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搭建文言文与现代文教学之间的桥梁

2018-11-29朱俊华

文学教育 2018年20期
关键词:现代文文言文言文

朱俊华

初中新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可见,新课标提高了“文言”要求。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文言文,“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这就要求教师在古文的教学过程中必须着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这里,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需要把视角放到课堂上,把努力渗透于课外,老师与学生适时交流,才能将文言文教出彩,让学生学得精。于不知不觉中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阅读、学习方法,自觉向新课标靠拢,搭建文言文与现代文教学之间的桥梁。现在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听与读,让文言文走进生活

在一贯的教学上,教师会不自觉的将文言文与现代文区分开来,人为的拉大了它们之间的距离。如果换一个角度来处理也未尝不可。

(一)将现代文的学习方法渗透到文言教学之中

将现代文的教学方法灵活的运用到文言文教学之中,加大对文言文、白话文的阅读量,将一篇篇文言文当作一个个的小故事来看,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正如现代文的阅读一样,每天接触到这些内容都不会感到厌烦、觉得枯燥。这样,我们就会逐步摆脱当教师补充相关背景、疏通文意、解说词句时,学生不以为然;而当教师一旦进行口头对译时,则专心致志,挥笔疾书;当教师进行复习检查时,他们就可以手持课本,眼观笔记,流利地进行对译这种现状。

平时的阅读,加之课前的预习,脱离单纯的翻译与理解。生吞活剥,死记硬背,这种流于形式的学习方法自然就不会被采纳。文言文的学习不再是苦差事。教师也不用绞尽脑汁想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实现文言文的有效教学成为可能。

(二)将文言文的阅读素材转换为现代文的阅读

基础来源于平时的积累,教师教知识主要起引导作用。对文言文教学内容应从侧重于“言”到侧重于理解。一方面传授古汉语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在讲与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对实词意义、虚词用法、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现象、特殊句式等古汉语知识自然掌握。如此一来,“字字落实,句句过关”这一金科玉律,“满堂灌”这一不二选择都变成了学生自学的素材。学生能够将一篇文言文当作是一篇白话文一样来读,教学形式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向着理解情感靠拢。

二.品与感,让文言文不再晦涩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文言文与现代文一样,都是渗透着作者情感的产物,只有读懂了、理解了,才能够说真的了解了某篇文章。

文言文与现代文一样,要多读、多看、多思。从文章整体入手,全面把握文章内容。这一桥梁的搭建,老师的以读、感、悟为线的教学方式是基础。

(一)教师泛读,激发兴趣

读书是学习新知的根基,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课前的朗读能够将学生带入课堂氛围,好的朗诵能够让学生感觉身临其境,为新课堂文言文教学打好了基础,后面的教学就会轻松很多,反之则又陷入了文言教学的误区,枯燥乏味,学生厌学的情绪就会取而代之。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正所谓“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音韵之美、文字之精,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构思之妙、意蕴之深,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风格之奇、手法之新”。教师想要学生对诵读感兴趣,教师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文言诵读水平,揣摩文本,反复练习,泛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为学生模仿诵读树立榜样,使学生在教师的泛读乃至背诵中感受到诵读的乐趣,进而去模仿。

这样就达到了教学的第一步,老师将学生带入文本。为课堂良好的互动奠定基石。

(二)学生美读,熟读成诵

在老师的带动下,学生也尝试着读,这时老师就需要适时的引导,美读在一定程度上是语文教学从“文本式”向“体验式”发展,是从静态的“唯知型”,向动态的“生命型”发展。

当学生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情感,读出气势,读出古色古香的韵味来,就获得了感性的审美感受,以及对文化的体认,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学生会慢慢觉得其实文言文正如现代文一般,也不是那么令人讨厌,它们是不同时代的文化产物,却有着共同的审美情感追求。

(三)巧妙设计,丰富课堂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一篇景色宜人,富有神秘色彩的文章。如果用美读来唤起学生的审美情感是绝对有效的,只不过“该如何实施”这一客观存在是值得老师们探究的。

运用多媒体能改善教学结构,优化教学过程,使课堂结构灵活自然,富有生命力。用现代文的思维来设计课件,并根据课文内容组织一些活动,调动课堂气氛,使之活跃。例如,在学习《桃花源记》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课件,明晰教学步骤,深入其中理解文章内容、时代背景、作者情感。

教师的这一导向作用在教学中不可忽视,好的老师就是善于将晦涩的东西以另一种学生善于接受的方式表现出来。文言文是“古板”的,但老师的教学方法是“活”的。优美的朗读是好的开始,那么下一步则是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合作探究,融洽共商。

其次是带着情感去朗读,学生们经过反复几遍的阅读之后,尚存在一些弄不懂的问题,让学生当堂提出来,学生能够自己互相解决的问题就让他们互相解疑,不必再讲,个别太难的,可以提出来让全班同学共同讨论解决。还有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师生共同探讨解决。

文言文与现代文一样,也要心存质疑的态度,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存疑”,是创造性思维品质的一个重要特征,“学贵存疑”,也是我国的传统教学思想的精华。心理学研究表明,存疑容易引起人的定向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便应运而生。而讨论则是促进思考和领悟最有效的途径。至于解疑则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教师应当从学生实际出发,适当补充相关知识点,拓展教材内容,有意识、有步骤地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抽象等各种能力,让他们能合理地进行推理,正确地作出判断。

在整体读透文章之后,根据具体文章内容设定一部分“反译”内容。所谓反译内容,就是由教师说出一部分句子的现代文解释,由学生在头脑中还原到课本中去,回译的内容主要是要求背诵的段落和文言的基础知识,如重点回译倒装句、省略句、疑问句等句式和一些带重点词语的句子,如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这样学生在加深对课文理解的同时又积累巩固了文言基础知识。这里要注意的一点是学生的回译可以有所创新,不求跟课文一模一样,只要合理就行,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然后根据课文内容开展时空连线活动,走入文本,面对面交流,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参与。

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文言文中也能实现。

三.言与行,让文言文距离更近

正如现代文一样,教师的讲解朗读如果富有魅力,特色的话,这样很容易将学生带入文本。文言文也是一样,好的开始是成功的第一步。

老师要迎合学生的思维状态,将自己置身其中。不要刻意的去划开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分界线,摆脱一味传授课本知识,或枯燥的讲解。让学生在一个轻松的环境里学习文言文。

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合作、和谐、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更能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开发人的潜能。摒弃“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完全将学生抛弃在一旁的教学模式。这中无视学生的观念无疑会扼杀学生的禀赋。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关系,既有教师的教,也有学生的学,双方是互相促进的,这就是古人所强调的“教学相长”。为符合新课程的相关教育理论,共同合作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对话,才能促进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习文言文的课堂中,若能有合作、和谐、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老师与学生一起学,与学生共成长,则效果会更明显。

正确看待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与共同点,将二者的关系联系起来,加强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适时开展现代文、古文朗读活动,从平时的积累中淡化二者的界限。教学中,采取多形式,重读、思、看。结合课堂互动,搭建起两者之间的桥梁,文言文不再是“言”,而是“文”。民族文化的瑰宝深入课堂,文言文教学以新的面貌展现,让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神源泉源远流长。

猜你喜欢

现代文文言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专练
现代文创视角下无锡精微绣文创产品的设计研究
群文阅读助力学生中考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提升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当代人写文言文,就是一场尴尬的行为艺术
活用课外资料 助力文言教学
会背与会默写
“阅读世界”2018年中考阅读题点题小结
文言文阅读练习
文言之美美不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