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与效率在汽车后市场中的体现
2018-11-29李立凯
文:李立凯
自从互联网风暴席卷整个汽车后市场开始,这个行业的原住民就不断被各种新名词轰炸着。他们要再不放下手中的技术手册、配件目录,抬眼看看周围世界的变化,将会失去生存的空间。
而曾鸣提出S2b2c之后,又是各种人等宣扬自己就是S2b2c。当年马云带着十八同仁创建阿里的时候,就是想解决茫茫人海找到彼此商业对象的效率问题。最终的结果,就是我们再不用夹着公文包,跑遍江浙乃至全国大小县城去找供应商了。
但是在这个问题的解决后,又发现了普遍存在的信任问题。于是,又出现新的解决方案:就是先把钱存在阿里,收货方确认产品没有问题,钱再还给供应商。就在如此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不断循环调整,才有了今天阿里庞大的以解决用户与商家关系的共生平台,在此之后,才有了对这一共生关系进行理论命名和梳理归纳的S2b2c。
很明显,S2b2c很难生而具备目前阿里目前所能做到的这些特点,这需要时间的积累和对所服务对象的深刻理解,还要有持续的资本投入。中国也很难再找到第二个真正的S2b2c。但是,这并不影响汽车后市场中的互联网企业,在O2O无法继续做下去时,改个名字做S2b2c。至于是创业的不确定性还是创业初心的不确定性所致,也就无所谓了。
目前汽车后市场与互联网相关的企业也就剩下几类:汽车金融、二手车、供应链(多数卖配件的)、企业服务(多数卖软件的)以及做服务连锁。还有一种就是以各种套路只做资本运营的。但不管做什么,都离不开这两样:数据和效率。
1.数据究竟说明了什么
说到汽车后市场的数据问题,恐怕有很多人都觉得非常有话语权,什么繁杂、品类众多、厂家垄断以及不透明等等。经常听闻某些企业拥有上千万的库存量单位(SKU),耗资也是以千万元记,这得卖多少配件才能挣回来。后来才弄明白,这只要找到投资人就能做到了。
(1)SKU究竟有多少
目前国内在用车大约有1.2万款,并且以每年400款左右的频次更新改款,即使每个车有2万个SKU,那么照这么算SKU的体量绝对很庞大,上千万真的不算多。不过并不是每款车的SKU都单独计算。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在用车的发动机也就150款左右,变速器120款左右,车用化工类产品多数通用。虽然全年的配件品类无法统计,但是维修工项却可以统计的出来。维修企业常用工项数不到1 000个。而且根据调查,常年销售的三滤产品单品类合计不到500,制动盘和制动片的品类也在500上下。而1.2万款车中,不可能5 000个大灯品类,更不可能有能有1万个保险杠品类。
单品x品牌就是常用SKU,算算上千万也就够了。不过据说京东商城2016年的汽车相关产品SKU数达到了4 020万。
(2)数据背后的目的是什么
一些明显失真的数据为什么会出现?是为了降低成本,还是把选择失误的责任推出去?其实开过汽配门店的业内人都知道,很多配件供应商还充当着技术支持的角色。因为一旦维修过程中配件出错(多数是修理工判断选择有误),即使配件被装车使用过,也会退回来,供应商也会默认这种行为。而为了纠正这种失误率,配件供应商必须充当技术顾问的角色。
为什么现在汽车维修企业的管理者还是习惯于电话订货、现场采购?这一方面采购人员的能力要求不高,方便“安排就业”;另一方面是与供货商现场的沟通信息也是“采购”之一。所以,这些都是目前电商平台所不具备的,千万级别的SKU与维修企业关系复杂的采购员是无法对等的。做平台就一定要想清楚,平台的优势究竟会在什么场景里呈现,数据一定不是拼量,而是拼准确度、使用频率、适应场景的多样性和简易程度。与其请明星打广告,不如承诺“下错单,我承担”。
2.究竟要如何提高效率
很多企业都在用互联网提升传统行业的运行效率,而目前汽车服务企业所做的,就是把文本类转成电子类,把本地搬上云端,把原来7天到货的,变成手机上每天都能看见的物流动态,但依旧7天后才能收到货。为什么互联网化带给我们的便利,在汽车服务行业总是感觉慢半拍?是不是装了SaaS、ERP或者OA系统,有了智能客服、财务软件或者透明车间,采用了员工分红、股东分红模式,效率就能提高了?
曾经有一家公司的老板宣称自己有10万客户,可以对客户信息查询进行梳理后发现,基本都是废数据,连最基本的电话位数都不对,更不要说什么车型年款、里程数了。这样的系统怎么能提高效率?
(1)把技术带进流程中去,熟悉每一个流程的节点
能做到这些的人,首先是行业内的人,其次还要有场景还原能力,能把每一流程呈现给系统工程师。他要清楚流程内哪些是人为因素,通过技术手段可以提高流转速度的,哪些技术手段能够降低出错率。
提升效率的方式也有很多种,能够提供快速配件查询和调配的是提升效率,能够提供高性价比配件来稳定维修质量的也同样是提升效率。效率隐藏于各个流程之中,就看怎么去挖掘。
(2)降低为提高效率而增加的使用成本,再谈效率的增益
效率的提升还要考虑企业的成本投入。系统再先进,企业为了使用这套系统如果还需要配备专门的信息专员,再加上懂微信公众号、能够定期更新文章的专业人才,那么这些附加成本都将成为系统使用的拦路虎。
综上所述,无论是做供应链大平台,还是为门店提供系统支持软件,或者是做传统的区域供应商,数据与效率的争论始终都会存在。汽车后市场有很多的痛点,谁也不可能包治百病。所以只有在某一领域做得足够专精、强大,成为不可替代的时候,自然会有合作伙伴与你携手并进,实现1+1>3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