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理应寻“真”

2018-11-29蒋喜华

教书育人 2018年32期
关键词:道德情境生活

蒋喜华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是以初中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课程,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把学生培养成负责任的公民。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学科价值,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真“教学”与真“学习”的有机统一

笔者曾听过一节校内公开课“长大的感觉”,整节课,教师都在应付自己设计的各种教学活动,一节课安排得非常紧凑,感觉师生没有任何喘息的机会,连听课教师都觉得很累。一个接一个的活动犹如赶场,赶上了开心,赶不上,眉头紧锁。其实,教学的最终目的应该指向教育,要真正让“教学”发生,而不是急于完成任务。一节课,如果教师能教会学生一些生活的智慧,那么,这就是一节成功的课。

有一次,在区级卷入式教研活动中,由于版本的问题,PPT无法显示,而此刻后面坐满了老师,班级的孩子们也都在看着你。我平静地和教研员李主任说,多媒体不能用啦……我那时的想法是,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不能浪费孩子们的时间,更不能被PPT绑架。于是我悄悄地和李主任说,我可以不用课件,于是我与一群质朴的孩子开始了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复习指导的复习课。聊天式导入打开了学生的心扉,有梯度的问题和情境,让学生都能觉得有话可说。讲述老师早上的真实经历,也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生活体验与生活感悟,在开放民主的氛围中,学生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二、真“情境”与真“问题”的有效链接

曾听过一节“行为与后果的关系”的课,激情导入后,由学生表演教材中的“海茵茨故事”。使学生充分陷入“偷”与“不偷”的两难境界中。然后,教师顺势进入提前预设的“辩论”环节:正方:偷药,反方:不偷药。双方马上就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理论在激烈的唇枪舌剑中越辩越清晰。在肉体与灵魂、生命和道德、爱与法律几个维度下,双方辩友从行为与后果的角度深度剖析了“偷”与“不偷”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

当“两难情境”出现时,你是怎么做的?比如,有同学抄自己的作业时该怎么办?看见同学抄作业时该怎么办?这些问题抛出后,学生都非常感兴趣,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结合行为与后果的关系,同学们都觉得,生活中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真情境与真问题的有效链接能够激发和唤起学生的参与热情,我们要把真问题设置在“最近发展区”以诱思,设置在思维矛盾区以导辩,设置在生活感悟区以激趣,设置在情感体验区以引情,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真“经历”与真“体验”的情感触动

2011版《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指出: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提高他们的道德践行能力。

在学习“文化习俗多姿多彩”一框时,笔者把全班学生分成了六个小组,分别表演中国人与美国人在“见面打招呼”“面对称赞”“请客吃饭”三种情境下的处理方式。小组代表提前抽签选择情境主题与代表国家,然后小组内部分工协作,现场创作情境对话,推选小组成员进行课堂表演。表演结束后,小组间展开互评,寻找差异。学生都认识到:不同民族、国家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对同一件事的处理方式也不尽相同,这种差异是由生活习俗和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的。此举有效地减少了课堂上抽象的知识灌输,有助于学生在参与、体验的基础上强化认知,学生在真“经历”与真“体验”的情感触动下,也深化了思想认识。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所承载的价值会在教师不断寻“真”的路上慢慢呈现,我相信,课堂只要注入了“真”因子,一定会使课堂产生向上生长的力量,会听到生命拔节的声音。

猜你喜欢

道德情境生活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情境新颖的概率问题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