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时代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

2018-11-29

教书育人 2018年14期
关键词:核心培训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正式发布,标志着中国教育进入了“核心素养”时代。核心素养是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以及十八个基点,充分回答了“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明确了培养的目标,接下来就是“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而培养人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只有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把教育转向人、聚焦人、发展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上来,才能由传统的“知识核心”转到“核心素养”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核心素养的理念有充分的认识,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提升责任担当意识,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胜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工作。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如果教师自身都不具备这样的核心素养,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只会是纸上谈兵。因此,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前提,尤其在广大农村地区,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教师的专业素养普遍不高,很难适应“核心素养”时代的要求,提高乡村教师专业素养迫在眉睫。

一、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调查

1.职业认同感不强

职业认同,是指一个人对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里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一直以来,中小学学校都缺少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和人生规划教育,学生主要靠成绩选择学校专业,很多学生是“被迫”选择师范院校,这些孩子毕业后,进入了农村中小学校,这跟她理想的职业和学校存在较大的落差,心理难以很快接受现实,对自己的工作也不能全身心投入,这种现象存在于入职不久的教师群体中。如果长期缺乏对教师价值和意义的认识,就会把教师职业被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工作和忙碌只是源于外在的职业要求,一旦得不到应有的报酬、职称、荣誉等,就很容易失去价值感,也就失去了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动力。

2.职业倦怠明显

乡村教师职业倦怠普遍存在,这在中老年教师群体中表现尤为明显。一方面,在现行职称制度下,这部分教师都已取得了一定的职称,即便是职称晋级,按评职的年限也是比较容易,由于没有评职、晋级的追求,工作的动力和热情自然下降,失去了再次成长的愿望和动力;另一方面,农村家长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加之长年外出务工,对孩子缺少必要的家庭教育,没有家校的合作教育,教师倍感压力,对教育逐渐失去兴趣。

3.教师结构失衡

第一,数量上不平衡。乡村学校存在长期编制不足的情况,乡村学校村小较多、学生人数少,而教师编制是按师生比来计算的,从而导致村小师资严重不足,笔者所在学校的一个村小,270多个学生,只有6名教师,教师工作非常繁重;第二,学科结构不平衡。乡村学校语文、数学教师基本能够配足,而英语、体育、音乐、美术、科学等学科教师缺乏,乡村教师任多个学科的现象非常普遍,这非常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第三,年龄结构不平衡。乡村学校教师年龄“两极”分化的现象严重,有的学校中、老年教师居多,这样的学校缺乏活动,有的学校青年教师居多,这样的学校以显得稚嫩,都不利于学校的发展;第四,男女比例结构不平衡。很多学校女教师数量占了很大比例,随着“二孩”政策的出台,形成了扎堆请产假的现象,导致师资不足,影响了很多课程的开设。

4.成长空间狭小

首先,乡村学校受交通等方面的影响,外出学习的机会较少,对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动向缺乏了解,教育思想观念陈旧,跟不上教育的发展。其次,农村学校办学规模普遍较小,难以形成教学研讨的氛围,各自为政,缺少同伴的交流、反思,教师专业难以发展。最后,农村中小学校对教师专业发展重视不够,没有为教师搭建成长的平台,没有激发教师学习的热情、成长的动力,教师们被淹没在枯燥乏味的知识教学中,失去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5.“留不住”的现象严重

乡村学校交通、生活条件多有不便。对于新生代教师来说,他们从小就享受着优越的生活,缺少吃苦的精神,特别是大多数女教师,她们结婚生子以后,以照顾家庭、孩子上学为由,想方设法调离农村学校。笔者所在学校从2014-2017年,短短4年时间就调离16人,新招聘37人,教师流动性非常大,影响了学校的发展。

6.培训落不到实处

首先,教师培训的形式单一、内容针对性不强,导致培训的效果不好;其次,教师的参与培训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强,多数教师是“被迫”参加的培训,如果不培训继续教育就过不了关,因此培训只是为了拿个证;最后,教师培训学习的意识差,由于平时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专业知识技能,在培训的时候不能和培训者产生共鸣,认为培训是“作秀”,不能拿为己用,不明白培训的价值和意义,对培训带有一定的抵触心理,影响了培训的效果。

二、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1.个人原因

由于大多数乡村教师长期处在相对闭塞的环境中,对教育改革的背景、教育未来发展方向不明了,缺乏对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是把教书当成是自己的职业,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对教育没有更高的追求。很多教师缺乏读书学习,思想僵化,总是停留在自己的经验里,吃着“老本”,不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特别是一些新思想、新理念,习惯满足于当前的状况,缺乏自我发展的动力和能力。

2.学校原因

首先,很多乡村学校没有形成系统的办学理念,对学校的教育理念存在模糊的认识,对教师思想引领不足,导致教师没有形成明确的价值追求和发展动力。学校的考核评价较为单一,往往把学生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标准,很多教师仍然信奉“时间+汗水”教学方法,缺乏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和对学生学习态度、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注,“知识核心”的思想根深蒂固。最后,学校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关注不够,没有在教师中形成你追我赶发展势头,教师之间合作、交流、反思机会少,导致教师成长缓慢。

3.社会原因

首先,乡村学校家长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加之长年外出务工,对孩子的管教较少,较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孩子的身体健康,家长的期望和学校教育目标不一致,导致教师去迎合家长的需求,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够,教师自身也失去了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农村地区尊师重教的氛围不浓,教师的教育得不到家长和社会的理解,“读书无用论”还未彻底根除,教师一头用力导致教育的效果不理想,教师在工作中感受不到教育价值和乐趣。

三、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1.加强职业理想教育,激发成长动力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指出: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师德教育,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融入职前培养、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很多教师是冲着找到一份职业才选择教育行业的,只是把教师当成了谋生的手段,没有认识到教育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缺乏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正如苏霍姆斯基所说:“教师的榜样,首先是指他的信念,他对科学的热爱以及他的道德面貌(用自己的智慧和知识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最高理想服务)。”要引导教师站在全人教育的高度,把教师职业变成自己的事业,进而把事业变成自己的命业,在平凡的教育岗位上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丰富的教育实践,能激发教师学习的热情、成长的动力。“学然后之不足,教然后知困。”当教师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的时候,他会发现成长的天地很广阔。

2.创设良好学校环境,搭建发展平台

李希贵校长说:“一位教师,当他的家庭问题、待遇问题、被社会认可的问题等都不成问题了,他们自然就会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学生身上。”教师是社会的人,除了工作之外,也要照顾家庭、生儿育女,如果生活不顺心、不如意,势必会把这种消极的情绪带到工作中,影响教育的质量,因此学校要营造宽松人文环境,如,改善生活、办公环境,关心教职工家庭生活,提高幸福指数,才能让教师生活顺心、工作愉快。其次,要建立完善的教师评价体系,如《学校职称评价制度》《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师德师风评价办法》《优秀教师评选办法》《年度考核办法》等,让教师在发展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坐标。

3.增加培训学习机会,提升专业水平

农村交通条件不便,教师外出参加学习的成本较高,有的学校认为派教师出去学习,既耽搁了教师的课程,又要花费差旅,对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不会起什么作用。如果一所学校缺少观念的更新、思想的转变,那么就会成为一潭死水,死气沉沉,教育也不会有变革,教师也不会的发展。“培训是最好的福利”。学校要支持、鼓励教师外出学习,当然学习也要力求取得效果,做到一人学习全校受益。今年的新教师到城区学校跟岗实习,我们给他们“三个一”学习任务,一是每天写一篇日志发在自己的空间,二是一篇书面总结,三是上一节汇报课。教师们带着任务去学,学习格外认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开展教育行动研究,提升发展内涵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让天天上课不至少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引导每一位教师教育工作不至于变得枯燥乏味,那就引导教师们走上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吧!”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我们就可以引导教师把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进行梳理,形成一个一个课题,在书籍中、在实践中寻找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断进行反思,还要带着问题在书籍中寻找答案,这样,教师的思维变得活跃,对教育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时也激发了教师发展的内驱力。

5.加强学习共同体建设,促进反思交流

肖川说:“只有当老师建构出一个认知平台,形成对于教育问题的基本的认知框架,他才会有基本的判断力、鉴赏力、批判的思考力。”学习共同体就是将有着强烈学习意愿和共同兴趣的教师组织起来,在实践中共同研究、阅读,解决问题,体会交流的美好。乡村学校远离避免城市的纷扰,组建“读书会”,既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又在读书活动和能共同分享阅读心得,交流学习感受,促进教学反思,从而在教师心中确立起关于教育的基本问题、基本的概念与范畴、基本的原理与命题。

没有教师的成长,就没有高品质的教育。教师本身就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自身的成长是教育力量的源泉。当教师把自我发展变成自觉行动的时候,在他的身上就不会有职业的倦怠感,而是永远充满活力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肖川.教师的诗意生活与专业成长[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R].2016.

猜你喜欢

核心培训素养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系列报道(七)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培训通知
会议·培训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