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全面发展
2018-11-29陈芳江苏师范大学连云港校区外语与商务学院
陈芳 (江苏师范大学连云港校区外语与商务学院)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内在精神和校风的具体体现,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过程中所积淀的历史传统和校园文化氛围等因素的总和,它往往展示出学校特有的内在精神理念和人文价值取向。目前,学术界对校园文化的概念虽有多种理解,但主要还是分为狭义的校园文化和广义的校园文化两种。所谓狭义的校园文化,主要是指以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为核心,以具有校园特色的人际关系、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为基准,由学生参与创办的各种文化活动和各类文化实施为表征的精神环境、文化氛围。而广义的校园文化则是以师生价值观为核心及承载这些价值观的活动形式、物质形态和物质情境,即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目标、校园物质环境、校风、学风、校园文化生活与文化活动、教育教学设施、学生组织、学校传统习惯、学校制度规范、人财物管理等内容。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隐形课程的一部分,它不仅影响着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而且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业成绩、综合素养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一 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与功能
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这一目标,不仅仅体现在高质量的教育教学上,更体现在富有特色和个性的校园文化建设上。不管是百年老校,还是只有几年历史的新校,都有其校园文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使清华百年不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在北大生生不息。校园文化是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是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渐创造生成的,不仅彰显着一个学校发展的理念,更彰显着一个学校的发展方向。可以说,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学校发展的内涵式品牌。更进一步讲,一个学生从进校到离校,几乎每天都生活在校园文化的氛围之中,无论在课内,还是在课外,无论是个体活动,还是集体活动,校园文化总在无声无息地影响着他们,伴随着他们成长。可以看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积极作用,有利于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提升教育内涵、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更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以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所以校园文化建设的最基本功能就是教育功能,校园文化建设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无论是在课堂课余,都要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教育功能体现在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显性的教育功能是学校通过教学环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影响规范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模式;隐性的教育功能则是通过整个学校的环境气氛以及学校的风气给学生施加以影响,通过校园建筑、人文环境、校风、教风、学风等潜移默化地陶冶受教育者的情操与品格,让学校的校园文化品性内化于学生的心理结构之中,从而对受教育者产生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具体而言,校园文化建设还具有一定的示范与导向功能,校园文化主体中的优秀人物对其他成员的具有示范与引导作用。教师的思想道德、文化修养、治学态度、人生观与价值观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中的书画、雕塑、历史名人塑像等人文景观也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示范与导向作用。同样,经过精心设计的校园环境,整洁优美的校容校貌,也可以起到陶冶性情、激发美感、热爱学校、热爱生活的作用。举办各种各样活动,比如艺术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升旗仪式、入团仪式和少先队集会等,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些活动都对学生起着很好感染与熏陶的作用。当然,优秀的校园文化也会对学生能产生巨大的规范约束作用,这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功能之一。学校特有的规章制度、学习守则,以及党、团、学生会的组织机构的规章、纪律等等,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既是建立校园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秩序的必要条件,也是约束、规范学生行为,养成良好习惯的必要保证。这些规范意识如能进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会使他们产生一种完善自我的内在驱动力,进而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规范自己的行为与表现。
二 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原则
校园文化建设与其他文化建设一样,不能割裂传统文化,文化发展如同现实发展一样,时时遵循新陈代谢的规律,要做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完美结合。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宝贵遗产,但也无须讳言,传统文化中与现代教育思想相抵触的、有碍于现代意识确立的那部分内容也往往流传下来,被我们所继承,甚至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因此,在构建当代校园文化时,我们必须要处理好弘扬传统和与时俱进的辩证关系。对某些内容和形式都已经陈旧,并且已经失去了生命活力的文化,我们应给予淘汰、去除,对一切有利于新的时代、新的社会生活发展的文化内容和形式要大力提倡,使之发扬光大。
(二)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结合的原则
在文化建设内容上,强调综合文化的观念,涉及学校管理、德育工作、课堂教学、学术活动以及物质环境建设等方面,要做到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在发展过程中要有全局观念,明确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建设中的任何一个方面在建设中的失败不仅会影响其他方面的发展,还会影响系统整体的发展。精神文化是平衡物质文化和管理文化的重要手段,没有精神文化的渗透和作用,任何其他文化的作用都要受到极大的限制。同样,校园物质文化景观具有某种强制力量,它们通过自身存在价值,让学生耳濡目染,在学生对校园物质文化解读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展示学生独特的精神世界,而且也形成学生不同的精神世界。”
(三)因校制宜与整体规划原则
校园文化建设要强调各发展主体的个性化发展,尊重发展主体的个性化差异。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文化背景都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学校之间在经费、设施、师资、生源、资源和环境条件以及文化传统等方面也有所不同,导致每个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带有一定的区域性差异。因此,这就必然要求每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须与自我的个体特征紧密相连,因校制宜并做好整体规划。校园文化建设是由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个体建设组成的。但是总体来看,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既要考虑整体的进度与效果,又要考虑个体差异;既要突出典型,又要全面开花;既要注重建设重点,又要注重每个层次之间的联系。
(四)以点带面与边评边建原则
所谓以点带面,是指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局部区域文化的建设并不是齐头并进的,小区域的差距,建设个体的差异是很大的,树立典型的示范作用,带动局部小区域发展是一种有效的途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还要注重加强评估督导,一是保证工作的延续性,二是促进落后个体的进步,三是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深层次研究。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切实有效地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努力扬长避短,发挥自我的优势,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充分挖掘全校师生、甚至全社会的智慧与潜力,充分体现多样性与全面性,丰富校园文化建设,提升自我的办学质量,利用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与方法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三个具体方面。这三个方面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体系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既有一定的区别又有紧密的联系,只有三者均衡、协调地发展才能构成完整、全面的校园文化体系。
(一)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物质文化建设一是要根据教育特点、时代特点、区域特点和学校的具体环境,进行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形成学校独特的校园物质文化风格。二是要从本地自然环境和条件出发,在校园内栽花种草,绿化、美化校园,使整个校园干净、整洁,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开辟小种植园、小养殖园等美化校园的措施,着力营造独具特色的校园绿色文化环境,通过搞好校园的绿化、美化和净化,时时保持校园环境的整洁,对校园内道路、活动场所以及绿化区域进行统一规划,力求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努力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三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环境的设计、维护和创造。如学校的校训、校歌、校徽、校标等设计要体现学校特点和教育理念,有条件的学校还要建好校史陈列室,要充分利用板报、橱窗、走廊、墙壁、雕塑、地面、建筑物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体现教育理念,要发挥校园广播站、电视台和网络的作用,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自觉养成优雅文明的行为习惯。
为了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还可以在校园的橱窗内开辟了作品栏、精品屋、特长展示等,张贴学生们的美术作品、书法作品、电脑作品,展示学生的小制作、小发明,让学生在特长展示中充分表现自己的思维和想象,为他们提供展现才华、张扬个性、实践创新的平台。在橱窗内布置了著名科学家和学者画像,著名的治学和教育的名言警语,书写催人奋进的标语,如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等内容,体现严谨治学、勇攀高峰的文化主题;在主要的体育活动场所,塑造以体育运动为主题的雕像、标语等。文化墙的构思“要让校园的每堵墙壁都说话”,打破常规的一成不变的、静止的模式,赋予它丰富的生命力。同时,可以将安全常识、警示图标、礼仪文化、规范用语、健康知识等内容,点缀在其他墙壁和花圃树木上,让书香飘在墙壁上,让知识系在绿树上,让情感撒在花草上,让室内室外到处传递着文化信息。
(二)班级文化、校园活动、学校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也是学校的灵魂所在,更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学校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要全面开展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要在教师中扎实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增强广大教师作为人民教师的光荣感、责任感、使命感,激发教师严格自律、恪尽职守,树立人民教师良好师表形象,建设热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钻研教法、不断探求的优良教风;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建设勤奋努力、积极向上、认真诚信、充满兴趣、乐于探究的良好学风;要认真抓好班级文化建设,形成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快乐和谐、健康向上、争做主人的良好班风。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教师、学生为文化传承创新主体,以精神文化为核心,并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相统一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也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校园活动设计要突出普遍参与性、趣味性、益智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可以在全校班级之间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营造比、学、赶、帮、超氛围,开展“模范班级”和“文明班级”等评选活动。也可以每月举办一次诸如以“争做行为规范好学生”为主题的学生演讲活动,每学期举办一次“美化教室”等活动,让学生在荣誉的竞争中提升行为品质。
学校精神是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指导思想、办学特色、历史传统、培养目标的总体概括和抽象固化。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高层次就是准确提炼、概括出一个学校的学校精神。学校精神既是学校长期办学历史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更是通过对学校办学特色、历史传统、时代要求来总结分析归纳提炼出来的。每个学校都会具有鲜明自我特色的学校精神。因此,有条件的学校要发动师生共同参与制订校训,总结校风、教风和学风,谱写校歌,设计校徽、校旗等,这些都是全校师生共同寻找与提炼学校精神的宝贵体验与历程,可对全校师生的凝心聚力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三)学校各项制度、文明礼仪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一种规范性文化,表现为学校的规章制度、管理体制、组织机构、运行机制等。它既是广大师生的行为准则,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和物质文化建设的保证。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使学校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做到依法治校、民主治校。学校所有制度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的要求,要有改革创新意识。制度建立之后要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在规划学校硬性制度建设的同时,还要注重师生礼仪、文明规范等软性制度的建设。
譬如,在语言和仪表仪态等方面,要求在学校的各类活动中师生都能讲普通话以规范语言,从而达到语言美的环境。在穿戴方面,要求男生不留长发,女生不穿高跟鞋、不戴首饰、不涂口红不涂指甲;同时要求全体教师穿戴整洁、不化浓妆、不穿背心、不穿拖鞋上班,并做出表率。使校园里师生的仪表仪态朴素大方、文雅不俗。其次是加强师生行为文明。师生的一举一动都是校园文明标准的体现。要求全体师生认真学习文明手册,人人参与,互相监督,共同提高。在升旗仪式中,全体师生肃立,行注目礼;平时注重礼貌,师生互相尊重,以礼相待;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乱倒垃圾,不乱扔纸屑,实行垃圾必须入垃圾箱;校园里做到无乱贴、乱挂、乱涂、乱刻现象;保持一个安静、祥和的校园环境。对校园里的文明行为遵守情况经常进行公布,建立表扬或批评栏,促使学生始终保持文明的行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总而言之,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统筹协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因为持续改进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校园文化建设也需要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并不断更新的过程。校园文化有很强的教育功能,这种功能不同于课堂教学的显性的教育功能,也不是以强制性的手段来使学生接受教育,而是通过非强制性的方式,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之中感染学生。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过,“用环境、用学生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一个微妙的领域”。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这样一个微妙的领域,只要我们转变道德教育观念,重视并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其道德教育的功能,我们就一定能利用好校园文化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叶一舵.现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2]黄洛阳.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山东省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5(3).
[3]金生鈜.理解与教育———走向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1997.
[4]马平均,胡新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7(1).
[5]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