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2018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GII)》管窥中国创新力

2018-11-29工信部赛迪智库工业科技研究所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 2018年8期
关键词:细分集群经济体

工信部赛迪智库工业科技研究所

通过对《2018GII报告》各级指标进行分析,梳理出我国大幅提升指标以及在创新效率、创新集群等方面取得的主要成绩,总结了在体制机制、模式创新、融资引资、人才培育等方面存在的短板,探寻提升国家创新力的重要途径。

2018年7月10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美国康奈尔大学和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共同发布了《2018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GII)》(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主导,自2007年起每年发布一次,至今已发布11份年度报告,成为全球政策制定者、企业管理执行者工作的重要参考。我国继2016年成为首个进入全球创新指数前25强的中等收入经济体之后,在2018年《报告》中排名再度跃升,在全球126个经济体中排名第17位,首次进入全球最具创新性的前20个经济体之列。这不仅显示了我国近年来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取得显著成效,同时也为其它发展中国家起到了积极示范作用。

中国已成为全球创新版图中重要一极

“全球创新指数”以创新投入、创新产出两个次级指数的平均值计算得出,整套指标体系由制度、人力资本与研究、基础设施、市场成熟度、商业成熟度、知识与技术产出、创意产出等7大类共80项细分指标构成。《报告》基于对全球126个主要国家与地区的创新能力、表现和可衡量成果的评估,按照得分高低进行排序。2018年,中国排名超过加拿大、挪威、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首次进入全球创新前20强,排名第17位,很多细分指标都取得不俗成绩,在全球创新竞争中进入领跑行列。

单项指标成绩亮眼

成为全球创新领头羊

2018年,中国创新投入排名上升4位,与其他发达国家差距不断缩小。创新产出排名首次进入全球前十,超过大部分高收入经济体。在80项细分指标中,“国内市场规模”“提供正规培训的公司占比”“本国人专利申请量”“本国人实用新型申请量”“高技术净出口占比”“本国人工业品外观设计申请量”“创意产品出口在贸易总额中的占比”等7项细分指标已连续两年位列全球第一。这些指标的突出表现说明,我国部分创新领域已经进入领跑全球的行列。

部分指标大幅进步 支撑整体创新实力持续提升

近年来,我国在优化营商环境、完善创新网络、提高创新产出能力、建设文化创意服务等方面的工作成效显著,多项细分指标提升幅度明显。2018年,我国创业服务基础设施和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易于创业”细分指标排名大幅上升23位;企业间的创新合作日益紧密,“合资战略联盟交易”排名上升17位;科技论文产出数量和质量显著提高,“科技论文”排名上升12位;创意成果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印刷和出版生产占比”排名上升15位,这些指标的变化表明,过去曾经制约我国创新能力提升的痼疾正在不断得到克服和化解。

“创新效率”维持前三 转变发展方式动力强劲

创新效率代表了一国创新投入获得的创新产出数量,旨在对创新体系和政策的有效性进行评估,计算方法是产出次级指数得分与投入次级指数得分之比。2018年,我国创新效率排名位居卢森堡和瑞士之后,继续保持第3位,与2017年持平。尽管目前仍处于中高收入经济体梯队,但我国创新体系的整体效率已大大高于全球多数高收入经济体。这表明,在创新投入水平相同情况下,我国实现了更多的创新产出,将为我国转变发展方式、构筑经济新优势提供强大的动力。

创新集群表现优异

创新资源集聚效应更加凸显

区域层面的创新集群已经成为国家整体创新绩效的重要驱动力。2018年,我国在创新集群方面也取得显著成效,与日、美共同占据了全球“创新集群”榜单前20名中的15个席位。这意味着我国已成为全球仅次于美、日的创新集聚效应显著的国家。深圳—香港、北京和上海3个区域创新集群进入榜单前20名,分别处于第2、5和12位,这表明北京、上海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同时,以深圳和香港为核心的粤港澳大湾区也日益成为具有世界水平的科技创新中心。此外,我国创新集群表现出较高的技术领域聚焦度,以上集群大都聚焦于数字通信领域。

由《报告》看中国创新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由《报告》看,尽管近年来我国创新指数不断攀升,创新投入和产出日益增强,但一些细分指标的表现同时也表明未来我国实现创新发展需要突破的重点方向。

体制机制仍是制约创新的短板

我国“创新体制机制”一级指标位列第70位,较2017年上升8位,但依然大幅落后于欧美等高收入经济体,表明我国创新体制机制建设仍相对滞后,是制约创新发展的短板。从细分指标看,我国“政府工作的有效性”和“解决企业破产”两个指标分别排在第48和第52位,较2017年分别下降1位和2位。“易于创业”“监管质量”和“法律环境”指标分别排在第73位、第87位和第75位,处于相对落后区间。“裁员遣散费用和带薪周数”指标排名较2017年上升4位,但仍然位列100位之后,亟待改进提升。

商业模式与组织模式创新滞后导致竞争力减弱

在构成“知识与技术输出”和“创意输出”的细分指标中,“信息技术服务出口”“信息技术商业模式创新”和“信息技术与组织模式创新”位列第78位、第55位和第43位,较2017年分别下降了1位、9位和14位。在“基础设施”一级指标中,“信息技术应用”较2017年也下降了2位,排在第63位。当前,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时期,信息技术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基础,上述细分指标的下降释放了我国参与新一轮全球竞争实力有所削弱的信号,值得引起关注。

企业融资难及外资引入难是完善市场环境的阻碍

我国“市场成熟度”和“商业成熟度”一级指标分别位列第25位和第9位,“市场成熟度”指標较2017年上升了3位,有小幅进步。从部分细分指标看,代表我国市场及商业环境成熟度的指标“易于保护中小投资者”“小额贷款总数在GDP占比”“应用税率”和“信息技术服务进口”分别排名第97位、第70位、第72位和第90位,较2017年均有小幅度上升。“国外资助的研发支出”和“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分别排名第94位和第77名,较上年分别下降了4位和9位。上述指标不仅远远落后于高收入经济体,在中等收入经济体中排位也靠后,亟需进一步完善企业的融资引资环境,加强产融结合,发挥好金融资本的创新加速器作用。

创新型人才培育不足

创新后劲乏力

我国“人力资本与研究”一级指标位列第23位,较2017年上升了2位,排名进入高收入经济体区间。细分指标中“预期受教育年限”和“每百万人口中的全职研究人员”指标较2017年出现小幅下降,分别位列第71位和第47位。“高等教育入学率”和“高等教育入境留学生占比”分别位列第55位和第97位,较2017年分别上升7位和1位。上述指标在发展中国家排名中也相对落后,人才教育水平制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这将可能导致未来我国的创新后劲不足。

深化改革 提升中国创新力

面对《报告》中显示的中国创新力不足,为了弥补在体制机制、模式创新、融资引资和人才培育等方面存在的短板,有必要多举措发力,提升創新力。

加大改革力度

不断释放创新活力

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有效提升政府工作效率,优化创新环境。发挥行政动员能力优势,建立和完善符合当前科技创新规律的资源配置方式。打造激励企业创新、保护创新成果、促进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政策环境,进一步扩大科研人员的自主权。完善支持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真正落实并逐步扩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研发设备加速折旧等政策。

强化模式创新

提升信息技术底层支撑力

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契机,强化模式创新。通过组织模式创新有效汇聚创新资源,推动创新主体由独立研发升级成为产、学、研、用、融协同创新、科研投入由国拨和企业自投转变为众筹资金等更为灵活多样的方式。通过生产模式创新有效提升生产效率,推动生产从大规模走向小批量、从集中式转向分散式、从同质化转为个性化。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有效降低推广应用门槛,推动新技术新产品及时进入市场,促进供给与需求的精准匹配。

优化市场环境

拓宽企业融资和外资引入渠道

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鼓励各地方政府设立技术创新基金,完善知识产权转移交易体系和无形资产抵押贷款体系,为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放宽外资准入条件,进一步放开资金短缺产业外资进入股比限制,分阶段取消外资股比限制。明确外资资助研发成果的归属,强化外资资助研发成果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引导外资支持大学、科研院所及企业从事技术研发。

注重人才培育

为创新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撑

加大实施“千人计划”等人才引进计划力度,壮大创新型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加强与国际权威创新机构、科研院所、知名高校等合作交流,不断提高创新型人才的创新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开放教育资源,降低接受高等教育相关成本,吸收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奠定坚实基础;构建更加适应产业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校企合作育人,提供更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

猜你喜欢

细分集群经济体
工作图什么?
购买一个度假产品
电信运营商集团客户价值评估及细分研究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集群品牌是集群整体的品牌还是集群产品的品牌?
新兴经济体分裂为三大阵营
市场细分中的市场泛化策略
三种经典网格细分算法的研究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