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滁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成效与建议

2018-11-29姚志宏定远县科学技术局

安徽科技 2018年11期
关键词:园区科技农业

◎文/姚志宏(定远县科学技术局)

滁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下简称园区)地处江淮分水岭区域,核心区位于定远县西卅店镇,总面积3.6万亩,分两期建设,一期建设2万亩。2014年初,根据滁州市政府的部署,定远县启动实施园区创建工作,2015年2月,国家科学技术部正式批准建设,建设期为2015年5月—2018年4月。3年来,市县两级政府高度重视,高位推进,采取了“加大投入、强化基础、搭建平台、双招双引、培育产业”等一系列“组合拳”,园区的建设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一、成效与做法

园区新增入园企业60家,累计达到81家,其中,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企业2家、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累计投资16.279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665亿元、新增产业建设投资11.975亿元、科技能力建设投资0.639亿元。新建省级农业科技研发平台4家、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6家。2017年园区实现总产值12.1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540元,人均纯收入较2014年净增长107%。核心区主要农产品“三品”(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率达到92%,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2%以上。三产融合初见成效,2017年核心区一、二、三产占比为29.4∶40.7∶29.9。

1.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夯实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整合农业、财政、水利、国土、交通、电力等相关部门项目资金,全力保障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新建金山滴水大道等“三纵五横”路网,加固改造青山坝、哑巴冲等中小型水库4座,打通3条主干水系。新建塘、渠、桥、涵、闸等农田水利设施230多处,整治高标准农田2万亩。完成配电工程6处,架设电网18000米。投资6000万元建成金山新村等2个美丽乡村示范点,新建5000平方米的创新创业服务中心。

2.完善园区组织体系建设,加大政策倾斜力度

2017年初,滁州市政府调整充实了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园区建设工作协调机制、调度机制以及考核机制,市县两级政府制定了若干支持政策。一是在建设用地方面给予倾斜。通过土地整治、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土地“增减挂”等途径新增的建设用地指标,全部返还园区,确保园区建设需要,累计安排建设用地800多亩。二是在土地流转方面给予倾斜。对土地流转面积大、期限较长的项目用地,政府优先安排土地整治等项目。三是在财政支农方面给予倾斜。定远县政府对入园企业采取项目扶持、以奖代补等形式,重点支持特色农业、设施农业、菜篮子工程、现代养殖业、农业产业化建设等。2017年度兑现财政奖补资金1570万元。四是在科技创新方面给予倾斜。对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平台等给予一次性奖励,对园区农业科技项目给予优先立项支持,对产学研合作项目按照税收贡献额度给予一次性补贴。2017年度兑现奖补资金236万元。五是在科技人才团队引进方面给予倾斜。对科技团队在园区实施的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给予300~1000万元天使投资支持。

3.坚持规划先行,高标准建设“四园一带一中心”

园区按照“四园一带一中心”的规划布局,重点建设了9000亩粮食与生物种业科技园、500亩农产品加工物流园、4000亩节水农业科技园、4120亩设施园艺科技园、核心区4800亩生态保育带,投资3500万元建成创新创业服务中心以及500亩创新创业基地。经过3年的努力,“四园一带一中心”建设初具雏形,为五大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强化双招双引,积极推进园区主导产业集聚发展

园区始终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结合,大力引进培育重点企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着力与高校院所合作,努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五大主导产业的培育有了新的突破。

一是以良种研发与推广为重点,加快推进粮食与生物种业发展。先后引进安徽省东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安徽理想种业有限公司等4家制种龙头企业。新建标准化小麦、水稻制种基地6000亩,培育新品种12个,年产良种3000吨以上,辐射带动新型粮食经营主体300多家。全县规上粮食储备及加工企业达39家,年粮食加工能力达400万吨,有效提升了粮食生产的科技水平,粮食单产较周边单产显著提高。

二是以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为重点,加快推进设施园艺产业发展。引进了安徽蓉徽远锦有限公司、安徽百卉园林有限公司等14家设施园艺企业,新建果蔬生产基地2500亩、苗木花卉生产基地1500亩,初步形成了设施蔬菜、食用菌、苗木花卉等三大功能板块。年产葡萄、水蜜桃、无花果、草莓以及无公害蔬菜等近万吨,各类高标准花卉300万盆、苗木300万株。培育乐农瓜果、振虹经果林等蔬菜、苗木花卉专业合作社25家。

三是以地方特色养殖为重点,加快推进定远健康养殖产业发展。黑猪是定远县最著名的特产,被列为国家首批地方猪种重点保种资源。中国农业大学吴常信院士牵头,新建了定远安康农牧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开展定远黑猪遗传育种选育、提纯复壮、健康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在示范区建设了池河、蒋集两大定远黑猪养殖基地,新建45个标准化养殖小区,全县生猪年出栏约200万头。安徽农业大学定远水稻、水产联盟联合,在定远县建设了稻虾共养示范基地18处,辐射带动全县稻虾共养面积突破7万亩,打造了定远龙虾、稻虾米品牌。

四是以菌菇和农产品加工为重点,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一期规划建设500亩,主要用于菌菇加工产业。传统粮油果蔬等加工企业集中布点在县经开区。重点引进安徽凯源粮贸集团有限公司、安徽众兴菌业有限公司等28家加工企业,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2017年实现加工企业年产值4.95亿元。

五是以电商服务和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加快推进涉农服务产业发展。建成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农村淘宝网店43个(其中核心区3个),实现核心区电子商务平台全覆盖。培育涉农服务专业合作社9家、社会化服务组织13家,初步形成“耕、种、管、收、储、售”全产业链的社会化涉农服务体系。2017年涉农服务业总产值达到3.64亿元。

5.突出创新要素建设,努力提升园区科技支撑能力

园区始终坚持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理念,通过实施招才引智计划,积极引导创新要素向园区集中。新建各类技术研发平台10个,其中省级4个、市级6个。柔性引进科技团队28个。累计实施成果转化项目24项,示范推广名优新品种34个、新技术23项,示范总面积25414亩,实现经济效益3.28亿元。获得中国地理产品标志1项、安徽省著名商标14项、省级科技成果18项、地方标准1项、专利(著作权)138件、有机产品3个、绿色产品84项、无公害产品认证75项。

一是搭建科技研发平台。采取产学研合作模式,共建安徽农业大学江淮分水岭综合试验站,累计投入3500万元,完成三大实验室、培训中心、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安徽农业大学专家教授领衔,组建小麦、水稻、杂粮、园艺、果蔬等11个产业联盟,每年拨付了300~400万元联盟专项经费。每个产业联盟由安徽农业大学选派1名首席专家和4~6名专家团队成员组成,主要承担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创业主体的培育职能。与中国水稻研究院合作,新建袁隆平院士工作站,开展水稻产业新技术新品种研发。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新建吴常信院士工作站,开展定远黑猪种质提纯技术研发。支持园区企业建设滁州市水稻育种、江淮黑猪遗传育种、小麦育种、茄科蔬菜组培、月季花品种选育等6家市级工程技术中心。

二是实施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2015—2017年利用国家“三区”人才项目支持,在园区成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配套拨付专项经费,柔性引进省级农业科技特派员54人,地方选派科技特派员78人,其中高级职称75人。每个特派员分别与派出单位、服务主体签订三方协议书,定点联系帮扶相关产业的重点企业、新型经营主体、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主要负责新技术、新品种的示范推广。

三是争取各类科技项目。截至2017年底,园区共争取各类科技项目累计8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项,省级项目13项,市县级项目68项,累计获得项目资金3715万元。通过项目资金的拉动,园区核心区科技研发投入累计达7587万元,其中科技项目资金投入3715万元,企业研发投入3872万元。

四是支持引导科技创业。先后建成安徽农业大学江淮分水岭综合试验站、定远县电子商务产业园、国家农业科技园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和安徽东昌科技有限公司青年农场主等创业实训基地,为科技创业者提供相应的办公场所和实习基地。开展创业培训指导120人次,孵化培育小微企业8家、网店经营业主45户、青年农场主28人、专业合作社62个、种养殖大户127户、科技致富能手103户。

五是推进园区信息化服务水平建设。通过产学研合作项目,建成皖江生猪信息共享平台、农特产品展示平台、农业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农产品物联网和区域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建设了微信服务群,为园区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开展科技创新和电子商务服务。

二、园区建设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园区已经初步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但是,农田水利工程、绿化亮化工程、农产品加工物流园等需要进一步加快建设。二是产业聚集能力有待进一步强化。园区农产品加工业企业相对偏少,规模较小,发展速度偏慢,对区域内种植业的带动能力较弱;以园区为载体的观光、采摘、旅游、农家乐等服务业刚刚起步,有待深度开发。三是科技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企业高层次人才数量较少,不能适应园区创新发展的迫切需求,研发平台建设相对滞后,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能力亟待提升。

三、园区建设与发展的建议

1.加大基础设施及配套能力建设

继续整合相关部门项目和资金,全面完成核心区标准化农田整治任务以及田林路渠配套建设;重点实施园区主干道美化绿化工程;重点推进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农产品交易市场、农产品冷链系统、旅游观光服务设施等建设。

2.集聚优势科教资源提升创新服务能力

引导科技、信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向园区高度集聚;吸引汇聚农业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等科教资源,发展面向市场的新型农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机构。支持建设星创天地、小微企业孵化基地、电商培训中心、科技服务中心等,努力提升园区培育孵化能力。鼓励大学生、企业主、科技人员、留学归国人员自主创新创业,使各类“双创”主体成为推动农业创新发展的主力军。

3.加大农业科技型企业的引进培育力度

引进和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成长潜力大的科技型企业,形成一批带动性强、特色鲜明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强化高新技术成果在农业中的转化应用,使产业链向中高端延伸,形成现代农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新业态。

4.培育壮大主导产业

围绕主导产业科技需求,重点开展科技合作与攻关,充分吸收外部技术成果,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加强不同产业链间的耦合,开展有机农业、品牌农业的试点建设。

5.加强电子商务建设

在现有的电子商务平台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京东及阿里巴巴等大型电子商务平台的合作,拓宽园区农资区域间的商务合作渠道;自建区域内循环平台,加强与区域内规模农资供需流通单位的协作。

猜你喜欢

园区科技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