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创新背后的“天眼”
2018-11-29
★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如何使用“向善”,如何防范技术革命带来的潜在风险,这是一系列值得持续探索的命题。
新科技赋能社会创新,让不少老生常谈的社会问题——视障、环境污染等,开始有了新的解决之道。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朱莉
如果我们短期内找不到某一起食物中毒事件背后的真正元凶,这会不会引发恐慌?
2018年3月,一场恶性食物中毒事件在全美爆发,数百人由于误食有毒食物被紧急送医,其中五人丧命。
美国食药管理局(FDA)参与了事件调查,并且很快锁定事件元凶——一种被大肠杆菌污染了的生菜。用这种被污染的生食蔬菜做成的沙拉让食用者在短时间内中毒。
但在接下来对受污染生菜产地的调查中,FDA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众多产自不同地区、不同农场的同类品种生菜被不同的分销商混合处理,二次加工、贴标之后再贩售至全美各地的超市、餐馆和零售店,这使得FDA耗费数月才最终找出问题生菜的源头,进而得以针对有毒生菜进行召回。
参与此次事件调查的FDA相关负责人事后公开表示,这是FDA近年来遇到的最复杂的有毒食品溯源调查。
信息记录混乱、数字化程度低下是零售业供应链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这类问题,全球零售巨头沃尔玛与IBM展开合作,凭借区块链技术开发食品安全解决方案。2018年10月,沃尔玛公布了区块链食品追踪项目,要求旗下所有绿叶蔬菜供应商在2019年9月之前将供货等数据上传到区块链,使其食品供应链管理实现全数字化。
可以预见的是,供应链信息上链使得整个流程更加透明,链上信息的不可篡改性也大大降低了问题食品溯源的难度。根据沃尔玛的测试统计,在把供应链流程移至区块链之前,平均需要7天时间来追踪某种食物的来源,现在使用区块链技术后,这个数字已减少到2.2秒。
类似这样的新科技,在不少老生常谈的社会问题上已有新应用。
让视障者“看见”
Be My Eyes就是这样的社创企业。创始人Hans在2012年时遭遇意外事故致使双眼视觉障碍,他饱尝了失明和视觉障碍人士的生活不便之后,从病友处获得灵感,创立了Be My Eyes。这是一款简单易用的智能手机App,将视觉障碍人士与讲同种语言的志愿者连接起来,通过一键呼叫找到当前在线的志愿者,再通过手机视频来帮助视障人士识别生活中的物品和场景、完成一些他们难以独立操作的任务。
这款应用的使用方法并不复杂:视障人士打开这款App后,通过手机摄像头将面前需要辨认的或者需要阅读的东西拍下来,而另一端的志愿者将会第一时间为其描述所拍摄的实际情况。通过这一手段,志愿者就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充当视障人士的双眼,帮助其看清世界。
据了解,因为每一个失明用户发出的请求并不仅仅只针对一个帮助者,而是面对整个帮助者网络,如果一人不能及时回应,系统会直接转到另一个志愿者那里。
除了下载应用成为志愿者外,Be My Eyes还需要多种多样的支持与帮助,如为开发团队提供翻译服务,帮助他们将该款应用译成更多文字的版本。通过在不同的国家吸引志愿者,满足使用不同语言的视障人士需求。
Be My Eyes的手机App对所有残疾人士永久免费开放,且不加入任何广告。公司最初是以非营利组织形式运作,通过捐款支撑App运营。后来,在认可其社会价值的基础上,包括微软和奇点大学在内的美国多家商业机构对Be My Eyes进行投资,在App中加入针对商业产品售后客服的呼叫接口,将盈利模式引入,帮助公司成功转型成为可持续的商业化运作。
现在,Be My Eyes的线上社群里聚集了140万名志愿者,他们分布在全球150个国家,用180种语言为8.4万名视觉障碍人士提供服务。
“与巨头公司相比,小企业,尤其是初创企业,有更大的灵活性,而且它们常常可以在巨头忽视的领域专注于某一个痛点,打造出一款很棒的产品或服务。”奇点大学的另一位导师、曾在微软担任医疗创新实验室主任的Michael Gillam这样评价。
“还有很多初创企业利用科技解决疾病、贫困、教育、环境污染等各方面的社会问题。一旦找准了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门槛不高的技术也能产生很好的效果。”Gillam说。
Plastic Bank是科技赋能社会创新的又一个示例。
公司于2013年诞生于加拿大,最初的愿景便是“保护海洋从清除塑料垃圾开始。”他们在如海地、印尼、巴西等沿海欠发达国家推广“塑料货币”,从当地居民手里采购海岸上清理出的塑料垃圾,再卖回欧美等发达国家,以此种方式在当地同时实现环保和人民增收。Plastic Bank还利用区块链技术发布了数字钱包,帮助参加塑料交易又没有银行账户的当地人记账和日常消费支付,也方便了公司采购塑料时的跨国付款。
在这家公司的不断推动下,海地目前每天有两千多名收集人员在海岸清理塑料垃圾,发展出30家塑料回收市场,过去三年塑料垃圾回收总量达到三百万公斤。
科技推动社创升级
2016年10月,IBM、沃尔玛开始与清华大学和京东合作开发区块链在零售业的商品防伪追溯业务。事实上,这种供应链管理是区块链技术在加密货币之外的首要商业应用场景——追溯商品产地,打击伪劣假冒。
2018年3月,京东发布了《区块链技术白皮书》,展示了京东区块链防伪追溯平台已接入超过400家品牌,覆盖一万余款商品,上链超过10亿条商品追溯数据,合作单位中不乏宝洁、雀巢、美赞臣等国际知名品牌。
根据京东供应链创新项目负责人的消息,京东下一步将会使区块链与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结合,连接线下实物和线上数据,在无人仓库管理、无人车配送和无人超市补货等场景落地更多应用。
就在几年之前,人工智能、区块链等还是人们印象中黑科技的代名词。而短短几年之后,这些技术已经在真实的商业场景和社会创新中产生出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美国硅谷的奇点大学有一个颇为知名的研究结论:科学技术的发展呈指数型增长,人类历史上最近100年的社会发展变化等于之前2万年所有发展变化的总和。
2018年7月,南方周末跟随社会价值投资联盟(深圳)的社创独角兽团队赴硅谷探究针对大规模社会问题的科技解决方案。在奇点大学,从事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研究的哥伦比亚大学教授Hod Lipson提到了一个他亲自尝试的有趣实验:2018年初,亚马逊的首家无人零售店Amazon Go在西雅图正式对公众开放,凭借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等技术实现“不排队、不结账、无收银台”的颠覆式零售体验。Lipson和儿子一起光顾了这家无人超市,他特地从货架上取下一件商品,在离开之前故意转交给了儿子。事后发现,Amazon将该款产品的售价金额从他儿子的账户上划走,而非他的账户。
“Amazon无人商店里的摄像头可以精准地判断哪位顾客拿了什么东西,中间有没有再放回去,有没有转交给别人。这是智慧零售的典型,省下了很多人工成本。”Lipson说。
而在大洋彼岸的中国,智慧零售在无人超市的基础上又迈出了新的高度,阿里未来酒店2018年11月初在杭州西溪园区开业了。
客人进入酒店后,一个约1米高的机器人替代了人工前台。它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将客人的信息导入整个酒店的智能系统。完成人脸识别之后,电梯会自动打开,将客人送至房间所在的楼层。在房间门口再次刷脸识别后,房门也会自动打开,整个入住过程完全自动化。在房间里,开灯、开空调等指令也统统无需动手,只要呼唤天猫精灵并下达指令即可。在酒店餐厅、健身房等场所发生的任何消费都会被人脸识别系统记录到客人的账户中。最后退房关门的一瞬间,电梯会自动打开等候,酒店的智能派单系统会通知附近的保洁人员前去打扫卫生。
听起来像是好莱坞科幻大片里的场景?毕竟马云曾说过,未来已来。
巨头们的力量
近年来,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不断成熟,加速孕育出工业4.0,给商业发展和社会创新带来重大变革。
在2018年11月初召开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一份过去三十年间全球市值前十位的上市公司排行榜揭示出科技崛起的明显趋势:在1997年和2007年的排行榜中,只有微软一家科技企业上榜。而到了2017年,上榜企业中有七家是互联网巨头,其中美国占据五家,中国的阿里巴巴和腾讯分别位列第七和第八位。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的统计,2017年,全球科技研发投入第一的仍是美国,约为5274亿美元,在全球研发投入中占比25%;中国位列第二,全球占比20%;排名第三的日本仅占8%。中国的科技力量发展迅猛,科技话语权也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加强。
“大企业、尤其是巨头公司,在这一轮科技发展竞赛中展现出很强的优势。无论是资金实力、人才储备还是研发能力,都是小企业无法比拟的。”Lipson告诉南方周末。
以近年来大热的人工智能为例,为了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各大科技巨头正在通过大力度的研发、投资与并购,抢占人工智能的制高点。
2014年,谷歌斥资4亿英镑收购了英国的人工智能公司Deepmind。除了Alpha Go在2016年与人类的顶尖围棋选手一战成名之外,Deepmind的人工智能技术还在内部发挥很多作用,例如帮助谷歌管理数据中心的冷却系统,平均节省30%能耗。
但由于短期内能变现的商业应用尚不明确,在被谷歌收购以后的几年里,Deepmind一直在亏损。不仅如此,谷歌每年还需要给Deepmind注入大量研发资金。这种情况同样发生于谷歌旗下其他几家研究智能医疗、机器人、自动驾驶等前沿科技的子公司。如果没有搜索引擎业务强大的现金流和盈利能力做支撑,谷歌不可能具备对多项改变人类未来的科技进行持续研发的能力。
在2018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马化腾也说过,人工智能等技术正在形成新的产业链,从技术研发到应用落地,从软件、硬件到服务,需要全球协作才能实现最优化的配置。腾讯2017年在美国西雅图建立了首个海外人工智能实验室,而谷歌旗下的自动驾驶公司Waymo今年也在上海设立了独资子公司,开始拓展中国市场。巨头们正在成为科技创新全球协作的最有力推动者。
繁荣背后的风险
几年前,当硅谷的一众互联网公司在全球范围攻城略地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同时担任Facebook、eBay和惠普等科技公司董事的美国著名风险投资人Marc Andreessen曾经提出过“软件吃掉世界”的口号,意在提醒新一轮科技泡沫正在逼近的风险。而在今天,奇点大学将它改成了“人工智能吃掉世界”。
关于人工智能超速发展对人类社会可能产生的威胁甚至破坏,学界和业界对此一直争论不休。以比尔·盖茨、霍金和伊隆·马斯克为代表的一派预言人工智能最终可能危及人类文明,而以扎克伯格为代表的另一派则认为这纯属无稽之谈。
毕竟,一方面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正在使众多产业自动化升级,大量工作岗位消失,人被机器所取代。高盛集团纽约总部的股票做市交易员在2018年年初由500人缩减至2人。而另一方面,基于这些技术的许多产品和服务距离大规模普及应用依然有很长一段距离。估值80亿美金的Magic Leap在疯狂烧钱7年后终于在今年发布了第一款增强现实的产品,但却因产品效果与之前的宣传实在差距太大,被人冠上了“美国乐视”的名号。全球领先的无人驾驶公司Waymo掌门人也在最近承认“完全意义上的自动驾驶汽车在路上普及还要几十年”。
马化腾在2018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针对未来人工智能是否能够做得可知、可控、可用和可靠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如何避免人工智能危害人类个人或整体的利益,人工智能所做的决定,是否最终仍然需要由具体的人来承担责任”。
针对这个问题,奇点大学的导师们给出了相似的看法。“人工智能技术非常强大,而且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因而确实有可能对人类构成极大威胁。但在人类历史上,科技发展常常产生一些正面的、对人类有益的影响。好比100年前人们对是否应该发展化学制品有很大争议,因为担心会有生化武器出现。30年前大家对是否应该发展基因遗传学举棋不定,因为觉得基因编辑技术有悖伦理。但到目前为止这两项技术对人类产生的影响主要还是正面的。所以对于人工智能技术,我认为人类应当继续推进其发展,但要非常谨慎,找到可以控制的方法。”Lipson如此评价。
“最关键的问题是人类选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其他人做什么事。”Gillam补充说,“人工智能只是工具,它可以为善也可以作恶。人类其实有大量机会与机器智能合作,不妨把未来的人工智能当做一种人类自己培育出的智慧物种,在培育它的过程中提早准备控制它的方法。而使用它的人,应该将其造福人类的作用放大,而不要使用它来作恶。”
正如马云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所说:“我相信人类拥有的智慧是机器永远都无法获得的,机器可以更聪明,可以更快速,也可以更强壮,但是机器永远不可能有价值观、有梦想、有爱。机器只有Chip,而人类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