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一种履职叫“传承”

2018-11-29张小栋

浙江人大 2018年9期
关键词:海宁市云龙海宁

张小栋

他是一个整天与泥土打交道的农民,却偏要做一个文化人。在他的手中,云龙村出了自己的蚕桑志书,建起了村级文化园和文化记忆馆,成为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

他叫范卫福,海宁市人大代表,海宁市周王庙镇云龙村党委书记,他正在一步步接近当初传承海宁蚕桑文化的梦想,以满腔热情实践着特有的履职模式——“传承”。

一叶一丝的牵挂

牵出一项人大决议

2002年,范卫福当选云龙村党委书记,交到他手中的,除了工作资料,还有一批珍贵的照片。“翻开这些照片,儿时对蚕桑文化的碎片记忆一下子浮现出来……”他如获至宝。

海宁的蚕桑业,始于汉代,兴于唐宋,民国进入全盛时期,衰于抗战时期。新中国成立后至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海宁的种桑养蚕和丝绸加工业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从桑苗繁育、蚕种制造、养蚕,到缫丝、织绸、服装加工的完整产业链,成了全国蚕桑生产先进单位。

如今,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海宁种桑养蚕的村子越来越少,蚕桑生产成为云龙村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如何用一根丝、一叶桑串起古今记忆,传于后世,成了范卫福最牵挂的事。2009年,云龙村蚕桑生产民俗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中的代表性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2年,范卫福当选海宁市人大代表,他有了把这件事“搞大”的想法。这一年,海宁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他提出了“关于要求加大对种桑养蚕以及丝绸产业保护的建议”,要求除了加大对海宁蚕桑、丝绸产业的保护,还要规划蚕桑丝绸生态保护区。因涉及海宁市发展总体规划,建议办理暂被搁浅。2014年,他与周王庙的其他市人大代表再次提出了“关于要求保护蚕桑种植有效传承蚕桑文化的议案”,再陈传承蚕桑文化的深意,“伴随着蚕桑产业的逐渐衰退,富有地方特色的蚕桑民俗正面临消亡和被遗忘的尴尬境地。特别是‘80后、‘90后的年轻人,对蚕桑文化已经开始陌生。如何让子孙后代了解蚕桑习俗,提高种桑积极性,将优秀的民俗文化保留下来,并且得到传承和发扬是当务之急……”大会主席团研究决定,该议案交由市人大常委会闭会后处理。

也正是这份坚持,催生了海宁市人大常委会的《关于突出种桑保护重点、有效传承蚕桑文化的决议》。这是海宁人大历史上首次为了传承文化而作出的决议。同年底,《海宁市区域性蚕桑保护规划(2014—2020)》出台,海宁市同步推进种桑保护和蚕桑文化传承。

一书一站的守护

守住心中那份记忆

2018年,对范卫福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他参与编撰的《云龙蚕桑志》正式出版了。

2012年,当他写下那份代表建议时,一项计划也随之正式启动——编一本关于云龙蚕桑文化的志书。近年来,他一边四处走访,收集几代云龙人传下的资料和照片,整理国内外来云龙参观访问人的手稿,一边找专家请教,联合中国丝绸博物馆、浙大出版社、海宁市档案局、海宁市史志办倾力打造。

6年多时间,《云龙蚕桑志》终于出炉,近300页,170余幅照片,记录了一个村庄从南宋到现在的蚕桑生产和蚕俗文化发展历程。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在志书的序中如此评价:“早在70年代,云龙是当时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交流的重要窗口,小小一个云龙村,成了杭嘉湖地区蚕桑产业的一颗明星……”

这期间,范卫福又带领村班子建起了蚕俗文化园、四季智能蚕室、蚕俗记忆馆等。2015年11月,他们创作的村歌《云龙谣》参加浙江省第二届村歌大赛,获得了创作和表演两个银奖。

云龙的蚕俗文化氛围愈发浓厚,而范卫福又开始琢磨另一件事儿——守护最后的实体建筑:云龙茧站。云龙茧站建于上世纪60年代,是老底子村民收购贩卖蚕茧的地方,作为承载云龙村蚕桑丝织发展过去和未来的实物载体,在蚕桑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现在茧站已是‘风烛残年,再不修复将会彻底废弃。”范卫福扶着云龙茧站的舊窗户说,在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老建筑与新改造的共生结合一直是个难题。“可总要有人去做啊。”在年初的海宁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上,范卫福提交了“关于进一步注重文化保护,修复云龙茧站的建议”,要求抓紧对云龙茧站实施抢救性修复。

该建议被列为本年度海宁市人大常委会重点督办件,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祥华多次到现场调研,牵头协调主协办单位。目前,云龙茧站已被列入海宁市文物保护点,并且与中国丝绸博物馆签订中国蚕桑生态资源库和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传习中心建设协议,未来可期云龙茧站将被再利用,在海宁蚕桑丝绸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新的作用。

一村一品的带动

带来新的融合与传承

一项人大常委会决议,一本专业志书,一个修复的茧站,核心只有一个——把海宁的蚕桑文化传承下去,利用起来。对此,范卫福既是守护者,也是执行者。在他看来,传承就是既利用好老辈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又让这些宝贝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造福村民。于是,他把蚕桑文化融入了美丽乡村建设,致力于打造属于云龙村的一村一品。

2015年云龙村成功创建海宁市一星级美丽乡村,2016年成功创建海宁市三星级美丽乡村,2017年又创建海宁市五星级美丽乡村。村里各项事业稳步发展,村容村貌有了质的飞跃,村民的归属感与自豪感日益增强,幸福指数显著提高。

今年初,云龙村成了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中的民俗文化村和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

春夏之交的海宁,明媚的阳光洒满绿树枝头,空气中散发着特有的果香,100多棵70年以上的老桑树挂满桑果迎接八方来客。走在云龙村特有的“蚕俗路”上,一路连接着14个云龙故事,用点连线、线成片的方法,把村里的蚕俗文化园、全龄人工饲料四季养蚕体验基地、云龙蚕桑记忆馆、生态农业体验馆和云龙茧站串了起来,形成了一个集蚕桑生产示范、蚕桑文化体验、蚕桑民俗展示、蚕桑非遗传承于一体的蚕桑生产文化休闲体验展示区。

浓绿的老桑树下,艺人们展示着剥茧、缫丝、扯丝绵的传统手艺,孩子们笑逐颜开,一口小白牙映衬着丝丝桑葚紫……这幅最初在范卫福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如今就真实地展现在眼前。

不忘初心,继续前行。范卫福带着他的蚕桑梦已经走过了16个年头,未来,他还将一直走下去……

猜你喜欢

海宁市云龙海宁
丁云龙:公益路上显大爱
刘海宁作品(一)
天下奇观海宁潮
苏云龙作品
周云龙教授
浙江省海宁市举办少儿现场书法大赛
海宁声音
海宁市优质茧收购的实践与体会
云龙湖浮游动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同题赛场”走进浙江省海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