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配网线损的因素及降损对策

2018-11-30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8年23期
关键词:损耗电力企业计量

黄 骁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宜宾供电公司,四川 宜宾 644000)

电网的线损率是电力企业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的综合表现指标,也是考察电力企业的重要指标之一,其中配网线损直接反映了电力企业的供电管理水平。配网线损主要和配网规划设计、配网设备运行、配网新技术的应用状况以及管理人员的管理措施、计量装置配备管理情况以及抄核收工作等有关。影响配网线损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技术因素和管理因素。

1 线损分类

线路电能损耗可根据损耗的特点、性质和变化规律分成技术线损和管理线损。技术线损是电网各个元件电能损耗的总成,可以通过理论计算进行预测,同时可采取技术措施来降损。管理线损主要是由于电能计量装置出现误差或管理不当引起的电能损耗,其可通过加强管理并完善管理制度来降损。线损存在于电网运行的各个环节中,降损措施主要是针对这两种分类以及各自的特点、性质和变化规律来采取相应的技术或管理措施。

2 影响配网线损的因素

2.1 技术因素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电力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而因此导致的供电问题也不少。从技术层面来说,在供电过程中会出现供电能力不强、配电结构不足等问题。比如由于线路截面不符合技术要求,使得配网线路在运行中出现超负荷工作的情况,导致线路无法发挥其作用,从而最终引起配网线损。其次,线路老化也会加大配网线损率,这种现象经常出现在老城区的线路运行中。此外,变压器使用时间过长或未使用节能型变压器,导致其消耗较多电能而影响线路损耗,人们所使用的大型电器造成配网无功补偿容量不足而引起线损升高也是由于技术原因导致的。最后,在供电中,变压器的数量和电负荷不协调问题也会给电网运行造成严重的线路损耗。

2.1.1 配网布局和结构的影响

一些老城区在早期配网线路结构布局上,因为当时受到设计能力和技术水平的影响,城镇规划不到位,设计布局在电网结构上会出现许多不合理的地方,比如配网线路接线方式采取分支辐射单向接线,在布局和结构上超过规定的供电半径等。此外,配电线路上负荷点较多、较分散,配电变压器供电点和用电负荷中心较远,导线截面和载荷不符合等都会导致配网线路运行功率因素低于标准要求,从而造成技术损耗。

2.1.2 三相电流不平衡的影响

三相电流不平衡问题主要出现在低压线路的运行中,由于三相电流不平衡问题造成的线损普遍存在,其影响力不可忽视。当中性线有电流经过时线损必然会增加,但是由于三相电流负荷的不同所引起的线损情况也不一样,主要可归类为以下几种:首先如果一相负荷重而两相负荷轻,线损会比电流平衡时升高约5 %;其次如果一相负荷重,一相负荷轻,一相负荷平均,当中性线和相线相同,则线损比平衡时增大约6.68 %;此外,如果两相负荷重而一相负荷轻,中性线依旧和相线相同,此时的线损比平衡时升高约20 %;最后,当中性线和相线不相同,比如是相线的一半,则线损会升高一倍。

2.1.3 计量设备的影响

计量设备在计量过程中会受到电网运行环境的影响,如果其长期在超负荷环境或是湿热度高的环境、粉尘环境中运行,则设备很可能会出现故障,导致计量错误或出现未完全计量的情况。目前,四川地区普遍使用的计量设备为电子式本地费控智能表,计量设备智能化程度的提高不但增强了计量的精准度,也能尽量减小环境因素造成的影响,结合采集系统及采集设备与计量设备配套使用,为计量计费、线损治理等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条件。

2.1.4 无功损耗的影响

本文研究了激光功率对不同基材的力学性能及其刻型质量的影响,探索激光刻型过程中基材热影响区性能所受的影响。

由于在早期线路规划设计中,没有全面考虑线路和配电变压器的无功补偿问题,在无功作用下导致电网产生有功损耗,而电压的水平也影响着可变线损和不变线损,导致无功损耗的情况增多。

3 管理因素

电网运行过程中,除了会因为技术因素而出现线路损耗,也会因为管理不当而使线损升高。比如工作人员在抄表时出现错抄或漏抄的问题;在线路改造中存在的线路不合理因素;用户的偷电行为;对偷电行为的打击力度不够,管理制度和奖惩机制未健全等。此外在电表改造中,由于验收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施工人员未按要求施工等原因,都会给改造现场遗留或多或少的问题从而造成影响;采集终端与电能表如果出现兼容性较差的问题,也会影响系统所获取数据的及时性和完整性。

3.1 抄表中存在的问题

抄表收费是电力营销的关键环节,抄表员的工作质量直接关系着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影响着线损率的统计和考核,体现了电力企业的管理水平。目前在抄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数据未抄全、数据不准确的问题,由于抄表的失误会给后续工作产生严重的影响。此外个别抄表人员未及时发现计量设备问题,比如计量表没有封铅、计量箱被损坏等,或者发现了也未及时上报给相关部门处理,这些问题都会使得抄表信息不准确、不完整,从而产生较大的数据差异,给核算工作造成不利影响。

3.2 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制度和措施

有的工厂、企业为了达到降低成本、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存在偷电窃电的行为,而部分低压用户同样为了谋取私利也存在窃电行为,近年来窃电偷电呈现多发性、主体多元化和手段隐蔽性高的特点。偷电不但会使国家电能大量损耗,造成线损率升高,而且还会引起线路跳闸、停电故障,甚至可能会危害人的生命,对于该行为必须采取有力的监管措施和严惩手段。另外电费核收工作是由电力企业单独完成的,但在电网规模扩大和电力资源需求增多的情况下,显然传统的管理方式无法适应电力发展,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其次,由于在电费抄写和核算中缺乏有力的监督管理,所以出现了有的供电企业无法实现电费回收的工作需要,这就出现了资金流通的问题。再次,有的供电企业没有完善的资金管理体系,往往是在资金入户之后才能对资金的回收进行落实,这样就会出现对用户缴费情况和资金入账情况不清楚的现象,从而导致账务不明、对账数据差异、资金无法有效利用等严重后果。此外,由于没有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就会导致用户窃电以及出现违法用户的现象,这不仅会影响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可能引发用电安全事故。

4 配网降损对策分析

4.1 针对技术线损的降损措施

4.1.1 合理布局电网

在电网建设之初或在对区域电网进行改造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配网结构的布局,保证供电半径在合理范围内,可通过将高压深入负荷中心,缩短电源和有效负荷距离的方式实现。另外,为扩大配网的供电容量,减小重载线路的负荷,减小线路的发热损耗,可对部分线路进行更换调整,扩大线路上的载流量并增加出线的数量,从而提高供电质量,降低线路损耗。

4.1.2 调整三相不平衡电流

为避免由于三相不平衡引起的线损升高,可采取配电终端或现场测量的方式对低压三相负荷电流的不平衡率进行计算和考核,然后使用线路改接方式重新分配负荷,最后使配电变压器出口的三相负荷电流不平衡率小于10 %,而低压干线的三相电流不平衡率低于20 %。

4.1.3 改造升级计量设备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目前计量设备的科技含量和计量精准度越来越高,为降低线损,可推广使用电子式智能表代替传统的感应式电能表。电子式智能表自身功耗要比传统电能表低得多,在计量过程中损耗较小。

4.1.4 优化电网运行中的无功功率分布

在优化无功功率分布过程中主要是按照就近原则减少无功远距离传输,可通过合理配置无功补偿装置,改变无功潮流分布的方式来提高负荷功率因数,减少有功损耗和电压损耗,从而可减少通过线路和变压器的无功功率,改善电压质量,提高线路和变压器的送电能力。

4.2 针对管理线损的降损措施

4.2.1 采取并加强分区分级管理模式

对于抄表、核算、收费管理工作,应该设置分级别和分区域管理的方式。比如对于用电集中的工业区,可设置大客户经理,大客户经理负责对所辖的工厂、企业等进行专业化服务,及时了解用户的用电情况,解决用户用电中存在的问题,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同时要进行电费相关政策的宣传,避免出现电费无法及时回收的问题。此外,基层供电所可针对区域进行划分管理,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比如按照区域设立相应的服务小组,对用户提出的问题进行及时回复和解决,而且不同的小组之间可形成一定的竞争意识,从而提高服务质量。

4.2.2 加强对线损管理的绩效考核

在对线损管理的考核工作中,首先应根据技术线损的计算结果以及统计分析结果制定合理的线损考核指标,并对这些指标进行分解与细化,然后下达指标到各个部门分级施行。此外,为了提高线损管理的有效性,可通过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考核机制来约束工作人员的行为。比如电力企业根据自身发展创新电费抄核收管理方法;电费抄核收人员加强自身职业素养,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完成工作;管理人员创新管理方式,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制度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另外也可以成立专门的管理小组采取走访的方式了解用户在用电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同时定期对电力设备进行检查维护,使企业和用户之间形成良性沟通,保证电费回收,提高电力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

5 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企业在其经营管理中应该重视降低线损的工作,认识到线损偏高主要是由技术和管理2个方面存在问题而导致的,意识到降低线损是系统性工程,应加强规划设计、运行维护、计量管理和用电管理,并持续落实技术和管理综合措施,保证资金和制度的支持,最后达到节能降损的目标。

猜你喜欢

损耗电力企业计量
《化学分析计量》2020年第6期目次
电力企业物资管理模式探讨
关注日常 计量幸福
计量自动化在线损异常中的应用
自我损耗理论视角下的编辑审读
关于电力企业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应用
变压器附加损耗对负载损耗的影响
非隔离型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功率损耗研究
大功率H桥逆变器损耗的精确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关于电力企业档案管理之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