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肉牛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018-11-29杨丹娇扎西何宗伟杨珊肖贤勋张敏李有智吴建平四川康定66000四川稻城67750

四川畜牧兽医 2018年11期
关键词:肉用肥育胴体

杨丹娇,扎西,何宗伟,杨珊,肖贤勋,张敏,李有智,吴建平(.,四川康定66000;.,四川 稻城67750)

牛是世界上分布最为广泛、存栏量最多的大型牲畜之一,牛肉也是受众群体最大的肉类品种之一。肉牛产业是中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肉牛生产迅速发展,目前已经跃居世界第三位,肉牛生产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节粮型畜种比重、保证国家粮食安全,还可以调整居民膳食结构,改善人民生活,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肉牛产业逐渐成为我国畜牧业中极为重要的产业之一。

1 影响肉牛生产的因素

1.1 品种和类型 品种和类型是影响肥育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如英国品种能在较小的年龄达到所要求的胴体等级,出栏早,肉中脂肪较多,而大型品种,则出栏时间较迟,瘦肉多。肉用体形越显著,其产肉能力也就越高。国外优良肉牛品种有西门塔尔牛、夏洛来牛、利木赞等,国内优良品种有秦川牛、鲁西黄牛等,也可以选择上述品种与本地大黄牛杂交的品种。

1.2 年龄 肉牛饲料报酬的高低,除受性别、品种和饲养类型等因素影响外,与年龄也有重要关系。通常年龄越大,每千克增重所消耗的饲料越多。因为年龄较大的牛,增加体重主要依靠在体内贮积高热能脂肪,而年龄较小的牛则依靠肌肉、骨骼和各种器官的生长增加其体重。肉牛在出生后第一年生长最快,以后生长逐渐减慢,故国外肉牛的屠宰年龄一般不超过2岁。

1.3 性别 传统的肉牛业,一般是将公牛去势后再肥育。但近半个世纪来的许多研究表明,公牛的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均明显高于阉牛,且其胴体瘦肉多、脂肪少,符合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因而,公牛的肥育逐渐得到重视。现在欧洲大多数国家均趋向于将公牛直接肥育,以高效率地生产大量优质牛肉。公牛的肥育性能之所以优于阉牛,是由于其睾丸分泌大量翠酮,因而生长较快,并相应地提高了其饲料利用率。公牛的胴体重、净肉率、肉脂比和眼肌面积大于阉牛。总之,关于公牛在肉用性能上的上述指标均明显优于阉牛,但对24月龄以上的公牛,肥育前宜先去势,否则肌肉纤维粗糙,且有膻昧,食用价值低。

1.4 饲养水平和营养状况 在饲养不良的情况下,牛体重大大降低,肉的产量和质量明显下降。反之,若日粮营养水平过高,并不能进一步提高饲料报酬及其他肉用性能,反而增加了胴体脂肪的大量沉积,相应地降低了瘦肉量,饲料报酬率也降低。提高日粮营养水平可明显提高肉牛生长速度和饲料报酬,对促进脂肪沉积、改善胴体质量、提高优质切块肉牛产量有显著效果,总趋势是营养水平越高,牛肉质量越好。中国地方改良品种,通过高营养水平育肥,可以生产出高质量的牛肉。根据生产目的,适时调整、提高日粮营养水平,可以增加经济效益。

1.5 杂交 杂交后代牛具有生长快、饲料报酬高、牛肉品质好等优点。可选择夏洛来、西门塔尔、利木赞、澳牛等优良肉用品种与本地牛杂交获得的第一、二代杂种牛或三元杂交后代育肥。三品种杂交比两品种杂交效果好。以往用我国一些省(区)的山区小黄牛与秦川牛、南阳牛等品种的公牛杂交,近年又用所得后代与第三品种(西门塔尔牛、利木赞牛、短角牛、夏洛来牛等)进行杂交,其后代无论是生长速度、体重、体形、产肉性能等方面均优于两品种杂交后代。

2 肉牛育肥

2.1 育肥模式 我国肉牛育肥模式大体有3种:6个月以内的短期育肥模式;6个月以上、12个月以下的中期育肥模式;12个月以上、20个月以下的长期育肥模式。短期育肥模式利用的是架子牛的“补偿生长”生理特性,目的是获得最好的饲料报酬和与之对应的最大红肉产量,特点是成本低、周转快、产出投入比低。中期育肥模式利用了短期育肥生长快和饲料报酬高与长期育肥产肉量多和肉质好的特点,在肉质上可兼顾高中档两层消费市场。我国现有产业模式虽已经能够长期育肥产出质量最优的高档牛肉,但产品还极其短缺,在牛种与育肥技术模式的选择以及牛肉市场层次定位上还不成熟。

2.2 饲养管理 科学饲养,对架子牛进行体内外驱虫,可提高其增重效果。在一周龄前,应让其充分饮水,多饲干草,少喂精料,以后增加精料,减少干草饲喂量。夏秋以青草为主,冬春则饲喂青贮、氨化的饲料。按照先粗后精、先干后湿、定时定量、少给勤添、喂完饮水的原则饲喂。每天早晚各饲喂一次,自由采食粗料,适当定量精料,每天每头牛喂2~3kg精料。随时观察牛的采食和排粪情况,及时调整采食量。严格做好疫病防治和卫生消毒工作,发生疾病及时治疗。

3 我国肉牛生产亟待解决的问题

3.1 肉牛品质 缺乏优质肉用牛品种,我国一直没有培育出专门的肉用牛品种。牛肉生产主要依靠黄牛品种如鲁西牛、南阳牛、秦川牛等,以及引入品种的杂交后代,优良的肉用品种资源匮乏。肉牛良种化程度低,目前我国黄牛的改良率不足15%,本地良种肉牛及外来改良牛之和仅占35%,与国外肉牛品种杂交配套系有很大差距。良种化程度低是制约我国优质肉牛生产的最根本因素,导致肉牛增重慢,牛肉质量差,饲养成本高。基层推广体系不健全,推广人员少,待遇差,素质不高,多数基层站点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技术水平亟待提高,必要的冷藏设施和仪器设备不足,影响了畜禽品种的改良和推广进程。

3.2 肉牛生产周期长 国外15~18月龄的肥育去势公牛平均屠宰重为582千克。母牛产犊间隔不超过12个月,而我国出栏肉牛中18月龄的商品牛很少,6月龄的商品牛根本没有。一头肉牛从配种受孕到产犊需9个半月,从犊牛到育肥牛出栏又需18~20个月,生产一头肉牛需28~30个月。除品种因素外,还有以下原因:繁育体系不健全,养殖户往往重牛群数量而轻质量;饲养管理不科学,多数肥育场采用“低精料长周期”的育肥方式,造成肉牛出栏周期相对较长;饲养方式与国外存在差距,肥育过程中饲料、品种、年龄相差很大,造成育肥期长,效率低。

3.3 商品肉牛出栏率低 我国肉牛出栏率与发达国家相差很大,我国肉牛平均胴体重也比世界各国平均水平低得多。且我国存栏肉牛平均产肉量仅为45千克,而发达国家平均每头存栏牛产肉量为120千克,美国为115千克。

3.4 繁殖成活率低 我国母牛繁殖成活率平均为72%,本地黄牛体型小,往往因胎儿过大而难产,杂种牛犊的难产率高于当地黄牛。冷配技术人员操作不规范也人为造成肉牛的多种不孕症,延长了生殖间隔。

3.5 死亡率高 国内肉牛的全程死亡率高达5%。动物传染病严重影响了我国肉类及其制品进入国际市场。特别是临产前的犊牛死亡率为6.1%,其中大部分(72%)死于难产,犊牛死亡率和发病率高的直接原因是营养缺乏和管理不善。

3.6 肉质不稳定 国产牛肉大多为中低档牛肉,优质牛肉较少,造成出口牛肉价格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80%。国内的大宾馆、饭店及外资餐厅,每年都要从国外进口数量不小的牛排、小牛肉等。

4 总结

中国牛肉市场和肉牛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良种率、饲养规模、技术水平、屠宰加工水平、市场规范度等),中国牛肉市场的健康发展还需要依靠自己强大的肉牛产业链,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大力发展新兴集约化、规模化育种和养殖,生产优质牛肉,把中国生产的牛肉及牛肉制品推向国际市场。

猜你喜欢

肉用肥育胴体
肉用犊牛的饲养管理及疾病防治措施
肉牛育肥技术
影响猪胴体瘦肉率的因素及提高措施
现代化养殖场肉用牛饲养管理要点解析
湘沙猪配套系杂交组合肥育、胴体及肉质性状配合力测定
肉用仔鸡的饲养管理要点探讨
日粮添加灰毡毛忍冬藤叶粉对肥育猪血清生化指标与脂肪代谢的影响
中国西北地区肉用动物弓形虫血清学调查
胴体原本没那么美
味精与高脂日粮对生长猪胴体性状与组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