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程建设的方式推进名著阅读
2018-11-29葛小丽
葛小丽
当前,名著阅读现状和课程指向之间的矛盾显而易见,如何改变这一困境,让名著阅读教学呈现出应有的生机和意义,趋向更为科学的系统,我们选择:以课程建设的方式推进名著阅读。
一、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名著阅读课程
在阅读之初构建起一套相对合理的课程系统甚为必要。以课程为纲领,科学有序深入名著阅读之中,是事半功倍的有效策略。我们的课程内容包括推荐书单、阅读策略、教师导读、读书成果四个主要组成部分。
1.师生“众筹”书单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结合课标和青少年阅读需求,同时兼顾作品的时代性和经典性,在进行问卷调查和师生“众筹”的基础上,一份初中生分级阅读书单应运而生。
例如,初一书单的核心理念是:基于学生阅读需求。其中包括《草房子》等儿童文学,《小王子》等童话故事,《西游记》等神话故事,《三体》等科幻故事,《鲁滨逊漂流记》等漂流历险故事,以及《欧亨利短篇小说选》等短篇小说。书目选择都建立在充分尊重初一学生阅读需求和阅读体验基础之上,以适合阅读作为基本出发点。
2.提供可操作的“脚手架”
怎样阅读才能读有所获?如何让学生实现深度阅读?阅读之初,给学生提供合适的“脚手架”,形成系统性阅读思维,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名著阅读方法。我们在课程中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这样的阅读“脚手架”,具体案例如下。
澄清:你理解故事了吗?停下来回想你已读的内容然后回答自己之前的问题。
联系:你如何与故事产生共鸣?找到一种方式将自己与故事情节或者人物联系起来。将故事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评价:你是否认同故事中的情节?形成关于故事或人物的个人观点。
预测:你认为之后会发生什么?做一个猜测然后一直读下去看看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问题:还有什么不清楚吗?你还想知道什么?
这几个问题可以在初始阅读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思维,进而实现多角度和有创意的阅读。
3.教师导读指向规划和推介
名著阅读中,教师定位在哪里?教师导什么?如何提供最为适切的导读?反复论证之后,我们将导读内容聚焦为三个点。(1)阅读规划:帮助学生厘清阅读的节奏与时段,合理规划阅读进程。(2)阅读方法:推荐读书方法,提供探究问题,启迪学生思维。(3)阅读资源:遴选推荐有价值的适切的资源,拓宽学生阅读视野。如此,形成名著阅读课程系统中完整而有价值的教师导读内容。
4.追求个性和多元的读书成果
阅读是多元的,也是极具个性化的。读书成果作为名著阅读课程有机组成部分,我们更多追求的是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
首先是关注阅读个性,提供多种可能。以《三国演义》(41~60回)为例,为学生提供如下方案,学生选择或创造属于自己的读书成果呈现方式,鼓励不同特质的学生以独有方式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
方案1:故事会。抽取“赵子龙单骑救主”“张飞大闹长坂桥”“舌战群儒”“群英会蒋干中计”“草船借箭”“苦肉计”“连环计”“借东风”“火烧赤壁”“华容道”“三气周瑜”等情节,参加阅读小组大PK。
方案2:请你来挑错。各组抽取任务,完成“赵云、关羽、张飞”“曹操”“诸葛亮”“周瑜”中任何一人的41~60回大事年表,并推举代表展示研究成果,看哪个小组的阅读效果更好。
方案3:《三国》好声音。约几个好朋友,选一个大家喜欢的三国人物或情节,找到相关视频,为视频中的人物配音。
方案4:微電影拍摄。组织《三国》剧组,着手拍摄《三国》微电影,准备参加学段末的“《三国》电影节”。
方案5:研究性报告。读完《三国演义》前60回内容,《三国演义》阅读过半,小说中的哪个人物或哪个情节引起你的感慨、惋惜或悲喜?请写一篇文章,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阅读感受。
其次是关注阅读过程,提供分享平台。名著阅读是一个持续的完整的过程,我们关注阅读过程性成果,注重多种方式的评价激励,借助微信公众号和微信群等在线分享平台,以快享机制促进伙伴交流,为读书成果过程性呈现与评价提供了便捷的工具。朗读者、经典品读、读书报告、绘本、思维图、名著拼图等经典名著阅读作品也应运而生。
最后是保障独立课时。基于学生的需求进行作品推荐,以科学的活动设计、个性化的评价方案组成一套相对独立完善的名著阅读课程,分级分层推进,构建一个阅读系统,名著阅读会是不一样的效果。
二、设计丰富而具有深度的名著阅读课堂
借助研究性阅读有序推进,同步设计丰富而具有深度的阅读课堂,或分享或研讨,让阅读走向深入,形成一个完善的名著阅读链条。
1.案例1:《红岩》阅读(来自北京十一学校李月芹老师)
这是《红岩》(9~14章)阅读中的一节过程性分享课,教师设计三个趣味性展示分享活动检验读书效果,形成以脉络图、拼图和演读视频为载体的读书成果。
活动一:《红岩》故事脉络图。请以章节或故事情节为主线,完成9~14章故事脉络图,力求重点突出、思路清晰,形式可以创新。
活动二:《红岩》故事拼出来。①每人制作8~12张拼图卡片。②其中的陷阱卡(错误项、迷惑项)数量不超过三分之一。③拼图形式可以让对手拼正确顺序、依据信息猜故事人物等。
活动三:《红岩》故事演读。在《红岩》9~14章范围内,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和小伙伴一起分角色演读。
此课以趣味为基点,以活动来推进,通过三个各有侧重、各具指向的课堂活动,实现名著阅读的过程性的关注和读书方法的引导,不失为一种可借鉴的形式。
2.案例2:《呼兰河传》阅读(来自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尚颖、刘琪老师)
①尝试双师教学,发挥教师优势
本次阅读课堂教学两位老师首次尝试双师教学,刘琪老师机智灵活,能从学生问题中找到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点,尚颖老师自大学以来就是萧红的忠实粉丝,一直关注、研究萧红的作品和评论。双师教学的形式为两位教师搭建了一个发挥各自优势和才能的平台:一位着力于思维点拨,一位聚焦于学术引领,一动一静,相得益彰,为名著阅读分享交流课提供了新范式。
②设计读书沙龙,静静读书探讨
阅读活动和阅读形式是激发阅读兴趣的起点,也是整本书阅读的初步阶段。但读进去,还需要读出来,我们希望学生能够在安静的环境中品读,在深入的探讨中研究,让整本书阅读真实地发生。因此,我们模仿电视访谈节目,以主持人、嘉宾、讨论者共同就一本经典名篇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讨论的形式,让学生由浅层感悟到深层探究,由感性认知到理性分析,更好地认识《呼兰河传》的价值。读书沙龙的尝试为名著阅读课堂找到了理想的落脚点。
此案例为《呼兰河传》整本书阅读完成后的总结性课型,执教者别具匠心地使用双师教学模式和模拟品读栏目、创建读书沙龙方式落实名著阅读。本节课对于名著阅读课堂中教师的真正作用的发挥以及读书课堂的形式创新做了有益的探索。
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程,设计丰富而具有深度的课堂,开发适切而便于操作的阅读工具,将经典名著阅读建设为一个完备的课程系统,如此,或可最大限度实现名著阅读的价值。
(作者单位: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肖佳晓
xiaojx@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