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阈下提升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
2018-11-29张广亮刘洋西藏大学
张广亮 刘洋 (西藏大学)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各个层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与挑战,怎样迎接“互联网+”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西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深思的问题。而在“互联网+教育”不断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巩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破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提高到课率、抬头率和满意率等“老问题”的新思路。本文在“互联网+”视域下,阐述提升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时代意义,论述西藏高校思想教育亲和力不足的问题现状,力求探索出提升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新模式。
一 “互联网+”背景下提升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时代的课题
2015年,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之后,我国政府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很多落实举措,各行各业也开始了深入、系统地研究。关于“互联网+”,全社会基本达成了一个共识,这就是“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具有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1]目前,社会各个领域在“互联网+”的潮流下开始换代升级,“互联网+”行动计划在中国各行各业遍地开花,开始成为新常态。“互联网+”是“指‘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2]对于当代高校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是互联网崛起进程中土生土长的“原住民”,随着网络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大学生从中获取信息和表达自我的途径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而网络上的信息一直处于不停地交互与裂变的状态,这使大学生们在网络生活中面临着很多思想和心理上潜在的危险。因此,在这个大背景下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之从前更具有挑战性和复杂性,同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的发展需求和期待。”[3]习近平总书记为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提出要求的同时,也指明了努力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所具有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集中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认同。”[4]西藏社会存在的特殊矛盾决定了西藏高校思教育的特殊地位。它是党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沿阵地和重要端口,加强西藏高校思想教育在为培养“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当代西藏高校大学生们受到全球多元文化的影响,自我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特别是少数民族的大学生受民族习惯和传统文化的影响,接触到了更加多元的文化,他们能更轻易受到多种意识形态的冲击。在繁复冗杂的信息流中,年轻的大学生们还无法对全球化中多元的思想和意识进行选择和甄别,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更加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增强他们的主流意识和政治意识。如是,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准确把握时代脉搏,顺势而为,创新方式方法,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让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大学生生活、走进大学生心灵。西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如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问题,已经成为新时代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 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不足的问题现状
(一)主客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存在偏差
西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制约着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提升。在“互联网+”的新时代,在爆发的网络信息洪流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很难有效地承担起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责任,不能及时在西藏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不能自发地对青年大学生们的思想和价值观进行一个较好地引领。这就造成了在“互联网+”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失声、甚至缺位的现象。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将思想政治教育当作课程任务,甚至把自己当作权威,经常采用说教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缺乏真情实感,无法与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和内心的交流,导致我们的课堂没有活力、没有吸引力,缺乏亲和力。而西藏高校的大学生们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决定着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实践过程的成效,但在教学工程中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兴趣不是很高,很多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意兴阑珊,只是抱着应付考试的心态在临近考试前死记硬背。如果这种现象持续下去,会直接影响我们培养的人质量。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单一
“互联网+”新时代出现了新的问题和挑战,也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但是,总的来说,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手段仍然停留在20世纪的说教阶段,除了应用了PPT之外,没有太多的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充分地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主渠道的作用。“网络阵地”没有被充分地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仍然局限于阅读书报、座谈报告等形式,缺乏对青年学生们日常思想和行为的一些指导。很多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思维还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面,在教学时流于表面知识,一味地向学生倾灌书本上的知识点。学生们长期在这种被动接受知识的氛围中学习会觉得枯燥乏味,甚至逐渐在心理上开始抵触和反感思想政治教育。如是,传统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过不了时代关,缺乏亲和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已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
(三)思政课讲授过程中理论与实际联系不够紧密
大部分西藏高校大学生成长在特殊的生活环境中,独特的西藏传统文化和浓厚的宗教文化长期贯穿于他们的生活。独特的人文、地理等环境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而现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西藏高校大学生们长期以来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宗教观等产生强烈的冲击。西藏高校学生们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学习主流文化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高度概括的理论知识与人们日常生活看似联系不够紧密,其表现形式可能让学生内心产生不解和疑虑。在文化多元的全球化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意识到生活实际环境对青年学生们的影响,理论联系实际,用鲜活的事例来引导学生从社会背景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然而,当下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此问题还不够重视,教育教学期间大多还是直接灌输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忽略了将其与社会、文化背景相互有机地结合。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对学生们产生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学生们常常“仰望星空”,无法真正“脚踏实地”,导致学生们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不足,教学质量不够理想。
(四)“互联网+”时代下未恰当运用教育载体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水平也逐步提高。在新媒体和自媒体时代的风靡下,人人都可以靠各种各样的载体来分享自身的所见所闻所感。高校大学生们运用QQ、微博、微信、个人空间、Instagram(照片墙)等载体来获取信息并进行人际交往,加快其社会化的进程。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西藏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反而陷入尴尬的两难之境,西藏高校大学生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是运用理论教育、座谈会等传统教育载体来进行老旧的说教,未恰当运用现代的多媒体等载体来掌握学生最新的动态和最真实想法,教育载体比较落后,难以与大学生们有效地互动和情感的沟通。
三 “互联网+”视域下提高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新模式探索
由于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不足的现象日益凸显,并且逐渐成为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基于此,在“互联网+”视域下探索出提高西藏高校思想政治亲和力的新模式是我们当下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一)提高师资队伍网络素养,巩固教育主体的主导地位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开展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和力量支撑,教师自己的专业素养高低决定着教育教学的成效。要提升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亲和力,必须从源头着手、从主体开始抓。“在互联网+”的社会背景中,教师们必须与时俱进,迎接更多的挑战。高校应紧跟时代潮流去增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和要求,采取科学的措施,提升教师的理论功底和思想业务素质,定时对教师们进行互联网教学相关的培训。西藏高校已经培养一批了解民族政策、熟悉民族语言、会熟练操作互联网、理论功底扎实的思想政治教师队伍。除此之外,教师们要富有亲和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灵活生动地进行思想政治的教学,做到润物细无声,让学生们感到亲近和信任,从心灵深处能够对老师输出的价值观产生共鸣和认同。唯有如此,才能提高西藏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价值标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和价值观。
(二)利用多媒体丰富教育教学方式,转变教育客体认知现状
目前,我们的教育教学仍然存在浮于表面且教育教学手段单一的现象,无法有效激发青年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兴网络技术层出不穷的时期,各式各样的社交平台(如:微信、微博、QQ等)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各类“公开课”、翻转课堂等新兴的教育教学手段已逐渐被学生认同和接受。当下,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对学生来说比较生涩乏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学习倦怠。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自媒体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从单一变丰富,丰富的教育教学手段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有力保障。教师不应再单纯地“灌输”知识,而应利用多媒体将学生置于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场景中,采用直观、趣味的教育教学手段,把理论要点融入现实生活中鲜活的经典案例中,从而达到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思政课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有感而悟的目的。提升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必须创新教育教学手段,紧跟时代的浪潮,与高校青年大学生们携手共进。
(三)理论联系实际,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生活化
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期以来都具有多元化的特色。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我们的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转变“只使用教材教学”的观念。应尽量在生活实际中挖掘引用一些生活化的教学材料,要符合西藏高校大学生所处的藏族生活实际,运用多媒体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材料与民族特色融入在一起。如是,西藏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包含国家共性,还展现自身的民族个性。用民族区域中特色鲜活的案例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对西藏高校大学生吸引力,让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够更加容易接受和内化我们思想政治教育所传达的理念。
(四)有效运用互联网教育载体,促进师生交流互动
“互联网+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赋予了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特征,让西藏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鲜活。当今的互联网形式灵活,教育载体平台丰富,进一步拓宽了我们进行教育教学的渠道和途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运用QQ、BBS、Instagram(照片墙)、微信、微博等平台,快速直接地知道大学生们的需求和感受,如有问题可以及时地发现并予以解决。此外,教师可以利用自媒体平台选择非面对面地与学生交流沟通,减轻学生在与教师沟通的压力,达到更为有效的交流。教师也可以通过现代化的教育载体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进而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正能量,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活动。
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为西藏高校培养“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中承担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在“互联网+”的新时代背景下,西藏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在接受着重重挑战,虽然当下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受到各种制约因素的影响略有不足,但同时也在“互联网+”视域下提升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与改进。相信今后在各高校的持续努力下,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也将在不断改进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