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进校园要有“实招”
2018-11-30张玉河南内乡县赵店乡中心小学
张玉 (河南内乡县赵店乡中心小学)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教育部长陈宝生表示,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是固本工程、铸魂工程、打底色的工程。早在2014年教育部就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与进课堂工作受到高度重视。但不少学校在实践中,遇到了缺师资、缺教材,碎片化、不系统,重知识、轻兴趣,课时紧、难安排,家校分、衔接难等问题。此外,由于尚未有统一的实施规划,不同地区和学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不容忽视。(4月18日《人民日报》)
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最重要的途径就是教育。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近年来,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氛围日渐浓厚。传统国学精彩纷呈,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地域特色。但不得不说,传统文化进校园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面对传统文化进校园这一热潮,教什么,谁来教,如何教,众声喧哗之中莫衷一是。许多学校一拥而上、准备不足,不仅教材鱼龙混杂、参差不齐,诸如“女德”讲座的闹剧也屡见不鲜。既有学校开设国学课要求学生全部穿汉服,吟诵经典时摇头晃脑;又有学校自办“孝敬文化节”,800多名学生在父母面前下拜磕头;还有某学校设立苛刻入学条件,背不了《弟子规》进不了校门……
传统文化进校园,既需要从顶层设计的高度提出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又需要在具体内容的选择上有发扬有摒弃,还需要学校拿出“绣花”功夫多措并举,积极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必须要有“实招”。
首先,要有顶层设计。传统优秀文化进校园绝不仅仅是一朝一夕的事,绝不仅仅是学校的事,而是全社会、全民族的事。要从国家层面出台促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常态机制建立的规范性文件,明确指导思想、工作内容、实施办法、工作机制和责任分工,整合文化、教育和社会多方资源,从体制、机制上进行总体规划和统筹协调,形成符合幼、小、初、高等学生认知规律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
其次,要有鉴别扬弃。习近平总书记早就提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传统文化内容非常丰富,传统文化进校园,需要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冷静客观地思考,全面深刻地认识传统文化,精心选择适当的内容和方法,防止良莠不分、泥沙俱下,给正处于价值观形成阶段的学生造成文化混乱。
最后,要有积极措施。传统文化进校园要创新传统文化教育方式,一方面要坚持针对性和系统性相结合、校内外相结合、课内外相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给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方式,满足他们个性化、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优质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来弥补师资不足的“短板”,以图片、语音、视频等方式扩大传统文化教育的“朋友圈”,增强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深度和广度。同时,还需要家庭及学生家长密切配合与协作,共同构建一个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和共育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传统文化进校园意义重大,影响长远,我们必须多一些责任与担当,慎之又慎,细之又细,实之又实,让传统文化教育真正起到传承中华文明、唤醒民族自信的伟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