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月圆情浓却含忧

2018-11-29

小学生学习指导(高年级) 2018年9期
关键词:情浓暮云苏辙

【经典诗作】

中秋月

〔北宋〕苏 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①无声转玉盘②。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yǐng)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很高,诗文书画皆精。他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属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yú)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fú)、蔡襄并称“宋四家”;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创作背景】

北宋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任徐州(在江苏省)知府。这年二月,苏轼与相别七年的胞弟苏辙相见,四月间苏辙陪苏轼同赴徐州。八月十五,兄弟俩共度中秋佳节。中秋之后,弟弟苏辙与苏轼再次分别。这首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字词注释】

①银汉:银河。 ②玉盘:月亮。

【全诗翻译】

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诗歌赏析】

诗的第一句要表达的是“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诗人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明月先被云层遮住,一旦“暮云收尽”,就会觉得清光更多了。句中并无“月光”“如水”等字样,而“溢”“清寒”,写出了月光如水的神趣。第二句,“银汉无声”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应该是有声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便由此传出。一个“转”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它的圆。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难怪诗人要赞叹“此生此夜”之“好”了。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大有机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紧接着引出“明月明年何处看”一句,表达出诗人淡淡的忧愁。后面这两句,意思连贯,对仗整齐。“此生此夜”与“明月明年”作对;“明月”之“明”与“明年”之“明”字同义不同,借来与前一句的两个“此”字对仗;再加上“不长好”“何处看”,一个否定,一个疑问,由此便产生出悠悠不尽的情韵。

【师之心语】

这首诗记述的是作者与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写法上,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归结到别情。诗歌形象集中,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同时也抒发了相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诗句流露出对爱弟的真挚感情,还隐喻着自感不能掌握命运的叹息。就是这淡淡的感伤,却是千万个与亲人离别的人对月抒怀的真实写照。真是月圆情浓却含忧!

猜你喜欢

情浓暮云苏辙
苏辙晚年诗中“老卢”为谁?
苏辙骂皇帝不为拆台为补台
心系桑梓 最是情浓
大茗山峰
中秋月
夏日雨后
登太白楼
苏辙:做苏东坡的弟弟是一种什么体验
苏辙的诗歌创作特点研究
幽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