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模式形成机理的本科生培养质量提升路径研究”成果报告
2018-11-29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由天津大学杨院主持完成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青年课题“基于学习模式形成机理的本科生培养质量提升路径研究——以985高校为例”(课题批准号:EIA130421)日前通过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结题鉴定,现将成果报告如下。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该课题基于大学生学习模式的内涵和内容构成,在理论梳理与辨析的基础上构建研究框架,并应用实证调查的方法,采用科学的高信效度调查量表,通过在线调查,收集研究所需的样本数据。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深入分析985高校大学生学习模式的特点、类型以及学习模式影响学习收获的机理,进而为提升大学生学习质量提供建议和思路。
(一)研究内容
该研究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辨析大学生学习模式的内涵。已有关于大学生学习的研究较少的直接以大学生学习模式作为研究对象,从而对于概念本身的理清和辨析是该研究的重要研究内容。研究在结合已有的关于大学生学习投入以及学习模式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大学生学习模式的概念。研究认为,学生学习模式主要指:在学习目标的引领下,在学校培养平台支撑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课外活动参与、师生互动、生生交流等各个方面学习活动的组合。也就是说,学习模式是学生在学校各种学习环境和条件的基础上,学生基于自身学习信念,在自主学习、师生交流以及同伴互动等方面的学习投入。
第二,探究我国大学生学习模式的特点及类型。在应用高信效度调查量表进行数据调查的基础上,通过使用相关的统计分析方法分析我国大学生学习模式构成要素的现状特点及类型,同时深入分析大学生学习模式的类型及特点,进而探索不同类型学习模式所生成的学习收获情况。
第三,在上述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学习模式影响学习收获的深层机理。应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究学习模式各要素影响学生学习收获的机理,进而为学生学习收获在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提供理论依据。
第四,提出该研究的结论和建议。通过对大学生学习模式特点以及类型的描述,分析大学生学习模式影响学习收获的机理,进而为985高校大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提供科学、合理、可行的结论和建议。
(二)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内容,该研究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
1.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主要用于大学生学习模式概念梳理、已有相关研究的梳理,以及大学生学习模式理论依据的探究。
该研究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对已有的概念进行梳理;大学生学习模式相关研究非常丰富,该研究利用文献研究法既对已有研究进行梳理与整理,同时从现有的研究中找出该研究的切入点;大学生学习模式的理论依据的梳理,也需要通过文献研究法来完成。
2.问卷调查法
理清我国大学生学习模式的类型及特点,并分析学习模式对学习收获的影响是该研究的重要研究内容,这就决定了问卷调查法是该研究的重要方法。
该研究力图探讨和厘清我国大学生学习模式的真实状态,并对其类型和特点进行分析,这需要采用问卷调查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从而获取真实的第一手数据;该研究将分析学习模式对学习收获的影响,从而也将对学习收获进行测量和调查,该研究也要进行实证问卷调查。
3.统计分析法
该研究的研究数据主要采用问卷采集,所以,在收集了相关的数据之后,该研究要采用统计方法对其进行处理。在对大学生学习模式的基本状态进行分析时,将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在对影响机理的分析中,将采用回归法来实现。
二、研究结论与对策
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该研究的结论,进而提出改进大学生学习质量的对策。
(一)研究结论
1.学习模式特点及类型的研究结论
第一,学生学习模式要素的特点与类型的研究结论。学生的学习模式包括学习信念和学习投入两大要素,两大要素在均值以及类型方面各具特点。
通过研究发现,发展自我的学习信念均值要高于获取知识的学习信念。从而,学生学习信念更倾向于发展自我的学习信念。从学习信念的类别来看,可以将不同的学生分为四大类,四种类型中,第1类学生发展自我和获取知识学习信念均很弱,我们可以认为这类学生属于低水平信念的学生,这类学生所占比例为3.7%;第2类学生发展自我和获取知识信念均很强,均高于5,而且这一类学生所占比例为45.2%,在总样本所占比例较高,这一类学生的信念水平很高;第3类学生发展自我学习信念的水平很高,但是获取知识的信念水平很低,这一类学生的学习信念更倾向于发展自我,所占比例为28.2;第4类学生发展自我学习信念和获取知识学习信念是均处于中等水平,这一类学生的比例为22.9%。
在学习投入方面,学习投入中同伴互动因子的均值为4.31,师生交流的均值为3.98,自主学习的均值为4.35。其中自主学习的得分最高,而师生交流的得分最低,这说明学生学习投入中学生主动学习的情况较好,然而师生交流的情况相对较差,而同伴互动的情况居中。这是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的,已有研究发现,师生的交流互动对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而从当前的情况看,学生的学习投入各因子中师生交流的情况是最差的。在类型识别的分析中,依据学习投入各因子,可以分为五类。第1类学生的学习投入主要为自主学习,同时也注重与同学和同伴之间的交流,而与教师的交流和沟通较少,这一类学生在总样本中所占比例为17.39%;第2类学生在自主学习、师生交流和同伴互动方面的投入度均较高,这类学生所占的比例为20.69%;第3类学生的学习投入度属于一般水平,这一类学生在总体样本中所占的比例最高,为36.16%;第4类学生在同伴互动方面的投入度较高,而在自主学习和师生交流方面的投入度一般,这类学生在总样本结构中所占比例为15.25%;第5类学生的学习投入度总体较低,其中自主学习的投入度相对略高,而同伴互动和师生交流的学习投入度很低,这一类学生的学习投入偏于“自闭型学习”,这类学生在总体样本中所占比例为10.51%。通过分析发现,学生群体中,不同学生的学习投入是有差异的,有的学生的学习投入更侧重于自主学习,而有的学生则更侧重于同伴互动,但是大多数学生在师生交流方面的学习投入都相对较差。
第二,学生学习模式的类型及特点的结论。按照学习信念以及学习投入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学生的学习模式可以分为四个类型,不同学习模式各具特点。
第1类学习模式在学习信念和学习投入方面都属于中上水平。这类学习模式不论是发展自我信念,还是获取知识信念,都是中上水平;在学习投入方面,每个维度的投入度也是中上水平,均值都在4左右。
第2类学习模式的学习信念较强,并且发展自我的学习信念要强于获取知识的学习信念,均值大于5。然而,学习投入的各个因子得分却较低,同伴互动和师生交流因子的得分均小于4,只有自主学习的均值得分大于4,从而我们可以看出这类学生是高信念低投入学习模式。
第3类学习模式中学习信念的均值都大于5,从而说明这类学习模式不论是发展自我学习信念,还是获取知识学习信念都很强。同时,这一类学习模式的学习投入度也很高,自主学习和同伴互动因子的得分大于5,师生交流因子的得分也接近于5。所以,这一类学习模式学习信念强且学习投入度高。
第4类学习模式在学习信念和学习投入方面的得分均较低,几乎都小于3,只有自主学习的得分大于3。这说明属于此类学习模式的学生在学习方面较为消极,在学习信念方面较差,同时对学习的投入度也很低。
2. 学生学习模式对学习收获的影响
在分析不同学习模式类型学生学习收获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学习模式对学习收获的影响,采用回归分析及路径分析发现,学习模式的不同要素对学习收获的影响不同,且学习信念通过学习投入间接影响学习收获。
(1)不同学习模式学生的学习收获各不相同
根据研究发现,可以将学生学习模式分为四种类型,并且不同类型学生学习模式的收获也各不相同。
学习模式“类型3”不论是学习信念还是学习投入,均分都很高,从而这类学生的“学习性收获”和“社会性收获”也最佳。通过对“类型1”和“类型2”学习模式可以看出,“类型1”学习模式的信念水平要低于“类型2”学习模式,然而“类型1” 学习模式的学习投入水平要高于“类型2”学习模式,通过学习收获的情况可以看出,“类型2”学习模式的“学习性收获”和“社会性收获”均高于“类型1”。而“类型4”学习模式不论是“学习性收获”还是“社会性收获”,其表现均属最差。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学习信念和学习投入各因子与不同学习收获的关系发现,学习信念及学习投入各因子与学习收获各因子相关系数也不尽相同。发展自我学习信念与学习收获中社会性收获的相关性要大于知识获取学习信念与社会性收获的相关性。学习投入各因子中,师生交流与学习收获中学术性收获的相关性最高,同伴互动次之,自主学习与学术性收获的相关性最低;同伴互动与社会性收获的相关性最高,自主学习次之,师生交流最低。所以,具体来讲,要引导学生超越知识获取的学习信念,不断强化学生发展自我的学习信念;学校要注重提供各种师生交流和同伴互动的平台和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增强同伴互动和师生交流,从而进一步验证了已有的研究。已有的研究也认为同伴互动对学生学习收获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必须引起注意的是师生交流与学习收获中社会性收获的相关性很小,而师生交流与学习收获中学术性收获的相关性很大,这说明了师生交流对于学生国际视野、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影响较小,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需要改进和优化师生交流,使师生交流在提升学生社会性收获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2)学习信念对学习收获的影响通过学习投入实现
学生学习投入在学习信念与学习收获之间发挥着中介作用,也就是说学习信念通过学习投入间接影响学生学习收获,并且由于该研究中的模型为完全中介模型,从而学习信念对学习收获的影响都是通过学习投入这一中介要素来实现的,并且学习信念对学习收获的总影响中对学术性收获的影响要大于社会性收获的影响。已有研究发现,学习信念对学习收获的影响不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学习信念对学习收获的作用并非直接影响,而是通过其他中介因素间接影响学习收获。该研究验证并深化了此研究结论,发现学生学习投入是学习信念影响学习收获的一个重要中介因素。所以,学校要基于学习信念与学习投入关系的基础上,激发学生提升学习投入。有研究者按照信念的深度、强度、牢固度等维度进行划分,认为信念可以分为深刻信念和浅近信念,强烈信念和微弱信念,坚定信念和不坚定信念,以及介于它们之间的中度信念。而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投入又受到学习信念的影响。所以,学生的信念越强烈、越坚定,那么学生就越会努力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只有学生具有学习行为,学习信念对才会对学生学习收获产生影响,否则学习信念将无所依托,难以对学习收获产生影响。从而就产生一种学习收获的作用传导机理,学习信念影响学习投入,学习投入影响学习收获。所以,要提升学习收获必须提升学习投入,而提升学习投入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是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念水平。
(二)对策与建议
1.不同学习模式类型的学生要注重分类引导和指导
首先,对不同学习模式类型的学生要注重分类引导和指导。根据研究结论发现,不论是学习信念还是学习投入,乃至学生的学习模式都存在不同的类型,不同类型都具有不同的特点。从而,在高校的教学方式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等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并能够引导学生选择与自身性格特质、职业预期等相适切的学习模式,从而形成不同的学习质量。
其次,应特别关注“消极”学习的学生群体。在研究中发现:在学习信念方面,有一类学生的发展自我和获取知识学习信念均很弱;在学生学习投入方面,也有一类学生的学习投入水平非常低,学习投入各因子的得分均很差;在学习模式的分析中发现,第4类学习模式在学习信念和学习投入方面的得分均较低,几乎都小于3,只有自主学习的得分大于3,这说明属于此类学习模式的学生在学习方面较为消极,在学习信念方面较差,同时对学习的投入度也很低。学校应该着重对这类学生进行分析,深入剖析这类学生学习模式背后的引发因素。
2.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信念
该研究通过对大学生学习信念与学习投入关系的探讨,发现学习信念对大学生的学习收获具有不同的影响,且不同的学习信念对学习收获具有不同的影响。发展自我学习信念与学习收获中社会性收获的相关性要大于知识获取学习信念与社会性收获的相关性。并且从影响路径可以看出,学习信念对于学习投入具有重要影响。所以,要注重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信念,特别是要引导学生形成以发展自我为主的学习信念。在当前信息时代,知识和信息本身的价值越来越有限,而一些非智力因素的获取与发展越来越重要。所以,学生的学习信念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学生对未来的一种预期以及与之相应的对于自己学习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从而会决定自身的学习收获和发展。因此,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信念至关重要。
3.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研究发现,学生学习投入中,自主学习因子对于学习收获具有重要影响。引入“互联网+”技术,升级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对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影响越来越深入。因此,高校的课堂教学活动要注重借助“互联网+”技术,促进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升级换代,通过运用先进的学习技术手段和个性化的学习工具,实现教学客体与主体的翻转、教与学方法的转变,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投入度特别是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投入。因为“当课堂教学没有质量时,一切教育目标和追求都可能成为一句空话”。[1]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对教育领域产生革命性影响,从而让高校有机会结合新的技术的发展进行课堂创新和改造。一方面,要注重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从传统的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转向强调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方式。另一方面,高校应借助信息技术将智能手机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把手机变成实用的教学工具。目前就有高校开发出了界面友好的教学互动平台,将社交的实时性和参与性引入课堂。这种教学模式是“轻量级的翻转课堂,是新形式的混合式学习,将课前—课上—课后的每一个环节都赋予全新的体验。[2]从而,将学生的注意力与教学活动的开展有效结合,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有效性和积极性。
4.加强师生及同伴的交流与互动
要注重加强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基于学习投入各因子与不同学习收获的深层相关关系提升学生学习收获。从学习投入与学习收获关系的验证性相关分析可以看出,“师生交流”与“学术性收获”的相关性最大,“同伴互动”次之;“同伴互动”与“社会性收获”相关性最大,“师生交流”次之。“师生交流”与学生“社会性收获”的相关性低于“同伴互动”,建议教师不应仅仅专注于“授业”和“解惑”,也应注重“传道”。总括而言,“同伴互动”及“师生交流”对学生的学习收获影响最大,验证了帕斯卡雷拉关于“社会性人际互动”对学生学习收获影响的论断。
因此,要注重在课堂学习环境以及学生培养方案与体系中营造一种有助于促进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的氛围和交流平台,或者说要创造各种条件来增进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从而在交流互动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参与性。建议高校在教学方面要灵活学生选课及学分认可制度,鼓励跨学科、跨年级学生交流互动,培育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多样性“群体”和“圈子”,扩大学生接触面和眼界,鼓励研讨式的教学方式;在学生生活方面,要注重充分重视宿舍文化建设,把大学宿舍作为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阵地。[3]
注释:
[1]邬大光. 向大学课堂要质量[EB/OL]. http://alumni.xmu.edu.cn/xiaoy/ literaryworld/20151216/4131.html,2016-04-02.
[2]混合式教学工作坊:雨课堂传授玩转课堂新妙招[EB/OL]. http//www.edu.cn/xxh/focus /xs_hui_yi/201603/t20160329_1381267.shtml,2016-04-02.
[3]史秋衡.大学生学习情况究竟怎样[J].中国高等教育,2015,(21): 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