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移动互联网络环境的通识课程协作学习模式*
——以“吴文化”为例

2018-11-29陶莉苏州市职业大学

教书育人 2018年36期
关键词:互联网络通识协作

陶莉 (苏州市职业大学)

基于移动互联网络环境的协作学习模式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之上,主张学习者通过自主建构而获得知识,而非简单地经过教师传授。在课程协作学习模式下,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在通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构建并引导养成协作学习模式是增进师生互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途径。在以“吴文化”为代表的通识课程建设中,通过移动互联网组建差异化学习小组,构建协作学习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性、促进师生交流、提升教学质量。

一 我校通识课程“吴文化”的建设现状及问题

通识课程旨在为受教育者提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知识和价值观。就我校所在文化区域而言,吴地区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吴文化”课程以专题形式,讲述吴地文化的重要内容,引领学生了解和感悟吴地的人文、历史,理解吴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和气质,以精致儒雅的吴文化特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品味;以精益求精的“苏作”工匠精神锤炼学生的处世心态和职业态度,建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从而帮助学生尽快地融入吴地社会。“吴文化”课程在我校人文社科类专业中作为职业技术基础课程开设,在全校范围内作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开设,并通过网络课程形式以共享人文素质课程在苏州部分院校列入公共选修课。2014年6月起,开始建设慕课“吴文化”,自2014年9月面向苏州市国际教育园开放,学生实现课程共享、学分互认,当年即有300余名学生完成本课程学习,获得学分。2015年1月起,课程开发企业——智慧树向中西部地区推广,现有包括苏州市国际教育园6所院校、山西医科大学等共计12个院校的学生选修该课程,取得了一定影响力和好评。截止到2017年秋学期,全国范围内共计11所院校超4300名学生选修并完成课程学习。

“吴文化”课程在我校人文社科类专业如文秘、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作为职业技术基础课程开设。在职业技术基础课程实施过程中,结合小班制的教学形式,增加课外学习环节的移动端的互动。且结合我校国家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吴文化园的实践探索,经过多次评教,学生们反映良好,教学质量高、教学效果好。但在全校通识课程的评教评学中,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如在线课程学习环节,学生们学习兴趣不高,忙于应付,对基础知识掌握不足;在课程考核环节,学生们缺乏对问题的深度思考,应付通过考核;在教学互动方面,因缺乏面对面沟通,网络媒介的沟通效果不佳等。同时,由于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丰富且模块众多但仅有32学时,因此,受教学内容和学时的影响和限制,在教学实践中使用移动互联网终端的时间并不多。同时,通识课程的任课教师所担任的日常教学工作任务普遍较多,在担任公共选修课的过程中,还因学生人数较多,不能完全实现师生一对一指导,自主性学习有时候只是空谈。因此,在“吴文化”等通识课程的网络课程建设完善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开展协作学习模式是研究的重点问题。

二 协作学习模式及其优势

(一)协作学习模式有利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95后”“00后”大学生普遍“机不离手”,学习和校园生活的各环节都需要使用手机。构建基于移动互联网络环境的协作学习模式,基本可以适应他们的认知习惯。如果老师一味地抵制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也会造成师生的人际冲突。而协作学习模式可以拉近了师生的心灵距离,增强沟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其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二)协作学习模式有利于促进师生的交流互动,增强合作意识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因为缺乏师生互动和协作,部分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创造力和求知欲。在协作学习模式中,当然也会出现少数学生不愿意参与到协作学习中的情况,主要原因在于受传统传授式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的影响。协作学习模式一方面可以促进师生交流,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角色只能是主导,而非主演。

(三)协作学习模式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通过构建基于移动互联网络环境的协作学习模式,可以建立虚拟小班,在通识课程中实习虚拟小班化教学。同时在传统课堂中同样可以运用协作学习模式,建立学习小组,实现团队式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从而提升人文素质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 通识课程实施协作学习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一,4G网络的普遍覆盖,移动终端的日益普及为协作学习模式提供了技术条件和基础。学生可以通过移动终端选修感兴趣的课程,可以通过网络获得知识并增进交流、引发思考。移动互联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模式能有效地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思考的独立性。

第二,通识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协作学习模式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人文素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只有切实地、深入地走进文化层面,才能理解文化的深层内涵和美感。协作学习模式可以更好地让学生有深刻的学习体验,因此,在“吴文化”课程中实施协作学习模式很有必要。

第三,新一代学生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式也倾向于协作学习模式。95后、00后学生群体较多地偏好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协作学习模式一方面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主动性,避免出现老师“一言堂”的状况;另一方面,协作学习模式能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探究,获得问题的解决途径,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四 基于移动互联网络环境的“吴文化”协作学习模式构建的内容

(一)任课教师明确学习目标,分解学习任务

教师根据“吴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实施教学内容模块化,分别制订出每一模块的协作学习方案,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接受能力的差异,引导学生组建学习小组,制订小组学习计划。

(二)建立差异性学习小组

根据班级的人数分成多个学习小组,可以在班级中实现文理科学生的互补。每组控制在10人以内,同时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责任和义务。在分组的基础上,明确成员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范围,如确定发言人和记录人等。

(三)组织开展组内讨论交流

学习小组组建后,教师限定期限,要求学生协作讨论并完成学习目标和人物,制作相应的成果汇报。

(四)形成结论,提交汇报

各小组成员将个人的学习体会和知识点的分析理解制作成小型调研报告、团队汇报PPT、小视频等,上传到教学平台上并准备汇报。将撰写的小论文、调研报告等多样化的研究成果展示在移动终端的教学平台上,学生小组之间相互评价,并提出改进修改完善的意见。

(五)小结点评,反思提高

各小组学生代表和教师分别从学与教的方面对学习活动过程和成果进行点评,师生从不同的角度共同讨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利于下次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五 通识课程“吴文化”协作学习模式的环节

移动互联网络环境下的“吴文化”课程协作学习模式的典型教学流程如下:学习任务分解、学生分组,明确任务、实践研究,小组讨论、形成结论,提交汇报、小结点评,反思提高。

(一)“吴文化”课程协作学习模式的前期准备

学习任务的分解。在协作学习模式的前期准备中,最重要的是教学任务的分解工作,任课教师通过对模块知识点的解剖和分析,设计分层次的知识小点,并布置给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的构建。首先,教师通过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需求、专业基础、认知水平等,在此基础上组建学习小组,每组5~10人,自荐或推选出小组负责人,组织协调小组成员的学习分工和各项流程。

学习任务的分解与分担。任课教师分解知识点,分别由学习小组承担。任课教师创设协作学习环境和问题讨论环节,学生申请加入。教师依托超星、慧科、智慧树等课程平台开展论坛讨论,同时可以选择建立QQ群、微信群作为辅助协作学习环境。

师生共享课程协作学习方案。教师将经过讨论师生共同讨论通过的协作学习方案分享给学生,学生熟悉方案,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分工,提前做好准备。

(二)“吴文化”课程协作学习模式实施过程

本文将“吴文化”课程的第六模块“叠山理水——吴地园林”为例,详细介绍移动互联网络环境下“吴文化”课程协作学习模式。在本模块的知识点分布上,设计“吴地古典私家园林的定义”“吴地古典私家园林的特色”“古典私家园林的造园元素”“古典私家园林的造园艺术”四个知识点。教师在课程平台式发布相关教学视频和教学资料,学生通过自学教学资料,了解本模块的教学内容,并与小组成员充分讨论教师所布置的问题和研究专题,选取知识点的学习任务。小组成员讨论后,分别承担实地调研的园林后,分组去拙政园、狮子林、沧浪亭和留园走访调研,走访后制作PPT,并上传至课程平台,由其他小组成员先行浏览并点评。学习过程中,教师发挥引导作用,通过QQ群、微信群等渠道解答学生协作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猜你喜欢

互联网络通识协作
高校通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鲁渝扶贫协作进行曲
扶贫协作中的山东力量
高等院校通识教育现存问题及应对策略
监督桥 沟通桥 协作桥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与路径构建研究
协作
网络政治发展的实践意义和行动路径
数据挖掘技术在校园网入侵检测系统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