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 静水深流
2018-11-29吴佳男
文/本刊记者 吴佳男
静水深流万年,终汇成江河湖海;医者深耕一甲子,新华杏林根深叶茂。
有种气质和精神,一直被一脉相承。
传承的是大医情怀,传承的是大爱无私,传承的是多学科齐头并进,传承的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
1957年9月4日,曾参与筹建上海第二医学院,时任仁济医院院长的曹裕丰召集了一次会议,目的在于为一所新筹建的医院起院名。“要在一张白纸上‘领异标新二月花’,创出新意,创出特色,创出自己的风格。”
“从多方面考虑,我认为起名‘新华’比较好。”一位与会人员此语刚落,叫好声四起,大家都认为这一名字既能体现新医院的“新”,也能反映新医院新人、新事、新思想,可预示新的医院年年、月月、天天有新的气象。
60年芳华,只争朝夕。
历经最初的筚路蓝缕,到“东进华章”,再到而今的“千天序曲”,于60年前正式创建,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的一代代开拓者、践行者们一直在不断矢志创“新”,接续“芳华”。
筚路蓝缕 敢为人先
至今,没有人能料到,当年基于群众需求和政策压力下建成的一株小小的幼苗能长成而今的参天大树。
1957年12月,经过此前数年酝酿,上海市人民委员会正式发文决定:将当时上海市杨浦工业区正在筹建的榆林区中心医院划拨给上海第二医学院(后并入上海交通大学)作为教学医院,同时将其旁边的上海市第四护士学校并入,成立一所新的综合型医院。以儿科为重点,服务周边包括纺织女工和儿童在内,三十余万百姓的这所医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市自行设计建设的首家综合性医院。
忆及过往,至今仍活跃一线,曾在建院之初搬砖加瓦,曾历任新华医院副院长、党委书记的陈树宝眼中闪光。“最初的儿科楼,我参与了建设。”1957年,尚为上海第二医学院学生的陈树宝一边学习一边和工人们一起劳动。1959年,他进入医院,成为第一批创业者。
在陈树宝的印象中,所有建设者身上都有一股用不完的劲头。“医院所在地当时还是工业区,很多医生和护士都是从其他教学医院调来的,离家很远,天不亮顶着星光来劳动,晚上伴着月色再回家,每个人都有主人翁态度,情绪非常高。”
陈树宝回忆,建设之初,全院近7000平方米的水泥路面,都是员工们亲自建设的。从不会到会,学着干,挖路基、铺石子、运黄沙、拌水泥。中心大道和通向儿科大楼的水泥路拓宽工程,是利用夜晚时间架灯施工完成的。“当时铁锹拍打水泥路面的声音和着大家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因为预算有限,加上医务人员工资,每年仅有几百万元拨款,建造配套用房几无可能,于是利用废旧材料,中医科门诊、中药库房、废料间和实验室等逐渐被建立起来。
“我们是‘被喂过奶’的一批人。”1980年进入医院,现新华医院新生儿科主任朱建幸表示,医院发展60余年来,一批批具有探索精神的老专家和学科前辈亲手垒起了新华的一砖一瓦。在这些人中间,有儿科学界学贯中西的一代宗师高镜朗先生,也有曹裕丰、郭迪、梁其琛、李丕光、何尚志、陆道炎、佘亚雄、陆汉明、丁文祥等著名医学专家,而朱建幸等“第二代”,有幸蒙受老一代儿科前辈的教诲,也正在将优良传统继承并发扬光大。
“在60年发展过程中,新华人一直秉承了创新创业、勇于突破、敢为人先的精神。”新华医院党委书记唐国瑶告诉记者,这是新华人身上最为根本的符号。
“正是因为老一辈创业者的贡献和拼搏,才成就了现今拥有完整儿科体系、各学科综合发展、实力强劲的大型综合医院。”新华医院院长孙锟告诉记者,60年来,无数人将青春泼洒给新华医院这片热土,将智慧倾注于岗位,用饱满的激情挺起了医院从儿科到成人学科的脊梁。
术写华章 儿科立身
追溯中国儿科发展历史,存在“北有诸福棠,南有高镜朗”一说。
“新华医院筹建之前,已被确定为上海第二医学院儿科系的教学基地。”自正式成为医院一员那天开始,陈树宝便根植儿科。他介绍,上海第二医学院儿科系于1955年正式建系,时值新华医院筹建,儿科系的第一批学生成为了中坚力量。
随着高镜朗、郭迪、富文寿、苏祖斐等众多著名儿科专家陆续加入,新华医院儿科在创立之初就打下了坚实基础。仅建院两年左右,儿科医疗技术就已不断成熟和提高,来院看病的小儿患者日均达到3000余人次。当时民间亦流传一个口碑:“只要到新华医院配一两瓶便宜的红绿药水,孩子的病就能在一两天内缓解或者痊愈。”
新华人亲手垒起医院的一砖一瓦。
出于对医院儿科综合实力的判断,为更好、更快、更多培养儿科高等医学人才,顺应广大人民群众就医需求,领导班子决定,再创建一所儿童专科医院。1962年,经申请通过后,新华儿童医院正式成立。新华医院和新华儿童医院施行了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两家医院同一儿科系)的管理机制。
1 新华医院镜馨园里的高镜朗雕像。
2 老照片和徽章记录了新华医院的辉煌历程。
自然,有了大师,有了“分院”,不代表儿科发展可一蹴而就。新华医院的儿科,也经历了学科分化的过程。“从最初的不分科,到分成儿内、儿童保健、儿童传染病等,再到后来的外科和骨科发展,必然经历一个过程。”陈树宝介绍,相对国内其他医院,基于整体实力,新华医院分科较早。
“事实上,早在1958年,新华医院儿科就已在事实上实现了分科。”提及新华医院儿科发展史,现新华医院大儿内科主任张拥军不无自豪。他表示,医院正式运营后,小儿外科和小儿骨科很快分离出来,独立工作。
“这两个学科的水平,代表一家医院的实力。”张拥军告诉记者,不仅如此,当时,新华医院在儿科教材的编写方面也在全国首屈一指。“《小儿内科学》《小儿外科学》《基础儿科学》《小儿传染病学》,新中国最好的儿科教材都是新华医院编写的。第一版《小儿内科学》是郭迪教授编的,《小儿外科学》是佘亚雄教授编的。”在张拥军看来,最初,包括以上两位专家在内,当初的“四大前辈”“十大金刚”高高竖起了医院的儿科大旗:新生儿筛查、冬眠疗法、儿童保健、儿童外科、儿童骨科等学科群星璀璨。
就在可大展宏图之际,自1966年开始,十年动荡期开始,新华医院未能幸免。“当时,全国医疗事业受到冲击,新华医院部分儿科人才受到波及,流失严重。但值得说明的是,虽然相关研究和教学暂停,但门诊并没有停。”陈树宝介绍,针对当时现状,医院及时采取了“打破岗位制,医生做服务员”等措施和机制,基本保障了医疗工作的持续开展。
十年动荡期结束后,新华医院儿科迎来了蛰伏寒冬后再次迅速发展的春天。医技水平实现了全国领先,但国产设备跟不上,国外产品进不来,成为制约儿科继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比如造影机。当时的设备效率很低,打药进去后,一分钟只能出2至3张片子。”为突破这一瓶颈,陈树宝等人联动周边自行车厂,按自行车运转原理设计了一款新的机器;联合电表厂,制造了一款新的心肺机。“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当时的设备很粗糙,但事实上加速了专业的发展。”
1982年,陈树宝参与了教育部公派,去国外学习心血管疾病的一个进修项目,系统学习了相关专业知识。归国后不久,恰逢美国世界健康基金会与新华医院展开超声诊断等合作,他有了大展拳脚的空间。“选择与新华医院合作,是美国合作方在中国考察许久的结果。”陈树宝介绍,也正是看中了新华医院以“土办法解决大问题”的能力和精神,合作得以达成。
当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进来后,新华儿科的超声诊断和多个科室的发展走入了快车道。
1965年,新华医院骨科在国内率先对脊柱侧弯97度的患者成功施行矫形手术;1969年,国内首例6600伏电击致心跳停止18分钟患者被新华医院抢救成功;1972年,新华医院在国内率先应用临时心脏起搏器;1973年,新华医院儿科专家在国内率先开展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并研发成功肠套叠复位机在全国推广;1973年,新华医院吴守义教授首创国内肢体延长手术器械,为小儿先天性、后天性各种肢体畸形的矫形手术奠定了基础;1982年4月14日,国内首例“脐-剑突”联体儿在新华医院分离成功……
3 学科东进,彰显新华人的大医情怀和社会责任。
强者风范 助力未来
在朱建幸看来,自现今上溯,新华医院前一个辉煌阶段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20世纪80年代初,因儿科医学水平实现了领先,新华医院也在全国围产学科做到了引领。”朱建幸介绍,全国第一本《围产医学》,由冯树模和吴圣楣等专家共同撰写而成。
强者有强者风范,大医自有大医情怀。当峰行远处,自有风景。时至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新华医院迎来了另一重要发展阶段。
1988年,此前与新华医院密切合作多年的美国世界健康基金会希望扩大合作。经上海市政府同意,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与美国世界健康基金会达成合作,双方联合创建中美儿童医学中心(后更名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时任新华医院党委书记的陈树宝兼任该中心院长。新华医院迅速组建了精干的领导班子,积极有效地推进了“中心”的各项筹建工作。
在很多业内专家看来,这次大动作,事实上是新华医院当时已然完备的学科体系和骨干人才的一次重大“东移”工程。
“新华医院的文化多年来讲求的是低调、踏实,静水深流。国家战略在前,新华人勇于承担责任,再次体现了奉献精神。”在张拥军看来,当时的新华医院,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中国南方儿科的“黄埔军校”,无论从国家儿科医学战略角度还是从上海儿科医学发展角度来看,人才的“多点开花”实属必然。
“在儿童中心的建设过程中,新华医院体现了无私精神。”陈树宝解释,从管理人员,到医生,再到护士,新华医院全方位输送了医务和管理人才,建设经费持续供给。自号召开始,陈树宝开始了新华医院和儿童医学中心两地间的不停奔波。
2017年1月23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设置国家儿童医学中心的函》正式印发,明确将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为主体设置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为联合主体设置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共同构成国家儿童医学中心。此举将充分发挥南北区域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完善儿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优化优质儿童医疗资源区域布局,有效提高儿童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最大的问题是学科精英的分配。就像家里的双胞胎,一个在内,一个在外,哪个留,哪个外派?”陈树宝当时承受了太多抉择。“当然,从大局来看,国家的支持,国外技术的引入,对于上海,甚至全国儿科医疗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
“当时去儿童中心的学科中,包括小儿心血管和血液病两个重要专业。”朱建幸也表示,虽然历经阵痛,但新华人无怨无悔。
时至2008年,历经十余年的发展,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逐渐进入独立运行阶段。
在业内诸多知名专家看来,新华医院当年虽有“割肉”之痛,但事实上也推进了医院自身学科的再次造血进程。
在张拥军看来,新华医院历经了之前的深厚积淀,虽遭遇了2000年的学科分流,但经历其后各种机制和模式的改造后,再次实现了自身学科的恢复和完善。
朱建幸表达了类似观点:新格局的形成,不光推动了新华医院儿科的再造,也推进了医院其他学科同步做大做强。“2004年开始,新华医院的成人科发展非常快。”在他看来,新华医院在2004年至2006年间,医疗收入从不到10亿元,到16亿元,几乎翻倍的增长,证明了这一成长。
1 1983年,《临床儿科杂志》正式出版。
2 医院正走在塑内涵、提品质的大路上。
“做不好,对不起前辈。”这是2000年,张拥军进入新华医院时对自己的劝诫。
学科联动 日增新华
2018年7月18日,新华医院的医生们为一位母亲(孩子)开展了一台特殊的手术——孩子的母亲躺在手术台上,医生的手术对象就是她腹中的宝宝;医生们要穿透孕妇的腹壁、子宫,直达孩子那颗还没鸽子蛋大的小心脏。
“查阅文献可发现,这是亚洲首例单中心独立完成的胎儿先天性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宫内球囊扩张手术,可写进医院发展史册。”主抓并亲力亲为此项手术的孙锟教授向媒体如此表示。
这一手术,代表的是现今新华医院儿科重症的诊疗水平,也是近十年来,该医院儿科、围产医学,甚至多学科联动水平的最新案例。外界评论,这也成为亚洲小儿心血管和围产医学的里程碑事件。
以优势儿科为品牌,多学科并进,是近年来新华医院的发展战略。另言之,60年间,新华医院的普外科、心胸外科、小儿呼吸内科、普外科、皮肤科、中医科、急诊医学科、药学部等学科齐头并进,打造了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的“十大金刚”。
“融合学科建设,是新华医院未来的重要发展脉络。以儿科为脉络,为主线,牵起医院多学科建设,是重要目标。”孙锟进一步解释,整体学科建设思路,并非具体到某个科室,而是在宏观上考虑医院整体学科路径和学科调整的价值。
自2006年开始,新华医院加大了人才引进的力度。普外科、心血管科、神经外科、消化科、皮肤科和泌尿外科等学科的知名专家陆续被引入,学科发展实现了又一级“跃进”。
当下,结合儿科和围产医学的优势,新华医院正在着力打造“生命千天计划(Early Life Plan, ELP)”。此项工程,也是新华医院的“十三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目前,各项工作已全面铺开,旨在构建人群资料-临床资料-生物样本全链条的生命大数据研究平台,探索生命早期编程与发育源性疾病易感性的关联,以期形成一系列发育源性疾病的早期筛查、诊断、遗传咨询与临床决策,提高出生人口质量,保障妇幼人群健康。
“当下和未来,结合国家要求,包括生命早期健康研究和实践,新华医院已进入以医疗质量为根本、科研为准绳的发展新阶段。”新华医院消化内科主任陈颖伟告诉记者,医院现已踏上了医、教、研协同发展的新征程。
持续抢占高地,也是新华医院所有领导班子成员的共同心声。“1958年至2008年,是新华医院的创业阶段,实现了学科的全面发展;第二阶段,是快速发展阶段,各学科做大做强;第三阶段,是医院内涵建设的重要时期。从初创期的1.0版本,到2.0版本,再到而今的塑内涵、提品质阶段,新华医院与国家发展脉络同步。”孙锟分析。
“现今,新华医院已形成并将继续打造四个品牌:一是创新创业,延续传统;二是服务品牌,将人文服务升级;三是学科品牌,实现儿科和成人学科的联动;四是人才品牌,以人才立院。”唐国瑶介绍。
“日增新华”,是新华医院人一如既往,以及未来发展路上的魂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