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叛逆心理的形成原因及调节方式
2018-11-29江苏省苏州吴江区北厍小学朱敏娴
江苏省苏州吴江区北厍小学 朱敏娴
教师在教育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高年级学生不听话甚至形成逆反对立的情绪甚至过激行为的现象。解决学生的叛逆问题,不应该是控制住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和行为。首先要分析该阶段学生容易形成叛逆心理的原因,再对症下药,寻找合适的调节方式。
一、叛逆心理产生的原因
1.主观原因
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期,也是成长期,是从儿童到少年的转折期,这是极为特殊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孩子生理和心理都有着显著的变化。
(1)生理方面
从生理方面来说,该时期的学生由于大脑发育已经成熟,脑机能越来越发达,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发育日趋成熟,对外界的刺激,反应强烈、敏感、快捷,思维能力迅速增强,思维方式逐步多样、思维视角发展越来越宽广,但调控能力还很差,神经和激素调控能力也较差。
(2)心理方面
从心理方面来讲,高年级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他们渴望自由、独立,不喜欢听别人指挥,想自己掌控方向。但是当他们遇到了障碍时,又缺乏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技能,缺乏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灵活思考能力等,这些因素往往会使他们感觉走投无路,表现出一些不良的行为。
2.客观原因
(1)学校制度问题
素质教育从提出到现在已有几十年的时间了,从应然讲,素质教育的理念已应深入人心,但从实然上看,应试教育仍是“阴魂不散”。由于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和教育制度改革的相对滞后,学校教育已偏离了航向,导致学生的素质发展走向片面或者畸形,导致叛逆心理现象层出不穷。
(2)教师教育问题
首先,有些教师缺乏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无法应对学生出现的种种问题,导致心理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在看病的时候,医生可以通过对病情的诊断给病人对症下药,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几乎找不到两个“病情”和“病因”一模一样的学生。因此,一旦缺乏专业的知识,就很难对症下药。
其次,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过度重视教学任务本身,而忽略了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在学生出现错误时一味地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没有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其实当学生产生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时,往往是带有一定的目的性的,可能是为了吸引注意力,可能是逃避某些事物,或者是为了得到某些事物,如果只是“打压”他们,并没有“斩草除根”,叛逆的种子依旧埋在他们心里,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外显成比较严重的叛逆行为。
(3)社会环境问题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及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宽泛,获取的知识也越来越多,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也开始走向多元化,而学生对于各种新的东西缺乏正确的分析能力,往往盲目地去追逐一些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生活观念,甚至对一些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不加选择地接受、崇拜、模仿。这时学生的思想或行为就往往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产生冲突,如果家长和教师不艺术地加以引导,就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向对抗心理。
二、叛逆心理的调节方式
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心理疾病虽然形成原因复杂,处理起来较为棘手,但是并非与生俱来,更不是不可救治的。关键在于及早预防、以人为本,对症下药,才能收到积极的成效。如何调节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叛逆心理,针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谈以下几点认识:
1.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在保证成绩的同时,学校更要制定实施一整套有利于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管理制度。学校应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帮助教师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学生观,注重课堂教学的规范管理,面向全体学生,注重过程评价、多元评价、激励评价,促进每个教师都有发展,每个学生都有进步。学校要引导每个教师都要把“一个都不能少”的“全纳教育”理念落到实处,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追求落到细处。
2.培养师生感情
调节学生的叛逆心理,最终的目的不是要扼杀所有的叛逆行为,而是要知道学生想表达什么,学生遇到了什么困难。当学生表现出一些不良的行为时,意味着他们遇到了障碍,不能与环境相协调,特别是一些出现极端不良行为的学生,可能会因为情感或者行为上的障碍,在弱势的生活环境中受到伤害。那些残疾的学生,因为他们的能力缺陷是看得见的,因此可能会得到特别的照顾和包容,而因为情绪和行为障碍的特点,它会以某些不良的、捣乱的或者攻击性的行为表现出来,所以大多数人都不会对这些学生怀有同情,但确确实实这些学生的能力是有缺陷的。因此,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使学生能够对你敞开心扉,才能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彻底解决叛逆问题。
3.创设优良环境
春秋战国时的荀况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良好的育人环境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因此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学校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学校的自然环境、文化环境、人际关系环境等等都是校园文化的表现范畴。它是直接影响学生成长的极其重要的教育因素,具有导向、激励、传递文化信息、审美及教育人等功能,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减少叛逆心理出现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对待小学生的叛逆心理,我们首先应该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认识到“叛逆心理”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社会心理现象,只要根源在,它就会发生。因此,面对这一现象应泰然处之,对症下药。叛逆心理虽是一种抵触性很强的态度,但它又有其积极的一面,如果能正确加以引导和利用,不仅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更能有效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