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词,升华审美意识
2018-11-29王晓燕江苏南通市海门开发区中学
王晓燕 (江苏南通市海门开发区中学)
诗词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利用好古典诗词中的审美因子,将诗词教学和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被诗词的意境美、文字美和情感美所打动。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能令学生在美的熏陶下陶冶自身情操。
一、展开联想,体会意境
唐代司空图提出“思与境偕”的观点,这里的“境”指的就是诗词的意境。意境包括客观感受到的景物、气氛、色调和主观的情感、理想、情操等方面内容。若要更好地体会诗词之美,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体会诗歌的独特意境。
《十五夜望月》一文中描写了很多意象,如“中庭地白树栖鸦”,这一句中便有不少意象,作者描写地面,同时点明“地白”,这让人仿佛看到了地面被月光照耀的状态,给人纯净清洁的感觉,能更好地制造出一种安静的意境。还有学生在想象后提出,这首诗歌中“冷露无声湿桂花”中描写了被冷露打湿之后的桂花,这样也能更好地展现清冷孤寂的意境。如果联系整首诗歌进行联想,能让读者看到一种苍凉的景色。
古典诗词往往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不会直白地展现意境,往往体现出含蓄内敛之感。教师不要急于让学生品味诗歌的意境,而应该循循善诱,利用语言、图片、音乐等辅助手段引导学生逐步进入诗词的意境中。这样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情绪,令学生从注意力松散的状态快速进入到审美想象中,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词的优美意境。
二、推敲炼字,品析匠心
古人写作诗词时往往注重“一字传神”,教师要让学生深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体会作者独具匠心之处。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将诗歌中的词句换成其他的词句,然后进行对比推敲,进而品味作者的选词之妙。
以《春望》一诗为例子,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推敲字词,感受作者的创作意图。如可以让学生思考“感时花溅泪”中的“溅”是否能换成其他的字词。学生思考后提出“溅”的意思和“流”“淌”“落”等词的意思相似,“‘溅’字似乎更有力度,其他字都显得较为平淡,似乎无法展现出作者当时内心的痛苦情感。”还有学生提出:“我认为这句诗要和下面一句诗结合在一起思考,花和鸟本来都是赏心悦目的东西,是看了之后能让人开心的东西,但是此时却会‘溅泪、惊心’,这里应该是运用了通感的方法吧。作者是将自己的情感转移到了花鸟的身上,我觉得‘溅’有飞溅之意,能体现出泪水的传递感,和通感的手法相一致。”
由于诗歌的篇幅不长,故此每一个词的运用都能体现作者独具匠心之处。作者往往会利用语言文字高度浓缩地概括自己的情感,写出自己所见所闻。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提高自己掌控语言文字的能力,更能感受到文字凝练美,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三、知人论世,解读情志
《尚书》提出“诗言志”的说法,清代的章学诚也提出“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文辞也”。由此可知,若要更好地品味诗词之美,则要深入到文字的背后,体会到作者的创作和其所处时代、人生经历之间密切相关。
在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尝试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这样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教师用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作者的目的仅仅只是为了表现自己的贫穷吗,只是为了展现自己的生存困境吗?”学生结合诗歌的最后几句,再加上所了解的杜甫生平,很快便能理解到,作者创作这首诗歌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诉苦,而是为了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情志。作者既体验了大唐的盛世繁华,又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他参加了李林甫组织的考试,却一无所获,虽然如此,却并未让杜甫丧失报国的志愿。杜甫抱着忧国忧民的想法,进行了诗歌创作的创新,因此才会诞生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样怀有忧国忧民思想的诗歌,体现出其独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由于运用了知人论世的方法,学生能更快感受到诗歌的思想美。
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能让学生在品味诗歌之美的基础上对诗歌进行理性分析,令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审美活动。这样不仅能唤醒学生对美的感悟,更能令学生解读古人的情志,令学生的品读得到理性升华。
总之,教师要让学生避免死记硬背古诗词,避免将古诗词当成文言文教授,避免诗词鉴赏过于功利化。教师应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让学生的审美意识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