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毒蘑菇毒素的分类与识别探讨
2018-11-29王鹏倞
王鹏倞
(海南师范大学,海南 海口 570100)
毒蘑菇是一种大型真菌子实体,如果误食,禽畜、人类等将会有中毒反应。很多毒蘑菇属于担子菌,也有一些毒蘑菇属于子囊菌。相关研究表明,全世界毒蘑菇的种类已经超过了1000种,其中,1/2以上的毒蘑菇在我国均有发现。在这些毒蘑菇中,有400余种含毒素比较少或处理之后可以食用,也有数十种强毒性毒蘑菇和十余种极毒性毒蘑菇,误食后将很快导致人死亡。毒蘑菇分布比较广,生长环境多变,一般在潮湿、隐秘的树林、草原比较多见。从宏观特征上来看,很多毒蘑菇与可食用的野生蘑菇十分类似,再加上野外杂生情况复杂,人们很容易混淆,进而导致人们误食。
1 毒蘑菇的毒素分析
目前,已经检出和确定的毒蘑菇毒素结构和中毒机理主要包括环形多肽、毒蝇碱、色胺类化合物、以恶唑衍生物、鹿花菌素、鬼伞素、奥类毒素等。环形多肽类主要包括鹅膏毒肽、鬼笔毒肽等。鹅膏毒肽通常指白色环八肽鹅膏毒素,分离可产生多种不同物质,比如毒伞肽类、毒肽酰胺类和毒肽羧酸类等。鬼笔毒肽是绿色双环七肽鬼笔毒素,可分离得到鬼笔毒肽类、鬼笔毒肽原类等物质,其毒性机理是能够损坏细胞核圈,抑制细胞核RNA多聚酶,阻止DNA向RNA转录,蛋白质合成被阻断[1]。毒蝇碱具有神经致幻作用,比如毒红菇、松果伞、豹斑毒伞和毒蝇伞等蘑菇均可产生毒蝇碱。该物质能够作用于副交感神经,减慢心跳,增强腺体分泌,兴奋中枢神经,进而使误食者出现流泪、流涎、流汗、幻觉和兴奋等症状,甚至还会导致昏迷和死亡。
2 毒蘑菇的中毒类型
毒蘑菇的中毒类型很多,常见的胃肠中毒症状为腹泻、腹痛、呕吐和恶心等,我国有160余种毒蘑菇均可产生此类中毒症状。神经精神症状包括精神抑制、精神错乱、精神兴奋等,有110余种毒蘑菇误食后会出现这类症状。溶血症状主要是面色苍白、腰背肢体疼、发热、寒颤、肾脏肿大、肝脏重大等,此类症状中毒潜伏期较长,鹿花菌容易引起此类症状,具有较强的毒性。肝脏损害型症状主要是由含有毒伞肽、毒肽的毒蘑菇引起,它具有较长的潜伏期,也具有极强的毒性,很容易导致患者死亡,目前有30余种毒蘑菇被误食后会出现此类症状。呼吸与循环衰竭症状,主要包括呼吸麻痹、急性肾功能衰竭、中毒性心肌炎等,此类症状患者有较高的死亡率[2]。光过敏性皮炎症状,主要表现是手臂、面部红肿,并存在针刺样疼痛,主要是由胶陀螺菌引起的。
3 毒蘑菇的识别方法
3.1 化学检测法
采用化学方法检测毒蘑菇应用的较为广泛,而人们对毒蘑菇的分类识别也正由个体水平向分子水平迈进。液汁显色法应用得比较早,它是将浓盐酸滴在干枯的菌盖、菌柄上,看是否会出现蓝色反应。此方法需要试剂少,操作简单,但通常在毒性较强的毒蘑菇中可应用。层析法分为纸层析法、薄层层析法,采用肉桂醛甲醇溶液,浓盐酸蒸汽发生显色反应,可分离鬼笔毒肽、鹅膏毒肽等;薄层层析法具有更高的灵敏度,操作比较简单,能够分离监测大多数毒蘑菇,但是,成本比较高。高效液相色谱法在检测中毒者尿液或血浆中的肽类毒素比较常用。该方法具有突出的优势,但对实验条件具有较高的要求。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法能够避免对真菌样品的破坏,具有较多的优势,不过也仅限于在实验室进行。
3.2 形态特征识别法
形态特征识别法主要是观察子实体的分泌物、气味、颜色、外形等,进而识别毒蘑菇。这种方法比较直观,但存在局限性。关于外形,通常情况下,菌盖上存在疣、瘤、刺,菌柄上存在菌托、菌环,菌褶剖面是逆两侧形,此类蘑菇就很可能是毒蘑菇。在颜色方面,毒蘑菇大多具有美丽、鲜艳的颜色,无毒的蘑菇则主要以浅褐色、黄色、白色为主。很多毒蘑菇新鲜的子实体有紫色、绿色、红色等不同颜色,但大多有剧毒。在气味方面,毒蘑菇气味通常怪异,存在腥、涩、辣、苦、麻等味道。在分泌物方面,毒蘑菇子实体菌柄撕裂会出现乳汁等分泌物。但是上述方法都不绝对,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3.3 动物试验检验法
可通过动物蛀食情况加以判断,一般来说,菌体完整、颜色鲜艳、没有鸟虫靠近的蘑菇很可能是毒蘑菇,自然界中的鸟兽、虫鼠等对毒蘑菇比较敏感,基本能够准确躲避毒蘑菇,但该方法只是一种经验,不能作为标准。动物急性毒理试验是当前常用的毒蘑菇分类识别方法之一,使用大小白鼠等恒温动物和尾草履虫试验[3]。这种方法操作比较简单,不过动物机体生理机能和人类有所差别,同时,对材料有较高的要求,条件控制难度比较大。此外,可以经常报道一些关于误食毒蘑菇中毒的事件,提醒人们注意防范毒蘑菇,根据中毒症状分析毒蘑菇的毒性等。
3.4 真菌分类学鉴定法
在真菌分类学检定法中,包括真菌鉴定、真菌分类、系统发育等方面的内容。在真菌分类学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传统分类学、分子生物学等不同阶段,其中,传统分类学以真菌形态特点为主,运用生理生化的辅助方法;分子生物学则运用了很多生物学技术,例如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核酸杂交技术等。传统真菌分类学为确定真菌物种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参考。不过,真菌具有很多的种类和复杂的形态特征,因而主观性较强,因此,在人工培养真菌中其应用受到限制。但是,分子生物学分类法操作更为简单,能够取得更高的准确度,在真菌分类学中应用广泛,对于毒蘑菇的分类识别有较大帮助。
4 总结
鉴于毒蘑菇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较大的威胁,因此,需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对毒蘑菇毒素进行分类和识别。在了解毒蘑菇毒素种类和中毒类型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分类识别方法,以准确鉴别毒蘑菇。
[1] 刘斌,张振东,张婷婷.基于贝叶斯分类的毒蘑菇识别[J].软件导刊,2015,14(11):60-62.
[2] 付文涵.对毒蘑菇中毒的识别和预防研究[J].山西农经,2017(20):65.
[3] 赵冬巍,李卓,闫秋红.长白山区有毒蘑菇的识别[J].吉林林业科技,2010,39(3):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