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暴力欺凌依法防范和对策研究

2018-11-29侯淑芬

法制博览 2018年10期
关键词:德治法治

摘要:校园暴力欺凌事件层出不穷,给家庭、校园、社会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伤害,本文从法治与德治两个角度对防范校园暴力欺凌给出了有效的、可操作性强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校园暴力欺凌;法治;德治

中图分类号:D922.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8)29-0062-02

作者简介:侯淑芬(1981-),女,山东阳谷人,硕士研究生,中共济宁市委党校法学教研部,研究方向:行政法学。

近几年,新闻报道出的校园暴力欺凌事件层出不穷,而且呈现出频率增加、结果恶化、涉事人员低龄化等趋势。2017年,全国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的校园涉嫌欺凌和暴力犯罪案件2486件3788人;提起公诉3494件5468人,比2016年同期增加了1907人,增长了50.3%。就在本文撰写之际,网上媒体报道广西北海一中学女生因不堪校园欺凌选择了跳楼自杀。校园暴力欺凌对于卷入其中的学生身心健康危害巨大而且影响深远,可以说其已成为当前教育事业的一大痼疾。就校园暴力欺凌事件频发的情况,李克强总理曾做出专门批示:教育部门要会同相关方面多措并举,特别是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坚决遏制伤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行为。

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统一,在防范校园暴力欺凌这一问题上也应如此,我们既要加强对校园暴力欺凌的法律教育与预防,同时也应当注重学生的道德培养,双管齐下,真正做到防范校园暴力欺凌事件的发生,保护好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维护好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一、完善相关立法

在我国,无论是人们的固有观念还是现有的立法在各方面都表现出了对未成年人权益的过度保护,这里的未成年人没有做任何具体的划分,具体到实际案件中,既有暴力欺凌行为的受害者,当然也包括行为的实施者。而且实践中对未成年人校园暴力欺凌当事人的处理,大多采取的也是教育、感化等做法。这样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相关未成年人免于刑法的处罚,然而也带来了免于刑法处罚的“副产品”——无视法律的存在,屡教不改,欺凌行为继续存在。另一方面,暴力欺凌的受害者因行为实施者未受到应有的惩罚,又面临着二次伤害。

对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立法经验,制定单独的校園反暴力欺凌法,也可以通过修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在立法或修订法律前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明确校园暴力欺凌的定义,细化其类别,制定出相对应的惩处措施。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可以适度降低刑法适用年限,适度扩大未成年人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罪种的范围,并且司法实践中还应当严格的予以执行,否则法律形同虚设,依然无法改变现状。

二、加强校园法治宣传教育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要求,“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发布的《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也将中小学生作为法治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对此,国家教育部门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配备相应的教师、教材等等,然而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因为我们的学校、老师并没有对法治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甚至有的还认为浪费了时间,而把法治教育课上成自习课,或者在临考试前换成语文、数学等“主课”。另一方面,也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比如师资力量达不到,教材不适用等等。法治涵盖内容广泛,也不可能在中小学全部灌输给学生,我们要做的是通过简单的讲解让青少年在学生时代树立法治意识,形成法治思维。法治国家、法治社会的建设有赖于每个公民的参与,尤其是我们的中小学生。为此,就需要通过各种生动有趣的方式调动起中小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比如举办法治夏令营,编写动漫防范校园暴力欺凌读本,参观少管所,邀请检察院、法院、律师等相关专业人士定期到学校讲课,设立“法治课堂”等等。

在法治宣传教育中,要明确界定校园暴力欺凌与“小打小闹”、“开玩笑”等行为之间的区别,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明确自己的行为界限,法律明确禁止的绝对不能触碰。此外,通过法治的宣传教育,学校以及社会要向学生传达出对校园暴力欺凌“零容忍”的坚决态度,要让学生对校园暴力欺凌不敢、不做、不想。

三、要对校园暴力欺凌给予足够的重视

校园暴力是未成年人犯罪的温床,目前未成年人犯罪总数占到了全国犯罪总数的70%左右,这一数字可谓是相当严重了。因此,无论是学校还是每个家庭,乃至整个国家、社会都要对校园暴力欺凌给予足够的重视,切不可将其认为是同学之间的打闹而选择忽略,或者是事情发生后,担心影响学校声誉而选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处理方式。

校园暴力欺凌之所以屡禁不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沉默”。数据显示,大约53%的校园暴力欺凌受害者选择了沉默,而沉默就是校园暴力欺凌滋长的温床。因此,要有效防范校园暴力欺凌,一个很重要的举措就是,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重视到让受害者可以对校园暴力欺凌大声的说“不”,在受害者与暴力欺凌对抗时能得到应有的支持,而非让受害者与家人独自承受来自校园暴力欺凌的伤害。为此,学校应当设置专门的人员或者机构,让受害者在受到校园暴力欺凌时能找到人投诉,投诉后有回应,有反馈,有有效的解决办法。

四、运用传统文化培养德育青少年

很明显,在防范校园暴力欺凌上仅仅依靠法律手段是不够的,还需要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素养,而在道德培养方面,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明显的优势。而且当前我国也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国家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升到了国家层面,传统文化的学习也进入中小学课堂。因此,我们应当利用好当前的有利时机,有了国家的大力倡导,再加上学校、社会尤其是家长的密切配合与大力支持,将防范校园暴力欺凌的法治与德治有效结合起来,一定能给未成年人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一)将家庭教育提上日程

当前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任何的岗位,或者技术都需要相关的证照才能进行,否则,就是不具备相应的资格,一旦从事就属违法,比如,无证驾驶,可唯独父母这一职业不需要任何证件即可轻松获得。社会不断变化,父母们在教育孩子上也应当与时俱进,否则就会在亲子关系等方面出现诸多问题。刑法上有故意杀人、过失杀人的罪名,父母们因自己不重视家庭教育,不懂家庭教育,而让孩子步入歧途,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与杀人又有何分别呢?习近平总书记也曾经强调过要注重家风的建设,“世界的和平始于家庭”,由此可见,一个家庭的教育,对一个人将来的成长与发展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全国如火如荼的进行着,这是一个良好的契机,幸运的是,我们的家长也在家庭教育中开始觉醒,一小部分家长开始通过学习不断地反思,成长自己,在引领孩子慢慢的往德育方面转变,或者两方面兼顾。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媒体宣传或者学校、图书馆、社区讲座的方式唤醒家长对教育的认知,认识到身教的力量,从而让家长自发自觉的承担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并教育好下一代,甚至下下一代的重任。进而预防校园暴力欺凌事件的发生,并能够将我们的孩子培养成国家的栋梁之才。

(二)发挥学校主渠道作用,努力提高学生道德素养

学校生活对于学生的道德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未成年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都在学校,创设具有道德感染力的学校生活是学校以及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教育部等多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就将主要篇幅都放在了对学校的要求上。然而,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学校和老师都把教育的重点放在了学生的成绩上,或者说偏重于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对学生道德修养的教育,然而我们的教育者们没有认识到的是对人的教育远重于对知识的传授。另一方面,学校老师的分工细致,关于学生的心理问题、成长烦恼等等好像只归班主任管,学生只能去找班主任解决,其他任课老师无权过问或者不想过问。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校“教”和“育”的割裂。当前面对层出不穷的校园暴力欺凌事件,我们的学校也到了该觉醒的时候了,应当将学生的道德培养重视起来。传统文化的学习不在于会背多少古诗词,而是要将传统文化中优良的道德品质深刻领会并且付诸实践。如此,我们学生的道德修养以及校园的人文环境将得到极大的改善与进步。

(三)充分利用社区的作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方面,基层治理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而基层治理又几乎囊括了各个领域,其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领域。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之后,几乎全国所有的社区同时行动起来,想方设法在自己社区开展传统优秀传统文化的各种活动。社区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方面有着自己的优势,比如,它与家长距离最近;举办的活动家长也比较信服,愿意参加,因此,社区完全可以利用周末的时间举办相关的文化活动吸引家长和学生参加,比如,张家港市的锦绣社区就有一个“国学课堂”,社区为读书会的参与者免费提供活动场所、桌椅、电教设施等等,目前“国学课堂”已经开办了将近两百期,参与的最小的孩子甚至都不到三岁,像这样从小就在孩子的心里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孩子在社区的国学课堂上吸收的都是正能量,社区还经常举办志愿者活动,孩子们也会参与进来,如此,长期坚持下来孩子的人生一定会有一个坚实的道德基础。据了解,这样的“国学课堂”或者“国学读书会”在全国有很多,然而获得当地社区支持的只是一小部分。我们希望将来全国各地的社区都能积极参与进来,或者与当地的图书馆联系,定期举办国学诵读等活动,将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并且生根、發芽,乃至长成参天大树。

习近平总书记说: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治与德治的结合是防范校园暴力欺凌最有效的路径选择,只有将法、德的种子种在学生的心中,才能有安定的校园环境,学生们也才能成人成才。

[注释]

http: // news. china. com/ domesticgd/ 10000159/ 20180306/ 32160496_all.html # page_2.

周洪双.加强对校园暴力的法律干预[N].光明日报,2016-05-09.

[参考文献]

[1]王静.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治理法治化探析[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2).

[2]俞伟跃,耿申.大力防治学生欺凌和校园暴力 为学生健康成长护航(续)——综合施策防治学生欺凌和校园暴力[J].基础教育参考,2017(4).

[3]向敏.中美校园欺凌防治比较[D].华中师范大学,2016.

[4]杨岭,毕宪顺.中小学校园欺凌的社会防治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

猜你喜欢

德治法治
在法治护航下实现新飞跃
用“问道”之理 求“德治”之功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以德治企,诚实守信
——湖北亿立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法治与德治并举的哲学思考
浅析德治社会与法治社会的不同特征及转化
以德治厂 诚信待客:记大连塑料机械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