法,提高运算的准确度。
习题课应注重“议”和“评”。“议”和“评”是教师引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讨论,说说解题方法和技巧,也包括对学生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的评价,说说解题方法的“巧”和“妙”,帮助做错的学生找病因等。
习题课不是单一的做练习、对答案,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合作的学习,是提高参与意识、提高学习能力为主的数学课型,教师的“导学”有效性是关键。
二、注重思维力的培养,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式
小学生多受思维定式的困惑,制约解题能力的提高。引导学生思维“转折”,是习题课上不可忽视的问题。
如教学“垂线”时,从直线外一点作直线的垂线,多数学生认为这个“点”只能在直线上面,在下面就束手无策了。
学生的思维定式,影响了解题的准确性,如递等式的思维方式,是练习、考测出错的主要原因,教师应从这个方面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意识到错误所在,减少、避免错误的再次发生。如3的倒数是1/3,学生为了方便,就有了3=1/3的错误;对于“分解质因数”时,如24可以分解质因数为2×2×2×3=24的画蛇添足式的错误随处可见;“解方程”的教学中,递等式的错误更是屡见不鲜,如3x=27=27÷3=9……
这些思维定式,普遍存在,如 “简单图形的认识”中,对于学生一眼看出是三角形,而多数学生看不出是三角形等,教学中,不同形状、不同位置的三角形的分辨,提高学生的感知力,提高解题能力。
三、注重基础知识运用,优化学生的解题技巧
习题课的中心任务是通过习题的练习复习巩固新知识,提高解题技巧和解题能力。为此,习题的设计对于知识的掌握、解题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设计不同的练习,让这些练习承载不同的任务,优化学生的解题技巧。
如四年级的“混合运算”的习题课上,笔者首先设计一个口算抢答题,如2×10÷10×2=?对于这个口算题,多数学生不用思考,脱口而出“等于1”。对于这个简单的口算题以及学生答案的错误所在,除了粗心之外,也折射出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欠缺,教师应通过这个口算题对四则运算的方法和顺序进一步强调:(1)同级:先左后右;(2)异级:先“×,÷”,再“+,-”;(3)有括号的,先算括号内,再算括号外。
引导学生注意四个“注意点”——一看(看数据与符号);二想(想顺序和简便);三算(心算、笔算和简算);四查(估测到验算)。这样的习题课,通过具体的习题以及练习中存在的错因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再次回顾知识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此外,教师应根据具体的练习,引发学生“负迁移”,如2×10÷10×2=?引导学生理解算式的意义,再与2×10÷10÷2进行比较。通过变式题,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对算理的掌握、基础知识进行强化,提高运算的准确度,降低错题率。
再者,习题课应设计难度较大的拓展题,培养学生的思维力,优化解题技巧。如“混合运算”习题课上,给出若干个计算题,让学生反复运算,学生会感到枯燥和乏味,教师不妨以趣题、难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习题课增加亮点,如45与15的商加上84与12的商是多少?30除600的一半是多少?不仅与混合运算息息相关,也培养了学生的读题能力,读题能力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解题能力。
通过习题课的教学,提高解题能力,教师还可以整合习题资源,提高学生的知识建构能力;利用合作助学、合作互学等,激活习题课的氛围;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知识构建;通过一题多解以及编问题、相互解答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创新力。
总之,小学数学习题课,教师在习题的选择和设计上及习题课的组织上,应避免单调和乏味,应用趣味化的方法,如抢答、游戏等,活跃课堂,构建愉悦、乐学的数学课堂,使学生的思维绽放,解题能力逐渐提高,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