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高考考生“选-填-录”特征的调查与思考
——以浙江省2017届高中毕业生为例

2018-11-29付天宇王园园徐长江

中国考试 2018年9期
关键词:科目浙江省志愿

付天宇 刘 丹 王园园 徐长江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金华 321004)

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将浙江省和上海市作为高考综合改革先行试点省市,并提出“试点要为其他省(区、市)高考改革提供依据”[1]。随后,浙江省人民政府出台《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以下简称《试点方案》)[2],正式启动高考综合改革。2017年1月,《浙江省2017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录取方案》)发布,首次实行与《试点方案》相配套的招生录取办法[3]。经过3年探索实践,浙江省首轮高考综合改革于2017年8月实现平稳落地,培养出第一届“新高考”毕业生。

浙江省高考综合改革的核心在于增加选择权,体现“选择性教育理念”。具体而言,浙江省高考改革的特色主要在选考(包括选考科目及选考考试)、志愿填报和投档录取3个环节(以下简称“选-填-录”)。对考生而言,“选-填-录”是一脉相承、环环相扣的递进关系。

以往基于考生视角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高中生选择高考科目的意向[4]、特点及影响因素[5];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6]和学业规划的现状[7],高中生对高考综合改革的态度和社会认知度[8]以及高考综合改革下学生焦虑情况和心理疲劳现状[9],等等。目前尚未发现针对考生“选-填-录”特征进行研究的相关文献。浙江省2017届高中毕业生既是《试点方案》首次实施的对象,也完整经历了高考综合改革带来的种种变化,作为改革的第一批“吃螃蟹者”,他们对新高考“选-填-录”的过程最具有发言权;因此,有必要对第一届新高考考生围绕“选-填-录”进行调查。

1 研究设计

1.1 调查对象的选取

本研究以通过2017年浙江省普通类专业招生平行录取的考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在浙江省11个地级市进行数据收集,总共抽选175所学校,其中重点示范高中84所,普通高中91所。从每所样本学校中,随机抽取高考成绩水平不同的学生,男、女生大致各半。

1.2 数据收集

数据收集工作于2017年8月开始,10月底结束。总共发放问卷2 163份,回收有效问卷2 057份。考生样本的地区分布和基本情况见图1和表1。

图1 考生样本的地区分布

表1 考生样本的基本情况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考生的选考特征

2.1.1 考生选择选考科目的主要依据和态度

关于考生选择科目时优先考虑的因素:优先考虑“学科兴趣”(占比41.96%)的人数最多,其次是“学科成绩”(占比38.96%),基本遵循了兴趣和成绩优先的原则。考生对将来拟“报考专业要求及广度”(占比11.44%)和“今后学习和工作用途”(占比3%)等长远因素考虑相对较少。见图2。

图2 考生选科时优先考虑的因素

关于考生在选择科目时是否规划将来报考院校和专业:近71.93%的考生选科时已经规划了将来要报考的专业或院校,有28.07%的考生对院校和专业都没有规划,见图3。交叉分析发现,成绩位于一段和三段的考生大多会提前规划,一段考生注重规划学校,三段考生更注重规划专业。

图3 考生选科时对院校专业的规划情况

关于考生对选科结果所持的态度及其原因:有50.14%的考生对“如果能重新选择,您会对曾经选考的科目作出改变吗?”这个问题表示会改变1~2科,由此可见,近一半的考生对当初选考的科目并非完全满意。进一步调查改变选考科目的原因,有82.16%的考生表示是基于“选考科目的考试成绩不理想”,有6.49%的考生表示是自身的“选考科目与许多理想专业的选考要求不符”,仅有2.16%的考生表示是“太看重学习成绩而忽略了自身兴趣”。由此可见,大多数考生在选择科目上的动机略显功利,考生所选科目常常是基于各科分数优化组合的产物。

2.1.2 考生在选考科目上的比例分布特征

关于选考各科目的人数比例,调查结果显示:选考化学科的人数比例最多,占比56.68%,见图4。这同杜芳芳等[4]、刘宝剑[5]的调查结果一致。尤其值得重视的是,选考物理科的考生人数比例偏低。从全样本数据看,在参加2017年浙江省普通高考的25.01万人中,选考思想政治科的占41.87%,选考历史科的占43.48%,选考地理科的占47.79%,选考物理科的占35.78%,选考化学科的占50%,选考生物科的占50.08%,选考技术科的占29.12%[10]。上述数据与本次调查结果大体一致,说明抽样样本具有一定代表性。

关于考生在科目选择上的性别差异,调查结果显示:男生比女生更偏爱物理,女生比男生更偏爱历史和政治,见图5。除技术科目外,如果按照传统文、理分科来看,男生选考的科目整体上表现出明显的理科趋向,女生则表现出明显的文科趋向。在这一点上,该结果与以往调查相一致[4-5]。

关于不同成绩段位的考生报考选考科目的差异,调查结果显示:就单个选考科目来看,成绩越高的学生越倾向选择物理和化学,成绩越低的学生越倾向于选择技术,见图6。

2.1.3 考生参加选考科目的考试次数特征

图4 选考各科目的人数分布

图5 不同性别考生在选考科目上的人数分布

图6 不同成绩段位的考生在选考科目上的人数分布

对考生2次考试机会的利用情况进行调查发现:60.76%的考生3门选考科目都考了2次,且成绩越低的考生越倾向考2次;只有3.27%的考生3门选考科目都只考了1次,由此可知,96.73%的考生至少有1门选考科目参加了2次考试,这表明打破“一考定终身”得到了绝大多数考生的认可与接纳。

对考生参加选考科目考试次数的首要原因调查显示:在一些选考科目上只参加了1次考试,有72.22%的考生是因为“首次选考成绩很理想,再考不会有大提高”,且高考成绩段位越靠前的考生越倾向选择该选项;有22.22%的考生是因为“时间和精力有限,还要去学其他科目”,且高考成绩段位越靠后的学生越倾向选择该选项。见图7。另外,针对部分选考科目参加2次考试,有61%的考生是因为“首次考试没有发挥好,第二次会考好”,且高考总成绩越高的考生越倾向选择此项,见图8。综上,大多数考生参加考试的次数主要取决于首次考试的发挥情况;选考科目每科提供2次考试机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考生因偶然因素导致考试发挥失常而带来的不良影响。调查发现,“增加考试机会,打破一考定终身”是浙江省考生对新高考改革最满意的政策之一。

图7 考生参加1次考试的首要原因

图8 考生参加2次考试的首要原因

关于考生在寒暑假期间准备选考的时间利用情况,见图9。浙江省首届新高考考生的选考时间安排在每年的4月和10月。对学生而言,每年的4月和10月恰好是学期之初。调查发现,有76.29%的考生会利用寒暑假时间来准备考试。此外,结果显示在寒暑假所做的准备越不充分的考生,其高考总成绩越低。因此,4月和10月的选考科目考试给多数考生的寒暑假增添了备考压力,从这一点上来说,目前的新高考改革只分散而没有减轻学生的压力与负担。

图9 考生利用寒暑假准备选考的情况

2.2 考生的志愿填报特征

2.2.1 考生志愿填报前的准备情况

本研究调查了考生对未来职业生涯规划的清晰度,多数考生在填报志愿前有一定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见图10。交叉分析发现,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考生对未来职业生涯规划越清晰;城镇户口比农村户口的考生对未来职业的生涯规划更清晰。

图10 考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清晰度

关于考生对有关院校专业信息的了解程度,调查结果显示,69.49%的考生填志愿时对高校专业的了解并不够深入,见图11。交叉分析发现,城镇户口比农村户口的考生对有关院校专业信息的了解程度更高;不同成绩段位的考生对院校专业信息的了解程度不存在明显差异;那些在选科时对院校专业进行过规划的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对院校专业信息的了解程度更高。

图11 考生对院校专业信息的了解程度

2.2.2 考生志愿填报的影响因素

影响考生志愿填报的因素有很多,本研究分为外部因素(院校、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和内部因素(个人的特长与兴趣、个人的未来发展倾向、个人的家庭经济情况)。不同考生对2类因素的侧重也各有不同,结果见图12。就外部因素而言,虽然高考综合改革实行专业平行志愿来扩大考生的专业选择权,但仍有31.61%的考生填志愿时优先考虑院校情况(如知名度、综合实力),仅有10.35%的考生优先考虑专业情况(如冷热程度、就业前景等)。就内部因素而言,29.16%的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会优先考虑“个人特长与学习兴趣”,仅有15.26%的考生会优先考虑“个人未来职业发展趋向”。此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高校资助力度的增大,调查发现仅有1.91%的考生会优先考虑家庭经济情况。

图12 考生填报志愿时优先考虑的因素

2.2.3 考生填报志愿的数量及原因

在志愿填报数量方面,有47.14%的考生填满了80个志愿,仍有超过一半的考生没有填满80个志愿。交叉分析发现,考生的志愿填报数量在性别上不存在明显差异;就高考成绩段位而言,考生的段位越低越倾向于填满80个志愿,以增加投档录取的机会。在此基础上,还对考生是否填满80个志愿涉及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在填满志愿的考生中,87.86%的考生是想“充分把握每个录取的机会”,35.26%的考生是受到父母或老师建议;在没有填满志愿的考生中,59.79%的考生是“认准了个别目标院校或专业”,并且成绩越好的学生越倾向该选项,39.18%的考生是“不会合理填写80个志愿”。对于成绩不占优势的考生而言,要填满80个有效志愿并不容易。

2.2.4 考生志愿填报的困扰

与以往志愿填报相比,新高考招生录取在志愿填报方面有较大变化。为此,调查了考生在填志愿时遇到的困扰,见图13。有76.29%的考生不知如何有效参照往年的招录信息,这成为首届新高考考生志愿填报时面临的直接困扰。由于新高考改革取消文理分科,招生录取由分批改为分段且实行专业平行志愿,新高考背景下的考生位次和原高考的名次已有本质不同,因此往年原高考招生专业的投档分数、录取名次等不能直接用来参照对比。另外,虽然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考试院等广泛传播了专业平行志愿填报的策略与技巧,但仍有54.50%的考生“缺乏相应的志愿填报策略与技巧指导”;虽然新的招录办法实行专业平行志愿,但仍有49.86%的考生“对所填专业本身缺乏深入了解”。除此之外,40.87%的考生面对80个专业平行志愿,会产生“要不要填满?如何填满?”的困扰:一方面,填满80个有效志愿并非易事;另一方面,如果不填满80个,又可能会面临掉档的风险。

2.3 考生的投档录取特征

对高考各成绩段考生的实际录取段位分布情况进行分析,见图14。在首次实施分段投档录取的过程中,多数考生能在高考成绩相应的段位被录取。根据本次调研结果,我们认为虽然首届新高考招生录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程度的滑档现象,但就整体而言,2017年浙江省新高考的招生录取工作基本实现了平稳过渡。

图13 考生在填报志愿时遇到的困扰

图14 高考各成绩段考生实际录取段位的分布

考生对录取结果的态度调查结果见图15。有52.32%的考生对所录取的学校和专业都很满意,实现了“录其所愿”;有28.07%的考生“只满意学校”,分析原因可能是多数考生在填志愿时过分看重院校情况,忽略了专业,也可能是考生填志愿时对专业本身缺乏深入了解。此外,不同成绩段位的考生,对录取结果的态度也不一样,见图16。相比之下,成绩越高的考生“只满意学校不满意专业”的人数比例越高,而成绩越低的考生“只满意专业不满意学校”的人数比例越高:这说明成绩越高的学生会优先考虑好学校,其次才是专业,而成绩越低的学生在没有机会选择理想学校时,更重视专业。

图15 考生对录取结果的态度

图16 不同成绩段的考生对录取结果的态度

2.4 考生“选-填-录”的关系特征

2.4.1 考生选考科目与志愿填报

调查结果发现,有85.83%的考生倾向于选择有科目要求的专业志愿,其中61.03%的考生所填志愿里,一半以上的志愿有选考科目要求。可见,通过考生自主确定选考科目,高校确定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考生和高校之间的双向选择。

2.4.2 考生选考科目与投档录取

本研究调查了考生所在录取专业的选科要求,见图17。有46.32%的考生的录取专业没有选考科目要求,而有选考科目要求的录取专业里,物理科最多,其次是化学科。

图17 考生被录取专业的选考科目要求

2.4.3 考生志愿填报与投档录取

通过调查考生录取专业所在的志愿填报区间发现,65.12%的考生在前20个志愿内就被录取,20.98%的考生在第21~40个志愿内被录取,见图18。这可能与本调查所选一段位成绩考生人数占比多于全样本数据中第一段位人数占比有关。据此,我们也可得出,在面对首届新高考招生录取的新变化时,多数考生填报志愿时可能采取了相对比较稳健和保守的策略,以免掉档、滑档。

图18 考生录取专业所在的志愿填报区间

3 讨论与思考

3.1 选考科目

就考试内容而言,浙江省新高考实行“3+3”模式,打破了以往高考文理分科的壁垒,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考生“厌学”现象的产生。调查发现,大多数考生会优先根据自身兴趣和学科成绩来确定选考科目,但考生的学科兴趣和学科成绩并非完全匹配,一些学生受学校老师、家长的影响,会放弃感兴趣的科目而选择更容易取得高分的科目,即学生在选择选考科目时存在一定的应试投机倾向。另外,需要引起重视的是,部分考生在选考科目时很少考虑到拟报考高校及专业要求等较为长远的因素:对考生来说,这可能会导致其选考的科目无法与将来理想的专业志愿形成良好匹配;对高校来说,各招生专业与其设定的选考科目之间的联系将打折扣。产生该问题的可能原因:一方面是考生在选科时,对今后报考的院校和专业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规划意识;另一方面则是一些高校的专业选科要求还不够规范合理。

就考试形式而言,浙江省每门选考科目提供2次考试机会,打破了“一考定终身”。从这一点上看,高考综合改革确实让学生获得了极大认同;但就首届考生的实际情况而言,多次考试加重了学生在寒暑假期间的备考压力与负担。如果首次没发挥好,也可能会给学生造成负面影响,例如影响日常的课业学习、学习负担加大等;此外,也可能造成有些考生盲目地“刷分”现象。

3.2 志愿填报

浙江省首届新高考考生在志愿填报方面迎来许多新变化,机遇和挑战并存。从机遇来看,志愿填报由分批改为分段,使得每段考生有机会填报剩余的全部志愿;实行专业平行志愿,降低了考生被调剂到自己不喜欢专业的风险;最多可填80个志愿,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考生对专业或院校的选择权,提高了考生被录取的机会等。从挑战来看,实行专业平行志愿,既需要考生对不同的专业信息有相应了解,也需要对自己未来生涯发展作出一定的规划。另外,考生要合理有效填报志愿,既要结合自身的高考成绩及所属段位,又要考虑自身选考的科目与高校专业的要求。在新高考招生录取的第一年,浙江省许多考生并不知道如何合理有效参考高校往年的录取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考生填报志愿的难度。

对于志愿填报,考生既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又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多数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对未来的生涯规划有一定的清晰度,但也有很多考生对高校的专业缺乏深入的认识。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由于学生平时忙于学校课业,忽略了对高校专业的了解;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许多考生在填志愿时更看重高校的名气而非专业本身。另外,还有些考生对本科院校、独立院校和专科院校的区别缺乏明确的辨识,进而导致个别考生在填志愿时产生混淆,出现填报失误。

志愿填报是高校招生录取的前提与关键,直接决定考生能否顺利考取理想的高校与专业。因此,考生既要提早规划将来报考的高校和专业,主动搜集高校和专业的详细信息,又要结合国家、社会需要和自身实际,遵循“以成绩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以发展为目标”的填报原则。

3.3 投档录取

浙江省2017年普通类专业招生平行录取办法实行分段投档,以考生符合所填报志愿的选考科目范围为前提,根据考生高考总分,实行专业平行志愿投档,投档比例为1∶1[3]。实行1∶1投档,可降低考生因为名额有限而造成滑档的风险;此外,分段投档录取将使特色专业更受欢迎,其录取分数也会变高,在一定程度上将倒逼高校加强专业建设,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专业质量,但这种招录办法,也可能会导致出现热门专业越来越热,冷门专业越来越冷的趋势。另外,根据本次问卷调查,有近90%的考生在前40个志愿内就被录取,这可能是在首次面对与试点方案配套的招生录取新办法时,多数考生采取了相对保守、稳健的策略。另外,就录取结果而言,实行专业平行志愿提高了考生“录其所愿”的比率。

4 建议

高考综合改革作为我国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一环,其重要性显而易见。虽然高考综合改革在全国推开还有一段路要走,但是坚定不移地继续深化和全面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已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根据浙江省第一届新高考考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我们认为需从以下3个方面进一步深化高考综合改革。

第一,确保学生自主选择权,促进学生和高校进行双向选择。在选择性教育理念下,既要培养学生自主选择的能力,更要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高中学校和家长要维护学生的兴趣特长,充分尊重和合理引导,杜绝“唯分数论”和功利心理。各级政府要加大对高考综合改革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优先解决部分高中学校较为突出的师资短缺、教学设施不足等问题,以确保考生享有充分的科目选择权,教师能够顺利开展“走班教学”。此外,高校要紧跟高考综合改革步伐,推进选才和育人方式改革,结合自身特色和定位,进一步规范招生录取条件,设定科学合理的专业选考科目要求。

第二,优化服务指导能力,缓解学生的压力负担。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教育部门、高校、高中学校都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提高服务指导能力。特别是各级教育部门和高中学校要广泛利用线上线下等方式向学生及家长宣传介绍和解读高考改革的一系列新政策、新举措,做好答疑解惑工作;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在确定选考科目和填报志愿时把国家需要、高校要求和自己的兴趣特长、未来职业规划等结合起来。另外,在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和“分散学生的考试压力”这一工作原则的基础上,要妥善处理学生考试机会与考试压力的关系,通过完善选考安排来缓解学生的学业负担与考试压力。

第三,普及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做好升学规划。高考综合改革以后,高中学生在选择权增加的同时,也存在缺乏生涯规划教育和升学规划的问题。“选”“填”“录”3个环节一脉相承且环环相扣的关系,需要学生在选择选考科目时对今后发展作相应的规划。《实施意见》指出,要将生涯规划或生涯教育作为高中生的必修课,并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普及生涯规划教育。为此,高中学校要为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完善课程设置,有意识地对学生开展生涯规划教育,促使学生全面认识了解自己,放宽眼光进行长远考虑。另外,学生和高校之间的双向选择关系,需要学生提前进行合理的升学规划,为此,高中和高校应加强交流沟通来引导学生进行规划:高中可以邀请高校招生部门对招生专业和政策进行解读宣讲,高校也可以专门设立开放日邀请高中学生和家长入校参观了解。

猜你喜欢

科目浙江省志愿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初心》
我志愿……
2024年拟在河北招生的普通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发布
浙江省第一测绘院
2018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2017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让讨厌的科目“牛”起来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